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研讨课的分析、修改与实践
[背景]
以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为主的草根式教研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一线教师通过互相观摩、探讨和自我反思快速提高了业务水平,所以所有教师都投入了满腔的热情。但是很多教师一直在困惑:我们听了大量优秀的研讨课,但是这些课中很多精彩高效的教学手段,很难为已所用。问题关键是否在于缺乏对研讨课的细致分析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呢?学区联片教研活动上,我听了一节十分不错的研讨课,为了学有所用,应该对这节课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我校学生自身实际,重新修改教案。
[案例]
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该课的课题是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生活在信息中》。这是一节理论课,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信息,了解信息的表现形式及作用。该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十分重要,目的在于理解“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操作”,体验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为培养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一课,觉得内容空洞,目标如果定得过大,则很难在具体教学中实施,学习效果也难以评价。从教材内容来看,理解“信息”这一抽象概念显得枯燥无味,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知能力差,要想学生在学习之后真正体会“信息”的概念,深刻感受信息无处不在十分困难。
二、研讨课教学片断
片断一:教师播放一段上课铃声,问学生“听到信息后你会怎么做”,接着提出“这是上课的信息”。然后出示学校的“日期公告牌”、“天气预报”、“时钟”、“通知”等四幅照片,说说照片中的信息。学生很容易总结并体验到“信息无处不在”。最后,教师通过“推理小游戏”:根据包中物品信息推测出主人是谁。
片断二:信息的表现形式。教师出示一份“个人档案”(见图),让学生说出档案中的信息。再从ppt中,直观感受信息的表现形式。
文字
数字
图片
动画
姓名:xxx
生日:1984-1-12
爱好:
最喜欢的卡通片:链接视频
片断三:辨别信息的真假。出示一条虚假短信:“恭喜你,你的手机号码喜中深圳天极集团8.8万元现金……联系电话……”,问学生该不该联系这个电话?为什么?通过讨论证明信息有真伪,需要辨别。
三、对研讨课优缺点的分析
优点一:课堂形式摆脱“上机”束缚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该课时难以挣脱“上机操作”的缰绳,试图通过上机操作组织教学。思想受到这样的束缚,教师就没有好的操作任务突出重点,学生也无法在操作中对“信息”这一概念得到感知。
研讨课摒弃计算机教室的主阵地而选用多媒体教室组织教学。避开计算机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虽没有刻意解释信息的概念,却能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处理得十分巧妙!
优点二:选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将生活中的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相互联系,采用大量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信息无处不在”。这一环节,拉近了信息技术课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将来应用于生活。
优点三:环节设计巧妙、表现形式丰富
每个教学环节都紧扣主题,层层深入地剖析“信息”的概念,重点突出,难点也被巧妙分解。采用游戏、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快乐的体验一堂全新的信息技术课,感受真实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未能考究提问方式,学生回答不着边际;素材选择虽贴近生活,但较随意,目的性不强;每个环节设计的重复项目较多,思考时间不足;“信息有真假”这一知识点,可适当拓展。
四、我校实际情况分析
1、学生实际情况:
我校的学生有2/3来自外省市,学生知识面不及市区。对于研讨课讨论的问题,超出农村学生的实际能力,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挑选。为保证讨论效果,还需作必要铺垫。
2、本校实际情况:
我校今年刚刚建立了劳动基地,学生对这块新辟场所很感兴趣,常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偷偷潜入嬉戏,基地中留下了很多废弃的玩具;还有学生会攀爬栅栏,不仅破坏了栅栏,还可能导致安全问题。
我校刚刚实施星级评比制度七周,学生不太关注宣传栏中的“星级评比一览表”,对星级评比的制度不够了解,并未深入学习。选择这一素材,使学生更加了解星级评比制度的规则,督促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五、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改进对策
1、有意识地选择素材,多角度反映信息的含义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信息素材,让学生能从素材中发现更为丰富的信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含义,同时落实情感目标。
“信息无处不在”环节,我选择劳动基地照片,照片上有整片油菜花,还有显眼的废弃玩具和不远处在栅栏上玩耍的学生。选择这幅图片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基地的作用,还能意识到破坏基地环境是错误的,在栅栏上游戏是危险的。
我还选择宣传栏的“星级评比一览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关注星级评比活动,了解星级评比规则,并激励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2、巧妙选择游戏内容,体验更丰富的信息表达形式
五年级学生表演欲望很强,“信息的表现形式”这一环节,我增加了“词语竞猜”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或解说,让其他学生猜测他要提示的词语。我设置了:愤怒(表情)、跳跃(动作)、黑板(实物)、西游记(说或唱)、太阳(画)、π(写或说)、壮烈牺牲等词语或符号,让学生体会到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以及传递信息的准确要求。
3、层层铺垫,使教学进程更流畅
调整“推理小游戏”的位置。游戏要求学生寻找重要信息,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通过小游戏,学生回答目的明确,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体现信息的重要性,还提出选择有效信息的要求。
4、拓展教学要求
在“辨别信息的真假”环节之后,增加总结“虚假信息”的共性。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虚假信息的特征,让学生擦亮慧眼,避免被虚假信息欺骗。
六、改进后的精彩课堂实录
片段一、“信息无处不在”环节
1、PPT出示“劳动基地”照片,请学生回答得到的信息。
学生1:这是春天的信息,油菜花开了!
学生2:这是我们的劳动基地。
老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张照片里面,有什么东西不该出现在劳动基地里?哪些信息看起来很不和谐?
学生1:地上有垃圾。
学生2:是玩具。被扔掉的玩具。
学生3:栏杆上有人在爬。
老师:这些出现在劳动基地里有什么不好?
学生1:很脏,破坏环境。
学生2:污染环境。
学生3:有的同学没有保护好劳动基地,偷偷爬到里面玩,还把垃圾留在里面。
老师:同学们保护环境意识真强!下课的时候,你能去帮助那些做得不对的同学吗?
2、出示学校宣传栏星级评比照片,问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1:这是我们星级评比的结果。
学生2:五(2)班得到的星星最多。说明五(2)班的同学很遵守行为规范;
学生3:我们班的星星只有两颗,我们做得不够好。
老师:哪些地方还不够好?
学生:我们的礼仪星没拿到。两操星也没有。
老师:怎样才能得到这些星星呢?
学生1:认真做好两操,可以得到“两操星”;
学生2:有礼貌,尊敬师长,爱护同学,佩戴好红领巾和校徽就可以得到“礼仪星”;
学生3:……
老师:如果认真去做,达到这些要求难不难?
学生(齐声):不难!
老师:那我们争取下周得到全部星星,好不好?
学生(齐声):好!
环节反思:让学生说出保护劳动基地的环境,说出遵守行为规范,效果比老师教育好。该环节有助于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性,稍微受到老师的一点鼓舞,就信心十足。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也落实了情感目标。
片段二、“信息的表现形式”环节
在总结“文字、数字、图片、动画”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之后,进行“词语竞猜”小游戏
老师:心有灵犀一点通,信息有这么多表现形式,让我们来用一用好不好?
让学生上台抽取词语,通过口语表述或动作演示等方法,让其他同学猜出抽中的词语。(提示:用自己可以想到的,最合适的方法传递信息)
词语设置:愤怒、跳跃、黑板、壮烈牺牲,西游记,太阳,π
学生表现:有唱有跳,气氛活跃。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还发现了信息有哪些表达形式?讨论后指出信息有很多表现形式,只有最清晰、最准确的表达,才是最有效的传递信息。
环节反思: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是有挑战性的词语,学生的兴趣越高。比如演绎“壮烈牺牲”,学生很难表达,需要配合表演和语言,采取多人合作的方式。整个过程,不时发出哄堂大笑,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习效果很好!
片段三、“辨别信息的真假”环节
在讨论了虚假短信和虚假QQ消息之后,引导学生总结信息的共性。
学生讨论:天上不会掉馅饼,人不能去贪小便宜,有关金钱的信息要小心!和钱有关的,不可信;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能轻易相信陌生的号码;要时时保持警觉,不可以贪小便宜……
教师总结:信息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像刚才老师得到的信息都是假信息,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信息,一定要分辨它的真假,处处留心,才不至于被骗,不至于受到伤害!
环节反思:在讨论和总结中,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反思]
一、杜绝“拿来主义”
研讨课目的是提供学习,但“生搬硬套”必如“东施效颦”,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学习很重要。本节研讨课的课堂形式、教学素材以及教学设计都十分巧妙,借鉴这些优点可以避免走弯路,但是决不能用“拿来主义”将这些精彩的课堂直接搬到我们的课堂。
二、知己知彼、量体裁衣
有必要对两所学校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对比了解,充分了解研讨课所在学校学生以及自己学校学生在基本素质、知识面及兴趣点上的差距,根据实际需要修改教案。
三、任务驱动、寓教于乐
在各环节设计中不断的渗透德育教育、安全教育,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设计时多给学生展现的舞台,选择更多形式为课堂增添欢乐气氛,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四、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优点如果使用的不好,可能会成为败笔;缺点如果因势利导,也能成为亮点。教师是的个体,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对于每个老师都不一样,而评判对错的标准,还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其它环节应达到的要求
发挥评课的效用,认真听取听课教师建议;认真撰写课后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反复修改,努力在课堂上不断尝试修正,在过程中实现进步。
学习是为了最终提高,而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将改过的教案搬上课堂。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考察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成效。在教育教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