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一卷 选择题 共5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它细胞生理功能的一些物质是
A.信使RNA、必需氨基酸 B.激素、递质
C.淀粉酶、解旋酶 D.肝糖元、丙酮酸
2.下图为人体的两种重要化合物A与B化学组成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的种类约有20种,b的种类有8种
B.A的多样性与B无关 C.B是人的遗传物质
D.A的种类在同一个人的神经细胞与表皮细胞中相同,B则不同。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细胞的细胞壁都可以通过纤维素酶把它分解掉
B.同时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一般是低等植物细胞
C.蓝藻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细胞中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
4.由啤酒酵母菌、乳链球菌、乳酸菌及黑曲霉、毛地霉等菌种组成的微生物复合制剂,添加到畜禽粪便(或食品加工废料)中,搅拌均匀,密闭后,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10天,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①无氧呼吸 ②竞争 ③ATP ─酶─→ ADP+Pi+能量 ④ADP+Pi+能量 ─酶─→ ATP
⑤磷酸肌酸 ─酶─→ 肌酸+磷酸+能量 ⑥捕食 ⑦出芽生殖 ⑧生殖
⑨孢子生殖 ⑩光合作用
A.⑤⑥⑩ B.③⑤⑥⑦⑩ C.③⑥⑧⑩ D.⑤⑥⑦⑩
5.下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
选项 | 1 | 2 | 3 | 4 |
A | 特异性免疫 | 体液免疫 | B细胞 | 抗体 |
B | 染色体 | 基因 | DNA | 核苷酸 |
C | 原核生物 | 细菌 | 大肠杆菌 | 噬菌体 |
D | 生命特征 | 新陈代谢 | 同化作用 | 异化作用 |
6.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改变与事实不符合的叙述是
A.x轴为氧气分压,y轴为水稻根细胞对Si的吸收速率,在c点时,中耕松土,k值将改变。
B.x 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b点提高CO2的浓度,k值将改变。
C.x 轴为时间、y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b点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值将改变。
D.x轴为时间,y轴为黄色短杆菌产生的谷氨基酸的量,在c点时,改变细胞膜通透性,k值将改变
7.人的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明显不同,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
A.遗传信息不同 B.细胞器种类不同
C.转运RNA不同 D.不同种类的RNA聚合酶的活性不同
8.如图是“白菜一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白菜—甘蓝”植株不能结籽
B.愈伤组织的代谢是自养需氧型
C.上述过程中包含着有丝,细胞分化和减数等过程
D.“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9.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高,引起了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及电子传递但无ATP的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
A.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B.食量小,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
C.食量大,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D.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10.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不会发生电荷移动的是
A.受到温度刺激后的皮肤上的温觉感受器
B.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吸收光能
C.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转换光能
D.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
11.寒冷作用于机体时,与体温调节无直接关系的激素是
A.促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激素 C.胰岛素 D.甲状腺激素
12.在某些性状的遗传研究中,不论正交还是反交,F1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相同。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是
A.常染色体基因与性染色体基因 B.细胞质基因
C.只能是常染色体基因 D.只能是性染色体基因
13.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 ②有氧呼吸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 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④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 ⑤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一定有促进作用 ⑥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交配
A.全部正确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全都不对
14.用红果番茄(RR)作父本,黄果番茄(rr)作母本进行杂交,正确的是 ( )
①所结番茄全为黄果,遗传方式为细胞质遗传 ②杂交种子中胚的基因型是Rrr,含三个染色体组 ③由杂交种子长成的植株上,结的全是红果 ④若形成155粒种子,则需要310个精子参与双受精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以下关于效应 T 细胞中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给该过程提供遗传信息的是编码区的内含子
B .产物可能不是干扰素
C .合成的产物必须要分泌到细胞外
D .若产物为糖蛋白,则加上糖基团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16.当小鼠的卵原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时,细胞中不可能进行
A.基因突变 B.解旋和子链合成 C.基因重组 D.某些蛋白质合成
17.图2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模式图。下列有关此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是极体
B.该细胞中1与3,2与4为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3为一组,2与4为一组
D.如果1、3是Y染色体,那么2、4为X染色体
18.对图3不正确的说法是
A.图式中的过程一定需要逆转录酶
B.图式有5种碱基
C.图式有6种核苷酸
D.图式中的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9.已知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不同,但均适合某种细菌生长。现从甲培养基中取少量处于对数期的细菌,接种在新鲜的乙培养基上(培养条件适宜且无杂菌污染)。则在接种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细菌在乙培养基上的状况与在原甲培养基上的状况相比,不发生改变的是
A.细胞速度 B.诱导酶种类 C.组成酶种类 D.细胞大小
20.下列物质或结构具有特异性的有
①抗原 ②性内切酶 ③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 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⑤细菌菌落 ⑥转运RNA 根瘤菌侵染豆科植物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 ①②③⑤⑥
21.将番茄和马铃薯进行体细胞杂交得到番茄马铃薯(甲),以马铃薯为砧木,黄果番茄A为接穗接成植株(乙),乙开花时授以红果番茄B(纯合体)的花粉。番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甲既不结番茄也不结马铃薯 ②甲既结番茄也结马铃薯 ③乙既结红果番茄又结马铃薯
④乙结红果番茄但不结马铃薯 ⑤乙结黄果番茄但不结马铃薯 ⑥乙既结黄果马铃薯也结马铃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⑥ D.①③
22.真核生物的基因克隆到细菌后可能不正常地发挥其功效,解释错误的是
A.被细菌性内切酶破坏 B.使用不同的遗传密码
C.该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不能在细菌体正确修饰和加工
D.细菌的RNA聚合酶不能识别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位点,致使不能启动转录过程
23.基因突变一定不会导致
①性状的改变 ②遗传密码子的改变 ③遗传规律的改变 ④碱基因互补配对原则的改变
A.② B.①③④ C.③④ D.③
24.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转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泌蛋白可由核糖体进入内质网 B.DNA可由细胞核进人线粒体
C.mRNA可由细胞核进人细胞质 D.tRNA可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核糖体
25.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某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若Ⅰ-2无乙病基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乙病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Ⅱ-3是纯合体的概率是1/8
D.Ⅱ-4与一位正常男性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8
第二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26.(9分)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形式的多种多样的。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⑴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除去田间的双子叶植物的杂草、生产无根豆芽,这些在生活中的应用都说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 。
⑵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向前传导时,细胞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反或相同),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兴奋只能从 ,而不能向相反方向传递。
⑶动物的体液的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下丘脑是机体
的枢纽; 是促进哺乳动物乳腺发育和泌乳的激素,它是由
分泌的,这与孕激素之间具有 作用。
⑷某些糖尿病人由于 发生障碍,使得体内 加强,会导致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
27.(8分)观察下图,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是HIV正在侵入B,则B最可能是____________细胞。
(2)若B细胞内部已经侵入了麻风杆菌,正在与A接触,而且A最终导致B细胞裂解死亡,则A是____________细胞。
(3)若A是环境中的某种物质,正在刺激B(即某种微生物)合成某种酶,以调节该微生物的代谢,则此酶属于____________酶。
(4)若A是B分泌出来的某种免疫球蛋白,则B的最初来源是____________细胞。
(5)若A是B(即微生物)排到外环境中的代谢产物,则A属于____________代谢产物。
(6)若A、B是动物细胞正在融合,这项技术最重要的用途是____________,在这项用途中融合后的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
(7)若A是病毒,它常作为基因工程的______,原因之一是具有标记基因,在动物细
胞工程中可用作促进__________________的诱导剂。
28.(8分)小麦种皮红粒对白粒为显性,由两对等位基因(R1与r1、R2与r2)控制,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现有红粒和白粒纯种亲本杂交,结果如下。
P: 红粒×白粒
↓
F1 : 红粒
↓
F2:15/16红粒:1/16白粒
种皮红色深浅程度的差异与所具有的决定红色的基因(R1与R2)数目多少有关,含显性基因越多,红色越深,F2的红籽粒可分为深红色、红色、淡红色四种。
(1)请写出F2中深红色小麦和中等红小麦所占比例分别为 和 。
(2)从F2中选出淡红籽粒的品系进行自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29.(7分)长期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会发现耐药性菌株增加,是抗生素对细菌抗药性的选择,还是抗生素诱导菌株的变异?有人设计如下实验(如下图):
主要步骤:①在正常培养基A上接种细菌,使细菌繁殖,培养基上密布菌落;②将一个与培养皿内径相同的已灭菌的绒布面按到细菌培养基A上,使绒布面沾上细菌菌落;③将绒布面按到一系列含青霉素的培养基B上,注意不要转动绒布面,以保证细菌在与培养基A对应位置上;④从A中找出与B部位相同的菌落,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C上,结果所有菌株均能正常形成菌落。
请回答:
(1)细菌培养中的菌落在生态学中称为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在接触青霉素__________(之前或之后);青霉素对细菌起______________作用;培养基A中的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3)细菌的抗性性状产生来源于______________。
(4)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上述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8分)科学家为了探究细胞衰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分别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见下表:
细胞来源 | 胎儿 | 中年人 | 老年人 |
增殖代数 | 50 | 20 | 2~4 |
实验Ⅲ:将老年男性体细胞和年轻女性体细胞混合培养,当老年男性细胞停止时,年轻女性细胞依然旺盛。
实验Ⅳ: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完整融合;另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完整细胞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后者旺盛。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8分)每个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实验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3)(6分)实验Ⅲ的设计是否严密?应怎样改进?
[参]
第一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答案 | B | C | B | A | A | A | D | D | D | B | C | C | D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题号 | C | B | C | A | A | C | C | C | B | C | B | C |
⑶调节内分泌活动 垂体 催乳素 协同 ⑷糖氧化供能 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
27.(8分)
(1)T淋巴 (2)效应T (3)诱导 (4)造血干细胞 (5)次级代谢
(6)制备单克隆抗体 (7)运载体 动物细胞的融合
28.(8分)(1)1/16(2分) 3/8(2分) (2)中红︰淡红︰白色=1︰2︰1(4分)
29.(7分)(4)2分,其余每空1分。
(1)种群
(2)之前 定向选择 少数有抗性(或多数无抗性) (3)自然突变(基因突变)
(4)(2分)由于基因突变,部分细菌细胞的质粒中产生对青霉素具有抗性的基因 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上升
30答案:(18分)(1)实验Ⅰ:细胞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2分)。实验Ⅱ:细胞次数与具体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生物种体细胞的最高次数越高(2分)。实验Ⅲ:细胞的衰老速率与年龄和性别有关(2分)。实验Ⅳ: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分)。(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生物的物种、年龄、性别、细胞核的变化等(4分)。
(3)实验设计不严密(1分),应增加2个对照组(1分),具体如下:第一组:同年龄的男性细胞和女性细胞一起混合培养,然后观察实验结果,以探究性别对细胞能力有什么影响(2分)。第二组:同性别的男性或女性细胞分不同年龄一起混合培养,探究在同一条件下年龄对细胞能力的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