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
2、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可以引导学生读课后补充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2、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3、作者介绍:魏征(580—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检校侍中,领导周 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1、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读完后,请一名学生朗读,注意其音准情况,教师再强调其中重要的词语。
2、分析回答问题:
第一段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第二段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第三段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四、板书设计
求木之长 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 浚其泉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思国之安 积其德义
善始者实繁 竭诚以待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克终者盖寡 纵情以傲物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五、分析魏征的言说
在封建时代,臣子们(知识分子)向君主进言(或献文),除治国理政和谋求一定的政治目的外,其进言或文章本身就往往是一种颇具个人性和智慧的表达(言说)。同是向君进言或阐述自己的观点,烛之武、邹忌、触龙、贾谊都有各自的方式和特点。而魏征与他们都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魏征的言说,大家可从这样几个角度去思考:
1、言说的背景。人们的每次说话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具体情境。言说的背景和情境直接决定着言说者的言说内容、言说方式,并影响其言说效果。大家先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魏征进谏的背景,想想这种背景是如何影响魏征的言说的。
2、言说的内容。魏征到底想说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言说的对象是什么人,对象的身份地位、性格具有什么特点?而言说者魏征的身份地位又如何?分析言说的内容包括“说什么”和“为什么说这些而不说其他”。
3、言说的方式。言说方式是最可以表现言说者的个性和智慧了。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已略有所知了。魏征的勇气与智慧正表现在他对他独有的言说方式的选择上,他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为什么不是一两次“这样说”而正是如他自己所言的“善始克终”。
这是我们分析言说个案的一种基本思路。其实,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说,我们自己的作文就是我们个人自己的言说。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在封建社会里,大多数臣子对皇帝都是奉承的态度,甚少会对皇帝直谏,因为这样可能不但会影响自己的仕途,还可能会被斩首。因为明君太少了。
而太宗毕竟还是一比较英明的皇帝,而魏征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他也就经常勇敢地指出皇帝的错处,甚至有时不留情面。而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贞观十一年,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其实在一个好皇帝的身边臣子既要有直谏的忠臣指出自己的短处,作为自己的一面明而镜,也需要一些所谓的“拍马屁”的臣子,来缓和自己贵为天子和接受批评的矛盾心情。毕竟是“忠言逆耳”,尽管魏征的直谏是为了国家,为了皇上的统治,但贵为一国之君,就算是多么仁慈和虚心的皇帝,心里都不会舒服,也是人之常情。而正是这人性的特点,造就了“拍马屁”的大臣的出现。
魏征的胆量实在让我们佩服,这也是依仗他对自己,对皇上,对国家负责。而皇上是知道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更需要尊严,更需要威严,而这也正是封建时代封建帝制的一大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