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1卷为选择题,共4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全卷共七大题,19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拟卷人:郝劲能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裨益 飞短流长 诉讼 山清水秀
B.洗练 振聋发聩 慰藉 焕然冰释
C.桎梏 礼尚往来 凛冽 妍媸毕露
D.一贯 根深蒂固 煊赫 人才辈出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2001年10月至2006年2月铁粉再选厂停产,精尾车间共收到其劳务费40余万元,杨士普等4人共对其中近20万元零敲碎打进行私分,集腋成裘构成贪污。
B.一个是与刘翔常年相伴的教练,一个是中国田径的掌门人,两个理应在同一战线上的人为何会有南辕北辙的观点呢?
C.印花税下调消息传出后,市场各方迅速作出积极反应。各大媒体很快转发了这一消息,投资者无不拍手称快。
D.前“行政院长”在台北县说,国务机要费发生时,马英九说“不能有贪污被告的人还当总统”,如果马英九一审有罪还要选,那就是鸡嘴变鸭嘴,要吞下自己的话、食言而肥。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晚会上演出了音乐、舞蹈、曲艺、体操、武术等文艺节目。
B.大家用自己纺的毛线和棉纱,合线,织布,织毛衣,织呢子。
C.我和一些傣族演员觉得这种色香味俱佳的饭菜非用手抓着吃不过瘾。
D.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4.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阁楼台,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 ; ; ; 。
①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富态而优雅
②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
③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
④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近日,民政部有关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 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5.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在市场经济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B. 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 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 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 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C. 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时至今日, 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 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D. 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赤 壁 赋
苏 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酒,斟酒。
C.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嘱”,嘱托。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享受,享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托遗响于悲风
A.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10.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和对时光易逝的伤感。
B.苏子的回答,借用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由眼前的水与月联想开去,阐述了
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散文赋,文中借用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四、(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13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中写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
B.此词借穿插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描写塑造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镇定的儒将周瑜的形象。
C.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郎,又用“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正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D.全词环环相扣。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13.对词作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3分)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既显示出诗人的广阔视野:它不仅描绘出大江非凡的气势,且囊括了许多古代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
B、“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直抒胸臆——由于对古代英雄的神往,而启步去追寻他们的足迹;且将“赤壁”冠以“周郎”,则暗示出,他所思慕的英雄乃是周郎!
C、“小乔初嫁”这一情节入词,不仅在于要表现英雄美人璧合珠联,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更在于揭示周瑜同孙权的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孙权对周瑜的信赖有加。透过诗句看背后,则隐含着诗人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叹息。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正是内心苦闷和哀伤的外露。然而,可贵的是,诗人并未由此而消沉、颓废、及时行乐;相反,他以酒祭江,所表达的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
第Ⅱ卷(综合题 共60分)
五、(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旬。(任意选填五句)(5分)
(1)羁鸟恋旧林, 。
(2)落霞与孤鹜齐飞, 。
(3)一夫当关, 。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相逢何必曾相识。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7) ,最难将息。
(8)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
六、(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包身工(节选)
夏衍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5.说说第一自然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表达效果是什么?(3分)
16.第三自然段如何描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这个情景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7.“篷头、赤脚,一边扣着纽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句话的语法特点是什么?说说她的表达效果,“冲”字用得好,说说它的好处。(4分)
18.1-6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请详细说说这里点面结合的写法?(4分)
七、写作(40分)
距离,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具有多种形态呈现的特点。从有距离到零距离,观念、态度、信心、追求、行动、得失等都会融入其中。
请以“零距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
1.B “焕然冰释”应为“涣然冰释”
2.D A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是褒义词。B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C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D食言而肥:形容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
3.C A的毛病是照应不当。前文分说的项目里既有文艺节目,又有体育节目,而后文中却只说到了“文艺节目”。修改方法,一去掉“文艺”;二将“文艺”改为“文体”;三在“文艺”后加上“体育”。
B的语病是语意混乱。修改方法,重起炉灶。改为“大家用自己纺的棉纱合线,织布,织呢子,用自己纺的毛线织毛衣。”D的毛病是语序不当。只要将句中的“将来”一词移到动词谓语“成为”前就可以了。
4.B 根据文中“隶楷行草”的顺序和这四种字体的不同特点来排序。
5.D 肯否相混,原文对“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责任”持否定态度,见第4段;强加因果,“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中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不在于子女,而在于市场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在于社会的变革;同时, 此项所表述的内容与“严峻挑战”的所指不吻合,文中强调的是社会领域的挑战。
6.A(原文有个状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界定范围,此处表述扩大了范围。况且,从文章最后一句“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看,“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7.C(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是“一些发达国家”)
8.C 1.“属”通“嘱”,劝人喝酒。
9.C 2.①……的样子,②这样,③被,④在。
10.A 3.C(应为“面向大江斟酒”。)
11.
12.C (借“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词人来反衬周郎)
13.B
14. (1)池鱼思故渊 (2)秋水共长天一色 (3)万夫莫开
(4)无边落木萧萧下 (5)同是天涯沦落人 (6)一蓑烟雨任平生
(7)乍暖还寒时候 (8)激扬文字
15.答:修辞手法是比喻、拟物,作者把包身工的住宿比作蜂房,形象生动地说明她们住房拥挤,把她们比作生物,又赋予她们动物蠕动的行为,物化她们,是比喻兼拟物的修辞。揭露她们悲惨的非人生活、更没有人格尊严的社会地位。
16.答:作者选取最典型的场面,先写环境再写人,通过描写包身工起床后的一系列先后动作、抓住起床的细节、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展示的情景。
它的作用是:说明包身工狭窄的住宿,恶劣的生活环境,起床时骚动不安的情景,表现她们劳累疲惫的形象和备受折磨后麻木、迟钝的精神面貌。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表达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
17.答:这句话的语法特点是状语前置,表达效果是突出强调她们疲惫不堪的形象状态,“冲”字写出她们匆忙的动作,害怕挨打的恐惧心理。揭露批判带工老板的凶残。表达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
18.答:写起床时的情景,作者先写了包身工的群体形象、整体场面。是这一部分是“面”上的描写,然后写局部、写个体卢柴棒烧稀饭的情景。这是这一部分“点”上的描写。点面结合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