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少。据此完成1~3题。
1.当前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耕地减少 ②土地退化 ③非农业用地减少 ④土壤肥力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不属于土地退化形式的是( )
A.水土流失 B.次生盐渍化
C.土地沙化 D.耕地减少
3.导致土地退化的原因为( )
①过度放牧 ②植被破坏 ③不合理灌溉 ④生活和生产排放的有毒物质 ⑤退耕还林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A 2.D 3.C [第1题,③④与现实情况不符。第2题,考查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A、B、C三项都是由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第3题,导致土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②③④均符合。⑤为改善土地退化的措施,可排除。]
读我国历史时期耕地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 )
A.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暖温带和中温带
B.塔里木盆地的耕地开发晚于准噶尔盆地
C.耕地开发从黄河流域向南、北方向扩展
D.耕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
5.我国耕地向长江流域扩展的时间及主要原因是( )
A.西周初期,生产力发展
B.西汉中期,生产力发展
C.隋唐时期,人口大量增加
D.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
4.C 5.B [第4题,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塔里木盆地的耕地开发于西汉中期,早于准噶尔盆地(明清时期);黄河流域耕地开发最早,耕地开发从黄河流域向南、北方向扩展;耕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地区。第5题,图示西周初期,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西汉中期,扩展到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及长江流域,即我国耕地向长江流域扩展的时间是西汉中期,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扩展的;隋唐和明清时期,耕地向珠江流域、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
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完成6~8题。
6.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东部沿海地带 D.东部季风区
7.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活动方式的不同
B.开发历史时间的不同
C.人口分布数量的影响
D.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不同
8.近年来③地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占耕 B.水蚀毁耕
C.生态退耕 D.沙暴吞耕
6.D 7.D 8.A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这些地区都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第7题,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季风区,气候湿润,海拔较低,平原较多,故多耕地;西部地区处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旱,海拔高,山区面积广,故多草原。第8题,③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工业化、城市化等非农占用耕地面积较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突出粮食优势产区,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保障粮食供给的基础原则。2019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完成对湖北省所有县区土地利用状况的综合调查,对粮食安全保障功能进行了等级划分。据此完成9~10题。
湖北省粮食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示意图
9.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是( )
A.气候资源 B.耕地条件
C.灌溉水源 D.人口密度
10.鄂东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粮食保障功能较二十年前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 )
A.长江黄金水道地位下降
B.农业受灾面积增多
C.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D.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9.B 10.C [第9题,读图可知,图中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大,粮食安全保障功能高,山区耕地面积小,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低。所以,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是耕地条件,B项正确。第10题,鄂东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粮食保障功能较二十年前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鄂东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C项正确;与长江黄金水道地位下降关系不大,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农业受灾面积增多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鄂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农业科技水平并不落后,D项错误。]
11.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
图乙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亿亩)
(1)从图乙中可看出,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年份是________年。
(2)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分析回答为保护耕地资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可以从图乙中数量的变化分析得出。第(2)题,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第(3)题,要把土地分成已经破坏的、没有破坏的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答案] (1)2003
(2)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
(3)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
[素养培优练]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能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恢复,而且能使土地永续利用。据此完成12~13题。
12.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方面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黄淮海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黄淮海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13.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规模盲目扩大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B 13.C [第12题,塔里木盆地与江南丘陵不适合通过大规模整治土地提高单产;长江三角洲耕地质量高;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面积比例高,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鄂尔多斯高原应退耕还牧,以维护生态平衡。第13题,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占用;城市开发建设应本着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必须适度开发。]
2019年 10月14日,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之后,中国发布的第二部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20多年来,与世界比较,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见下图)。据此完成14~15题。
中国与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平均粮食单产的比较
14.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比1996年增产30%以上。中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有( )
①耕地面积大量增加 ②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 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④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与此同时,粮食进口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有( )
①耕地面积减少 ②人口数量增多 ③生活水平提高 ④谷物不能自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D 15.B [第14题,粮食总产量主要取决于种植面积和单产。1996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等快速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因此耕地面积不可能大量增加,①错;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病虫害,可以增产增收,②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总产量,③对;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④对。第15题,中国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产,但进口却不断增加,因此粮食进口数量增加原因不在中国粮食产量方面,而是在消费量方面,①错。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粮食消费总量不断增加,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②③对。]
16.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
(1)要解决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3)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确定a地区是东北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一般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方面作答。第(2)题,抓住“人均耕地少”这个关键词作答,从“人多”和“地少”两个方面去找原因。第(3)题,一定要注意读图,善于从图例、标注、图示中提取隐性信息。
[答案] (1)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2)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3)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介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警戒线之间;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