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20:43:37
文档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
推荐度:
导读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 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遗产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与帝国主义时代激烈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一战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战惨烈和损失空前,冲击了近代史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地位,战后苏俄诞生,这一切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对各国的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P15——P18)

1.哲学

2.政治学

3.世界史学

4.国际法学

5.地理学

6.政治经济学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P18——P22)

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大战后初期至六十年代)

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70——80年代)

4.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90年代以来)

第三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P22——P38)

第四节 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P38——P54)

参见李少军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总结或《国际关系考研宝典》上册或者参考“国际关系论坛”上孙学峰博士的《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全集》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 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一.国际社会的形成及其基础

1.国际社会形成的基础

(1)首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物质生产条件

国际社会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既是国际社会的基础,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其次是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

所谓行为主体,即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公司等。

所谓行为者,是指那些虽不具有行为主体资格,但却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进行活动的群体和个人。

(3)再次是国际行为或国际行为达成一致的结构状态,即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发生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并形成一定的结构。包括经济上——世界经济体系,政治上——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局。

2.国际社会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2)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国际社会才在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和列强角逐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3)19实际末20实际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国际社会基本形成。这个时期没有完全形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权——民族国家”社会体系,所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全球社会。

(4)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范围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才成为真正全球意义上的社会体系,才使得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完整完全的社会。

二.国际社会的构成及其特征

1.国际社会的构成

(1)国际社会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国家。国家是决定国际社会的形成、左右国际社会的发展、支配国际社会中其他非国家因素的轴心。

(2)非国家行为主体

(3)其他国际社会成员

2.国际社会构成要素间的发展不平衡性

国际社会成员的多元性、多样性,就决定了各个成员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性。

3.国际社会的结构特征

(1)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

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以某种形式和方式将其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主权国家的活动,不论其作用和影响的大小程度如何,都会对国际社会发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2)国际社会的无状态

在国际社会,主权国家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主权的基本特征,即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自主权,决定了国家间各自、相互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或世界,所以国际社会不象国内社会那样具有最高的权威或强制中心,任何规则都缺乏有效强制实施的工具。

(3)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A人类共同的经济生活将国际社会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联系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并在次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往来,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

B国际社会成员尽管处于无状态下,其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也要受到时代发展、力量对状况、国际行为准则的制约。

(4)国际社会的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A国际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和演变的。

B国际社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制约,而时代发展的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就决定了国际社会的相对稳定性。

总之,国际社会是一个超越一国范围、由既松散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联结起来的大结构,是一个既错综复杂,处于无状态下的,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有序地向前发展的社会系统。

第二节 世界体系及其特征

一.世界体系及其形成

1.概念

所谓世界体系,指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2.形成

世界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始于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其中世界政治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上是同步形成的,但以经济为基础和条件。世界体系的形成决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A首先是两次科技的推动作用

B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C殖民的出现是世界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

3.构成

世界体系主要由:

A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

B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

C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

D以统治剥削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

所组成

二.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

1.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P65——P67)

(1)19世纪末到1917年十月。

在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战局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国际性,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规律也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世界现象。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这个体系把世界区分为帝国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两种不同类型的根本对立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2)从1917年十月胜利到1945年二战结束。

这是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

A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及帝国主义大国之间的相互争夺依然存在。

B但又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对抗,以及它同弱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从宏观来看,这仪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仍然占有绝对优势,整个世界也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但战争与、强权与民主的对抗贯穿始终。

(3)从二战结束到90年代初

这是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

A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B亚非拉地区逐渐摆脱了殖民统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两种体系的并存开始演变为三类国家体系的统一体。

C虽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垄断被打破,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在世界体系中,两大社会制度、三类国家体系、多种经济制度内外都在寻求并存、共处,竞争的方式逐渐从军事反面转到了经济与科技方面,他们之间都在相互渗透、相互开放,相互依存不断加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和一体化倾向。

(4)冷战结束后。

A冷战结束、苏联接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B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

C冷战结束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齐头并进、相互作用。一球多制、多元共存是当今世界体系的最显著特征。

2.世界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1)新科技的发展

(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

(3)第三世界的崛起

(4)资本主义的两重性——既有腐朽性,又有进步性。

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世界体系的整体性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各行为主体单个力量相互作用而融合成的整体力量,是各行为主体意志和愿望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集中表现,这种整体合力不是人为的,不以某个行为主体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2.相互联系性

(1)从世界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来看,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的关系及其表现:

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世界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主要体现在:

A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对其起决定作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所有现象都可以从世界经济中发现动因,世界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势必会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

B世界政治对世界经济也有反作用,二者互为因果,彼此制约。它能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也能阻碍或破坏世界经济的发展。

C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一系列全球问题综合了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因素;另外,出现了世界经济日益政治化,世界政治日益经济化的趋势。

(2)世界体系各行为主体也是相互联系的。表现为彼此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

3.不平等性

世界体系形式上看似乎是有平等行为主体组成的,然而它一开始就不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合理,最充分地体现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上。

现在虽然殖民体系分崩离析,但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其核心就是发达国家居于垄断地位,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构成了其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第三节 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

一.一般系统与国际政治系统

1.系统的一般性(P71——P73)

2.国际系统

国际社会就其一般特征而言,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的系统即国际系统。

我们可以把国际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政治系统,二是国际政治系统。

3.国际政治系统

国际政治系统实际上是一般政治系统的延伸与部分重合。作为一种国际系统,它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构成要素主要是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以及彼此间相互作用所结成的一定的结构状态。和“国际社会”基本相同。

广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指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也称为国际关系体系。狭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特指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和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构成

(1)概念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换言之,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2)辨析

国际政治格局与一般或广义国际政治系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并不是所有的国际行为角色,而是“国际政治力量”。

国际政治力量,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的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可以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或国家联合体。

政治力量与一般国际行为主体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能力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构成国际政治力量的往往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或综合国力强大的大国。

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1)一元格局,或称单极格局。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的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都不能够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一国独霸世界。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多极格局。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均势”模式。

(4)两极多元格局。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是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总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彼此间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A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B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C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例如正是英国世界工厂的经济格局的形成,才出现英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特殊地位。19世纪的欧洲均势是以资本主义多元经济中心的形成为先导。)

D国际政治格局一旦形成,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经济关系就具有相当的制约性。(例如两大阵营形成以后,政治敌对,经济往来就受限)

E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例如国际政治多元化形成于世界经济多元化,同时又反过来推进经济多元化。)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际秩序,主要指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状态,而不是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家间关系包含世界上所有的主权国家,范围比大于政治力量。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化、变化的过程中,总是相互交错,呈过渡性特征的。国际政治格局也是一种过程的集合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际政治格局就是一种力量均衡(或均势)状态。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力量之间的对比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形成一定的相互制约制约关系,构成一定的格局形态。

三.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

1.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

(2)以大国和强权为中心

(3)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主要围绕欧洲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而展开的

(a)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阶段(17)世纪。

(b)两大集团的争斗与对抗阶段(17年——1815年),即拿破轮帝国与反法同盟的对抗时期。

(c)多极均势阶段(1815年——19世纪末)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协调”。

B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a)欧洲列强间的两极对峙和帝国主义战争阶段(19世纪末——1918年)

(b)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力量重新组合阶段(1918年——1939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两极多元到两极阶段(1939年——1945年)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1)二战使欧洲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英法等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极大削弱,美、苏取代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力量。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阶段

A两大阵营尖锐对峙时期(战后初期——50年代)

B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新组合时期(60年代),特点:

(a)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日、西欧崛起,美国相对衰落,霸权受到挑战。

(b)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激化,逐步走向解体。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c)民族运动蓬勃发展,新兴民族国家大批涌现。但第三世界尚未真正发挥有效影响。

C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70——80年代),特点:

(a)两极依旧存在,美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际事务中的中心问题。

(b)多种力量竞相发展、超级大国已不能再任意主宰国际事务,两极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力量中心的多元化开始形成,但其他力量中心尚不能超级大国完全并立,两极与多元并存。

3.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1)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

A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力量对比状况正在出现变化,美、日、欧三边关系正朝着有利于美、欧,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

B中国进一步加快了改革与开放的步伐,政治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C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下降

(2)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3)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依旧存在

4.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多极化格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

未来格局发展的基本特征:

(1)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在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冷战时期的“极”更多地表现为“斥”,而多极化中的“极”更多表现为“异”,相异的同时带有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

(2)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将异常激烈。包括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三类国家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竞争。竞争的内容将主要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竞争方式主要以和平方式进行,但并不排除战争,甚至是世界战争的可能性。

(3)区域化的趋势将加强,区域化的区域界限将进一步扩展。主要将表现为欧洲一体化、亚太经合组织、跨大西洋联盟以及第三世界区域内和跨区域间的合作的加强。

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1)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P94——P95)

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P95——P96)

四.国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1.竞争与冲突是国际相互作用最一般的两种有紧密联系的形式

(1)国际竞争是指各行为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其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努力超过对方。它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最普遍的相互作用形式,存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所有的领域和所有国家间关系中。

国际冲突是指行为主体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它也是国际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相互作用形式,突出的表现为在国家间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其目的不仅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且在于压倒、削弱或损害对方,即往往形成“零和博弈”。其极端形式即为战争。

(2)国际竞争与冲突的联系

A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竞争的一种形式,即对抗性、敌对性的竞争。

B竞争往往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成为冲突。同样,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也可以使冲突转化为竞争。

C竞争和冲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竞争中存在着冲突的因素,冲突本身又是竞争的一种形式。

2.国际合作是国际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1)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国际领域或双边关系中所进行的协调、联合行动乃至联盟或一体化。

(2)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与冲突的关系

A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并不绝对的相互排斥。竞争中有合作,竞争有时会促进合作,无竞争也无所谓合作的必要;合作中有竞争,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会推动竞争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竞争与冲突应建立在公平、合理、平等的共同基础上。

B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看上去迥然不同,但实际上也往往彼此交织在一起。冲突并不完全排斥合作,敌对国家在特定情形下也能进行合作;合作中有冲突,合作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不能完全消除冲突。绝对的冲突或绝对的合作目前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

一.国际行为及其基本特点

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国家行为主体的对外行为及其相互行为。

1.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1)外交方式。即各国通过其驻外使节或者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调节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2)经济方式。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行为或相互关系。

(3)军事方式。即通过对外实行暴力或者威胁使用暴力来支持或打击特定的行为对象。

(4)信息手段。即通过宣传媒介或其他宣传方式,影响对象国的公众或公众思想,来向该国施加压力,借以影响该国的对外行为。

2.国际行为的制约因素

国际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均受到行为主体本身的条件、发生行为的对象和行为所及的问题和领域的。制约国际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

(1)任何国际行为都是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国家对外行为的目标就是依据各自的利益而制定并实施的。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也要受到实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支配。

(2)国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进行的。国家对外行为的区域性取决于对外行为的对象,因此可分为双边、多边、区域、全球性行为。国家对外行为所涉及的领域,也因为行为的方式和所涉及的问题不同而相异,同样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性。非国家行为主体越来越注重于涉及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3)国际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行为能力的大小与实力的强弱是紧密相连的,行为主体实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其行为方式的取向。

二.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

1.权力的界定

(1)定义

在我们看来,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

(2)定义的含义

A由于权力主要是一个政治的或政治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强调这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政治关系的因素。

B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或互动范畴,权力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对权力的双方或者各方形成一定制约。

C权力体现的是一种能够对其他行为主体施加影响的能力,所以一定的物质实力是必须的,但实力并不完全等于能力。能力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的。

D权力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表面上体现的是一种单向的施行过程,即一方影响或改变另一方的行为。而实际上,这种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权力所包含的要素涉及到的一些相近似的概念

A影响力。

在多数情况下与权力是相同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手段,严格的说,影响力所涉及的互动关系不包括采取武力,是非暴力的和平方式。

B武力和暴力

武力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在无法有效的对他人施加影响时所使用的最后手段。

C能力和实力

能力和实力表明的是一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对外施加影响的物质手段,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关系的物质基础。能力所表明的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他人,实力则表明的是行为主体本身所拥有的物质力量。

2.权力的属性(P102——P104)

(1)权力的相对性

权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现为:

A权力在投入使用时,总是根据其所施用的对象来进行界定的,即大国相对小国、强国相对于弱国。

B权力虽可进行物化和计量,但是权力构成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可比性是相对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作为权力构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C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地位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2)权力的两重性

权力既是一种国家追求的目的,又是一种实现其国际利益的手段。

(3)权力的强制性

权力的强制性包括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及包括影响力在内的各种非暴力手段和方式,在正常的权力关系中,权力的强制性主要体现为不按国际规则办事就会受相应的惩罚。

(4)权力的利益性

A首先是指权力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即在国际政治中,其运用是与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B其次是指国家在国际政治中为实现自身特定的利益而自觉运用权力来影响和改变其他国家行为。

三.国际政治的实力基础

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是指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以及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能力,包括有形的或物质构成和无形的或精神构成。

国家实力,又称之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的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1.国际实力的有形构成

地理条件、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

2.国际实力的无形构成

社会制度、政治、政治局势、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国际实力的综合评估(P107——P108)

在估价一个国家的实力时,必须将有形和无形构成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即常说的“综合国力”。

4.国家实力的作用

(1)国家实力对国际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上。所谓行为能力即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其自身利益、达成其对外目标、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能力,是一个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大小的主要表现。

(2)国家的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主要表现:

A它是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在对外决策时,必须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地位,自己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状况。过高或过低的估计,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B它是实现国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外目标的实现需要凭借一定的实力,采取一定的行为手段,因此,要实现一定的对外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

C它是决定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实力地位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采取何种方式(经济、政治、军事或综合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实力地位不同则采取的方式不同。

第三节 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及其内涵

1.政治国家、民族国家与国家利益(P109——P111)

2.国家主权与国际利益(P111——P115)

3.国家利益的内涵

(1)定义:

本书的观点: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2)国家利益的构成

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

“四个利益”的相互关系(P116——P117)

二.国际利益及其特征(P117——P123)

1.国家利益的客观性和抽象性

2.国际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国际利益的主观性:国际利益概念本身、国家利益判断上、国际利益解释上、国际利益实现的主观性。

3.国际利益的全民性和阶级性

三.国家利益的作用

(1)制订对外的重要依据

(2)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着眼点

(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有准则

第一节 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际法及其形成和发展(P126——P129)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际的权利与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二.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1.国际法的主体,只包括主权国家和间国家组织。(国际法主体与国际行为主体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具有国际法律行为能力的实体,强调的是主体的法律地位;后者是指具有一般国际行为能力的实体,强调的是国际行为。国际法主体必然都是国际行为主体,而国际行为主体,并非都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

2.国家法的主要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

3.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非强制性。

4.国际法反映的是各类国家共同利益的一种结合,表现出“超阶级性”的特点。

三.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P132——P135)

第二节 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

一.国际准则及其形成和发展(P135——P137)

国际准则是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行为、处理对外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

国际准则与国际法或国际法原则从根本上讲上一致的。国际法侧重于国际交往中的法律规范,国际准则侧重于所有国际行为主体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国际准则的基本特点

1.时代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道德范畴,国际准则明显的反映出各个时代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和国际国际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国家、阶级和法的本质特征。

2.共识性

3.制约性

国际准则一经某种形式确定下来,就队国家的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人类基本的国际道德观念的无形影响。国际准则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具有潜在的、无形的社会力量,使各国在考虑自己的对外行为、制定自己的对外时,自发地受到其约束。

(2)作为国际工具的制约作用。

(3)对危及国际安全的行为予以制裁的重要依据。国际制裁采取行动的主要依据,一是国际法,二是国际准则。

4.非强制性

原因:

(1)国际社会的无状态,缺少强制机关。

(2)作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般道德规范和普遍原则,对于如何实行以及是否违反国际准则,它是不象国际法那样明确具体,也难以达成共同的、一致的明确解释。

(3)在无状态以及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对公然违反国际准则的行为的制裁也是有限度的。

第三节 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P140——P148)

一.主权与民族自决原则

二.互不侵犯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互不侵犯原则就是指各个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以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或炫耀武力及其他方式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各国均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三.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指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任何其他国家的内政或外交事务。

四.平等互利原则

五.和平共处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是上述西项原则的总结,既是它们的基本目的,又是它们的必然结果,五项原则是紧密相连的。

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 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实体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并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1.国家行为主体。

2.非国家行为主体。二战后范围扩大,不仅是间国际组织,而且包括非间国际组织、国际政党组织、国际范围内的政治运动、国内的政治集团、个人、国际经济组织、公司等等。

第二节 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一.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1.成为国家的三要素:

(1)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2)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3)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2.国家在其对外行为和其它国家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阶级性和社会性(民族性)的两重性。

二.国际主权及其发展

1.主权定义

国家主权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的最高全力。

2.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

(1)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即国际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事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2)对外的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的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

3.主权被分割的三种情况:

(1)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

(2)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

(3)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4.国家主权并未过时的理由

(1)尽管全球化的发展对当今国际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主权国家仍然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主体,互不侵犯主权还是大多数国家所坚持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尽管国内事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的现象非常普遍,但依据仍然是现有的国际法体系,方式主要是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协商和交涉

(3)尽管主权让渡的现象在国际关系中日益频繁,但主权让渡具备自愿性、平等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自愿是让渡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保留必要时收回让渡的权利;平等是让渡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主权平等原则的体现;共享是让渡的归属和结果,让渡不是主权的丧失,而是在共同体内共享更大的主权。

三.国家实力与国家类型

综合国力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国际地位为尺度可以将世界各国划分为:

1.超级大国,指不仅是地理和人口上的超级大国,更重要的是在综合国力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广泛参与全球性的国际事务,并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关系都产生决定性影响,拥有最强的国际行为能力的极少数国家。

2.大国,则是指在综合国力上虽具有强大的实力,但不处于世界的首要地位,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的国家,因此也称为地区性大国。

3.中等国家,主要是指综合国力处在世界的一般水平,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涉及周边邻国的国家。

4.弱小国家,则是指那些无论在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影响上都是轻微的国家。

第三节 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P156——P157)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

1.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党、民众和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为间组织和非组织(或民间组织)两大类。

世界性政党是由不同国家的政党组成的国际组织,也称政党。

世界性运动是由一定的国际组织发起和领导的、为特定的宗旨进行的、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世界范围的活动,包括世界和平运动、绿色和平与环境保护运动和国际恐怖主义运动等。

2.公司

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的国际垄断组织。

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1.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与区别(P156)

2.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1)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

非国家行为主体不具有强制推行其对外的手段,因此它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的或领导人施加影响来间接进行的,主要方式是会议、决议、、游说等。

(2)对外行为的性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构成是多国的,其活动领域是的,不代表单个国家、党派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由于上述两个特点,非国家行为主体成为协调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渠道,是国际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挥的作用。

第四节 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一.个人是国际政治中的特殊行为者

因为个人在国际政治中事实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义上的行为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的各项事务,从而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因而可以将某些特定的个人因素视为国际政治的特殊行为者。

在国际政治中的个人因素主要指那些对国家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对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起着重大制约作用的历史人物。

二.个人对国家对外行为的影响

个人对国际政治的制约作用是十分明显和相当直接的,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

1.领袖人物的素质影响着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国际实力的精神因素同领袖人物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领袖人物通过社会影响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化为社会流行的群众心理,变成大众的行动。这样就对社会结合程度、政治稳定、民族的凝聚力与国民士气等因素起到相当大的制约作用,从而对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2.领袖人物直接影响着国家对外决策的性质与内容

这是个人影响国际政治最主要的方面。决策者个人对国家和组织的对外战略和对外的制订起着相当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个领袖人物自身不同的特点,他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也会产生差异,因而对国家对外目标和行为方式的抉择也会不同。

三.个人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制约

1.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冲突与合作等基本形式,除了全面战争状态外,很少表现为一种全体国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状态,而主要表现于领导者和领导集团即间的相互关系状态。

2.国际政治中的特殊个人对于协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起着独特的作用。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不易改变,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个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的较为灵活。这些个人应该具备强有力的影响能力和超越当事国利益的名义和身份(如下野著名政治家、联合国秘书长)。

3.此外,历史人物对于加速或延缓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改变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方向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六章 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与条件(P165——P170)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基础(P165——P166)

2.资本的国际运动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P166——P168)

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作用(P168——P170)

二.垄断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

1.垄断的发展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征(P170——P173)

2.垄断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

(1)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使国内少数垄断财团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决策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更加直接的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2)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更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

(3)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和休战得以实现。

3.垄断条件下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垄断,这在国际关系中也非常明显,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占据垄断地位。在垄断形成的基础上,国际社会较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两大典型现象: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区分;帝国主义战争。

三.垄断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1.战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特点

(1)首先,以欧洲为中心,这也是整个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2)其次,战争与协调交替出现,以战争为基本形式。

2.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发展

(1)第一个阶段是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战后初期至50年代)

(2)第二个阶段是西欧、日本争取自主地位的时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

(3)第三个阶段是三足鼎立、确立平等伙伴关系的时期(70年代至80年代)

(4)第四个阶段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

3.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特点

(1)经济冲突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争斗的主要内容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

(3)在冲突中协调、在合作中争斗

(4)和平竞争是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历程(P183——P187)

1.友好合作时期(战后初期至50年代末)

标志:社会主义阵营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1)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1949年1月,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3)1950年2月,中苏签定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1955年5月14日,苏联同其他七个东欧国家于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6月4日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2.分化、动荡和冲突时期(60年代至80年代初)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苏联在对外中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社会主义阵营从成立之初,内部就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隐患。苏南冲突、1956年苏波、苏匈矛盾、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3.调整、改善和谋求新的合作时期(80年代中后期)

二.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P188——P191)

1.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1)主权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2)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3)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对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2.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1)自主原则

(2)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互助与合作(P191——P192)

1.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相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生产目的,对外关系上都追求自主、和平反霸。

2.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多种形式

四.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

1.社会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类型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政治冲突;经济冲突;边界和领土纠纷;军事冲突或战争。

2.社会主义国家间战争的原因

(1)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

(2)某些国家所推行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中推行霸权主义的根源:

A第一,历史根源。大民族主义、扩张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历史影响。

B第二,思想理论根源。某些国家错误的理解,甚至歪曲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

C第三,社会政治根源。长期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长期处于特殊地位,滋生了优越感。

第三节 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1.殖民统治的历史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影响

2.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趋向(P199——P201)

1.战后初期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盟外交

2.60——8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外交

3.9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特点

三.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

1.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复杂矛盾

民族或种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经济矛盾

2.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

造成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的因素

(1)第三世界国家间所固有的相互矛盾不断发展的产物

(2)殖民主义长期统治留下的恶果

(3)超级大国之间的全球争夺和直接插手干预

(4)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出现的大国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以及某些特定的政治需要

3.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相互合作

(1)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A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

B第三世界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政治上反帝、反殖、反霸;经济上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全球范围内,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2)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多种合作的渠道和方式

领域上有政治、经济的;范围上有全球、地区的;方式上有通过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双边多边的。

(3)合作形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就合作的程度与水平而言,主要包括下列主要形式

A第一种形式是相邻国家间的一般协调性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这是第三世界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初级形式,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B第二种形式是地区性综合经济合作关系,主要是一些地区性国家间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一些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旨在全面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发展相互间的工农业、贸易、金融、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

C第三种形式是专业性地区或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主要是在某一特定的经济领域内进行的,包括原料和能源输出、货币金融和银行、关税等专门性行业。

D第四种形式是地区性政治合作关系

E第五种形式是全球性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主要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共同性政治经济问题而进行的全球性合作。政治的如不结盟运动,经济的如七十七国集团。

F第六种形式是政治经济一体化。这是现阶段国家间相互合作的最高形式,即主权国家之间通过政治、经济上的联合,逐步结成统一的共同体,实现联邦或邦联。

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A发展不平衡

B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彼此差异较大,因此如何真正实现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相互合作是面临的严重问题

C外部势力的介入

第七章 政治与组织

第一节 政治与行为(参考前页非国家行为主体部分)

一.政治与国际政治

1.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由各种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的超越国界的一系列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就是行为主体。

2.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间关系的补充和延伸,主要反映的不是主权国家间的直接相互关系,而是不同国家的、政党、团体及个人的集合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关系,反映的是各种非国家的实体对国家间关系,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二.组织及其发展(P211——P213)

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党、团体和个人组成的,在两个以上国家活动的组织机构,他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公司等。

行为主体则是能够通过自己超越国界的行为影响国际政治发展的组织。因此行为主体是组织的一部分,是其中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特定职能作用的国际行为主体部分。

三.行为及其特点

1.行为的定义

行为是指行为主体为影响国家的对外和对外行为以及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既包括行为主体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行为,也包括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

2.行为的形式的种类

(1)组织通过自身的行为,直接对某一国家的对外或行为施加影响。

(2)通过其组织或机构的成员,对其所在国家的对外施加影响

(3)组织通过自身的行动,协调跨地区国家间或地区性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4)组织通过自身的机构或会议,以及各种宣言、决议等文本形式,为国际社会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和相互关系准则。

3.行为主体的特点:

(1)对国际事务施加影响的间接性

(2)利益的超国家性和多元性

(3)行为在当今国际政治中表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

第二节 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参考前页非国家行为主体部分)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P215——218)

1.多边国际会议的出现是国际组织产生的萌芽阶段

2.现代国际组织的形成时期

3.国际组织的成熟发展时期

现代国际组织发展的特点:

(1)国际组织的种类日益增多

(2)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3)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

(4)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哟今年感不断增强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1.国际组织的类型

(1)从成员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间的国际组织和非间的国际组织两大类

(2)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政治组织(联合国、欧盟、北约、华约)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世界教科文、卫生、气象组织)两大类

(3)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以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

2.国际组织的特征

(1)性。

A首先是国际组织成员的性

B其次是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作用的性

C最后是国际组织自身利益的超国家性

(2)协调性。

国际组织对于协调国家相互关系,促进国家间的了解与合作,有着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A首先,国际组织为国家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如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

B其次,国际组织通过制订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准则构成当今国际法体系的重要渊源,对国家间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C最后,国际组织往往以协调国际冲突为宗旨和使命,为解决地区冲突做了积极贡献

(3)间接性。

国际组织一般不拥有保障其决策得以执行的物质手段(强制机关),因而国际组织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施加影响来间接作用于国际政治体系

(4)从属性

当今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仍然占据支配地位,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政治只能是国家间政治的补充形式。

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1.国际组织的地位

实践证明,间的国际组织已经具有参加国际关系和直接承受国际法权利与义务的能力,已经具备了国际法主体的资格。而非间国际组织,除极少数重要组织以外,一般尚不具备国际法的主体地位。

2.国际组织的作用

(1)国际组织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2)国际组织是促进发展、推动合作的积极因素

(3)国际组织是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有力手段

综上所述,国际组织在战后国际生活中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当然,由于国际组织的从属性和发挥作用的间接性,他们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家决策的影响,特别是强权政治,也可能起到不良的作用。

第三节 公司及其政治行为

公司是指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垄断组织。

一.公司的形成与发展(P224——P225)

公司是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垄断阶段的产物。

二.公司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

特点:

1.公司依仗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对国际政治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2.公司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母国与东道国关系的发展

3.公司利用超越国家主权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形成相对的行为能力

三.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公司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深了整个世界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司加深了南北之间的矛盾,成为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公司的发展并未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加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协调能力。

第八章 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较容易发展成大国和强国。

2.人口状况

人口是从事经济生产和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国成为大国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口的多寡和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大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一国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奠定了它成为政治经济强国的基础。同时控制重要战略资源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也倍受重视。

二.自然环境对国家对外行为和的影响

1.从地理因素的各方面来看(略)

2.从人口状况来看

一个国家拥有相当数量与质量的人口,不仅提高了其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政治的行为能力和影响作用,并进而促进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发挥影响,往往奉行具有色彩的外交。

3.从自然资源来看

一个拥有丰富而全面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对外上就不怕国际上的孤立与制裁,其性更为明显,外交上的选择余地也因此扩大。

自然环境对一国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具有制约作用。自然环境不仅直接影响了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地位,而且对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客观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也就了其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手段,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和对外行为的特点。

三.自然环境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1.由于自然环境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影响,自然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基本状况也就影响了一定时期内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从而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产生制约作用。

2.由于地理位置对国家行为能力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制约作用,大凡地处海峡、海道以及陆上战略通道等战略要地的国家和地区,因其扼守着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咽喉,往往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热点地区

3.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争夺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4.由于战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

所谓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实际上是将通过国际经济关系而联结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视为一个相对的系统,并将其作为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来分析它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与作用。

一.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前提(参考总结P5页)

1.国际政治是在世界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构成。例如:帝国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对的运行,促使了当时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同时也加深了两大阵营间尖锐对峙的国际政治态势,构成了冷战的经济基础。

3.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经济实力是国际政治力量构成的核心

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核心的内容。首先,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经济实力对国家实力的影响不仅在于它是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且还在于它对国力构成的有形和无形要素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越强,综合国力就越强,其行为能力和作用也就越大。

国际政治各种力量对比的消长和彼此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也是由它们各自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彼此间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的。

三.经济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利益是国家对外目标的核心。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而经济利益既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它也是国家对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2.经济利益的矛盾与差异是导致国际政治对抗与冲突的根源。各国间的经济利益总是相对的,经济利益本身也呈现出多样性。无地追求一国的经济利益势必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国家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差异与矛盾。

3.经济方式是国际关系中为实现政治目的而常用的手段。一是利用贷款、投资或无偿提供货币和商品等方面的经济援助,扩大和加强自己的势力范围。二是在利用经援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同时,削弱和对手的发展。

四.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国际经济关系是构成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战后,国家利益的内容更多的表现为经济上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实现更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国际关系由“高级政治”向“低级政治”发展,因此,国际经济关系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国际政治的基本现实。

(2)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还往往直接从属于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国家间的对外经济关系,其实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谋求提高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因此国家的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谋求本国利益而建立的政治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新内容。

(3)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作用更加突出。首先,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南北问题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突出。其次,冷战结束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把增强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作为基本国策,国际竞争的重点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再次,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对国家主权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为某些发达国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信息霸权主义”提供了机会。

第三节 科技与国际政治

一.科技的发展及其内容(P248——P249)

二.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和对外行为的影响

1.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的作用:

科技因素通过对构成一国综合国力诸要素的制约作用来制约国家的实力地位,以此来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范围和对外的实施手段。这种制约作用的体现:

(1)科技因素改变了自然环境这一国力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因素。

(2)科学技术对国际经济实力的影响。谁掌握了重要的科技成果,谁就能在国内经济生产中取得重大成就,极大的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从而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增强自己的影响,最终提高和加强自己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与作用。

(3)科学技术对国家军事力量的作用。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国国家的武器性能和质量直至的战斗力,从而对国家的军事实力产生直接影响,而军事实力是国际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

(4)最后,科技因素对国力构成的精神要素的影响。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国民的士气和的组织能力以及国家的凝聚力。

2.科技因素在国家对外策略和对外行为中的比重日益提高的表现:

(1)科技因素本身作为国家对外行为的一种基本手段,为国家的政治目的服务。

(2)科技发展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科技因素构成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内容

1.科技战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战后科技的发展,使各个国家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各个国家纷纷调整战略,加快科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发达国家全力追求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也力图抓住这一机遇,力争迎头赶上,这场科技战的后果最终将对国际政治经济的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2.科技因素使得战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复杂。

3.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并大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的新内容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深入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导致各国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交通和通讯的变革,使地球变成地球村,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构成了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基础。

(2)另一方面,新科技还开拓了新领域和新空间,产生了一系列直接威胁到全人类生存利益,并只能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的经济及社会问题,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产生了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政治运动和政治倾向(如世界和平运动、绿色政治倾向等)。国际政治本身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军事因素的构成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

1.军事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制约作用:

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反映的是各国的军事实力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关系。

(1)战争。在国际政治中,战争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2)武装冲突。武装冲突是指国家间为解决彼此争端而采取的一种剧烈的军事对抗行动。在国际法意义上,武装冲突通常是指不构成战争状态军事对抗行动。没有开战的正式方式、没有宣战、只有实际上的战斗。与战争相比,其特点是战斗活动地区有限、持续时间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等。

(3)军备与军事实力。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

(4)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组织。它是国家间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利益而在军事领域里结成的联盟性组织。

2.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1)从广义上看,军事因素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因素。它是国际政治关系的折射体,国际军事关系实质就是一种国际政治关系,它反映了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成为国际政治关系的表现形式。当前,军事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仍然是直接表现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形式。

(2)从狭义上看,军事因素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国际政治关系表现为政治权力关系、军事关系、外交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等许多方面,军事因素是其中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此外,军事因素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国际政治的现实服务的,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并服从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总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二.军事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作用

1.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在国家实力构成的各种要素中,军事实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中,由于国际社会的无状态,国家间冲突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因而军事力量直接构成政治斗争的物质手段,它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也就是显而易见的。

2.军事因素导致对外的调整

(1)军事因素导致对外决策中价值观念的变化,促使决策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武器的性能不断改进,因而战争的规模与结局以及地位与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引起传统价值观的改变,为决策者的判断、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认识,导致对外目标的调整、修改和重新确定。

(2)军事因素的变化,改变了对外决策的外部环境和信息构成。

军事因素的发展变化能够引起国家间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并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家政治形势的演变。

3.军事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国际军事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国际政治关系,因而国家的对外军事战略直接影响到国际政治,并成为国家整个对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军事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1.军事因素改变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演变。在军事因素中,军事实力的对比状态,是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际政治格局的内部结构。不仅如此,军事因素本身(战争)还能够直接促使国际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

2.军事因素是制约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手段。军事因素的各种表现形式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和对外行为的工具,直接关系到国际政治目标的实现与否,进而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3.随着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核武器发展到今天足以将整个地球加以摧毁的情况下,国际政治中出现了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军事因素对国际政治的作用和影响简单化或者降低了,而是变得日益复杂化了。

第二节 文化因素和国际政治

一.文化因素日益参与国际政治

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文化因素也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国家综合国力的非物质要素,如民族特征、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要素等,都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是导致国际政治冲突的重要原因。这种差异和矛盾造成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并成为一种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如果缺乏有效的交流,在特定条件下,往往会产生隔阂并导致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3.文化关系是实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国家间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文化交流能促进了解、增进友谊、沟通思想,改善和促进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可以控制和干涉别国内政。此外,文化交流与文化关系已经日益表现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性,文化功能政治化,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

二.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又拥有如此众多的教徒和相当严密的组织机构,必然会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1.宗教本身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动员和团结本国人民的作用

2.宗教和教派争端乃至战争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内乱与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

3.宗教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国家间冲突和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4.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某种加强合作的纽带,就是因为同一宗教和教派的国家往往具有历史和文化上的共同性,因此而产生了一种民族亲近感,并对当前世界的重大问题和自身的发展到有着较为一致或接近的观点。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国家利益的认同,进而促进了国家间的合作

5.宗教虽然能在同一宗教和教派的国家之间起到一种加强联系的纽带作用,但是这种宗教纽带与国家利益相比,其地位只能是次要的,其作用也是不稳定和不牢固的。

三.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意识形态导致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意识形态使同属一个意识形态体系的国家产生亲近感,成为加强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纽带,促使国际政治中的政治同盟和国际政治组织的出现,意识形态产生了超国家的作用。

2.意识形态影响着国家对外的制订。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反映了一国统治阶级对本国国家利益的系统认识,对国家对外目标的判断和评价起着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因此意识形态成为各国对外制订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一国对外决策的性质和趋势。

3.意识形态是国际政治斗争的手段。

(1)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信念对统一和团结本国人民起着重大的精神作用。

(2)利用意识形态的宣传,抵制和削弱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

(3)利用意识形态为本国的对外为进行解释,这是意识形态制约国际政治的重要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是国际政治内部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身直接反映了国际政治关系的现实。

第三节 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所谓国际政治的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国际政治的一系列重要领域出现全球性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由一国独自完成,必须在全球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根本解决。

一.全球相互依存的发展(P270——P272)

相互依存下国际政治的新特点:

1.国际行为角色和行为模式日趋发达和多样化,国家利益也相互渗透,日趋复杂。

2.相互依存的政治观念发生变化,军事安全等高级政治问题不再始终居于国际政治议事日程的首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3.国内政治问题渐次进入国际政治事务领域,一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同国际社会的状况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国内问题日趋国际化。

4.国际相互依存的深入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国家间相互沟通,增进了解,消除误会与矛盾,促进国际合作,另一方面,由于相互依存条件下国际规则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建构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科技霸权会进一步加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大国家间会产生新的矛盾、竞争和冲突。

二.全球政治问题的出现和发展

1.全球性问题的概念及特征

全球性问题,是指全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她具有以下特征:

(1)世界性。

(2)综合性。全球性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各种问题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环环相扣。

(3)挑战性。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前景。

(4)超意识形态性。即国家不论意识形态、发达或落后,都存在着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人类生命系统的普遍问题。

2.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1)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世界热点地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转移,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进一步升级。

(2)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分化和南北冲突

(3)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和粮食匮乏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3.当代全球问题的发展对国际政治的重要影响:

(1)全球问题的涌现导致了国际政治内容的调整。“高级政治”地位减弱,“低级政治”重要性日趋凸现。

(2)全球问题的发展促进了当代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随着全球问题的凸现,国际组织、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作用日趋加强。

(3)传统的国家主权正受到全球问题的侵蚀。随着全球问题的发展,原本被认为完全是各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国内正受到国际条约的制约,传统的主权观面临着人类全球问题的挑战。

三.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表述,是对战后美苏对抗的东西矛盾威胁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南北矛盾阻碍经济发展这两大世界性现实问题的理论概括,是对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争、争取和平、振兴经济、促进发展等共同努力的肯定。

和平与发展不是彼此孤立的,和平与繁荣,与贫困,从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一方面,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取决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和进一步发展。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中的核心问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的问题。

冷战的终结,旧有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但新的世界多级格局尚未形成,新旧两种国际秩序力量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东西问题不复存在,国际局势整体上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民族、宗教和领土冲突和危机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危害世界,世界和平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冷战结束后经济的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球,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繁荣和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紧迫课题,发展问题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由此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是世界各国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也是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正是说明了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此我们应该毫不动摇的予以坚持。

文档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