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辛德勒的名单》
教学内容:电影配乐《辛德勒的名单》
课型:器乐欣赏
课标教材解读与学情分析:
经过第1课时《长江之歌》的学习,确立了“主题歌”概念,但大多数学生未曾关注过影视主题音乐。《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经典影片及其配乐 信息量庞大,是本单元的重点欣赏内容,一节课的内容不宜过多,且课堂必须突出音乐性,该影片的辉煌史、在电影界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创作背景,以及养成良好观影习惯等内容,应留给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要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旋律(波浪式进行)、音色等音乐要素,初步接触“主题音乐”这一基本概念,以及配乐与画面间的关系、主题音乐的作用。欣赏过程重在以“情”动人,教师要通过音乐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乐曲,并始终沉浸在乐曲的氛围中。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接受能力,影片及配乐关于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稍嫌厚重,故不在此设计相关教学环节,若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涉及应该更为合适。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全曲、画旋律线、哼唱主题句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情感,以及乐曲旋律波浪式进行的特点。
2.对比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色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现与剧情画面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影视配乐,初步接触主题音乐这一基本概念,体会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让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前准备 | 播放乐曲 | 随着乐曲上课 | 营造氛围 让乐曲贯穿课堂始 终 |
导 入 | 讲述历史背景与电 影情节简介(乐曲以低音量继续播放) | 聆听乐曲与背 景简介 | 创设情境 |
赏 析 乐 曲 | 一、初听乐曲,关 注音色。 1.提出问题并播放 乐曲; 2.抽问后板书; | 听乐曲 辨别乐器音色 感受音乐情绪 想象电影画面 | 初听乐曲,关注音色(小提琴)让学生自 主感受乐曲并展开想象。 |
二、再听乐曲,关 注旋律。 (1)播放乐曲 (2)范唱主题句 (3)提问旋律线进行方式。 | 再听乐曲, 看乐谱,哼唱 主题乐句听老师范唱后视唱主题句; 看教材、思考、 回答,画旋律线。 | 学生熟悉主题乐句 引导学生体会乐曲旋律波浪式进行的特点以及主题音乐与影片的关系 | |
三、视听结合 (1)播放影片最震撼人心的“红衣小女孩”经典片段,提示注意影片配乐 (2)提问影片配乐与画面的关系,什么是“主题音乐”。 | 看电影片段, 听配乐 讨论并回答问题 | 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影片主题音乐思想 内涵、关注影片配乐与画面的 关系。 尝试小结主题音乐概念 | |
四、音色与画面 (1)播放三段场景音乐(主题音乐变奏),后揭示乐器音色。 (2)依次播放以上配乐的影片场景,提问配乐作用。 | 听辨乐器音色 并回答体会电影场景及配乐,讨论并回答。 | 引导学生对比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音乐, 感受音色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现 与剧情画面间的关系。 | |
五、播放电影尾声 片段。提问主题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 再次完整欣赏 主题音乐 | 引导学生感受主题音乐统一影片结构、 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 |
下 课 | 本课小结 | 回顾本课 | 课堂小结 |
六、教学反思
批 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