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客人 恪守 贿赂 洛阳纸贵 束之高阁
B.剥削 紧俏 剑鞘 霄壤之别 硝烟弥漫
C.园圃 逮捕 逋逃 铺天盖地 辅车相依
D.纪录 圮毁 妃子 讳疾忌医 杞人忧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弛懈 粼次栉比 风餐露宿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B.嘉奖 飞蛾投火 踟躇不前 禁酒不吃吃罚酒
C.坍圮 精诚合作 寥若晨星 解铃还须系铃人
D.嘻闹 浮想联翩 匪夷所思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B.峨冠搏带的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问苍天;骑马纵横的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潇洒自在的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吟咏歌唱,颠沛流离的李清照为“梧桐更兼细雨”而黯然神伤。
C.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奠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D.“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这句话,言简意丰。说其是警世格言,世世代代为座佑铭;说其是做人的哲理,个中的真善美的确意味深长;说其是言简意赅的号召,由其激发的辐射力、凝聚力着实难以量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校篮球友谊赛中,各班都组织了啦啦队,为各自的球队呐喊助威,敲边鼓。
B、我们在那个人才匮乏的时代被视为天之骄子,也就免不了自以为是、孤芳自赏。
C、宴会结束,客人赞叹说:“这顿饭真是卤水点豆腐——味道好极了!”
D、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规律性的知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传授给学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年轻有为的高三学子们都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对中华民族复兴有着较大贡献的人才。
B.这家工厂的干部职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经营效益有了极大的改善,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C.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从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朱自清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因此对他的诗作予以热情的评价。
D.警方已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分析、勘查取证,基本确定犯罪嫌疑人系该公司内部人员。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执法理念差,立法不到位,监督程序不规范等原因,导致行使法律监督权力的效果不好,现阶段的检察监督职能并未发挥应有作用。
B.尽管近年来中国人在海外遭遇恐怖袭击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不少中国人内心,恐怖主义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大家的防恐反恐意识还不强。
C.如果只单纯地强调依靠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抵御不良环境的腐蚀,而不从制度上建立起制约个人行为的机制,是不能达到防腐反腐的目的的。
D.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针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等问题,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②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③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④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A.④③①②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8、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生命的风景,整个的底色是绿。 ,每座山都像一个披着哈达的丽人。江流如带, ,带着一股野性。
远山,凝青,含黛;云烟,袅袅
远山凝青含黛,云烟袅袅
从远处飘来,波光闪闪,雄浑、强健
波光闪闪,雄浑、强健,从远处飘来
A. B. C. D.
9、下列按顺序排列的句子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组是( )
这块叫垦丁的地方,陆地有1800公顷,海域1500公顷,是个生态公园。傍晚从酒店出来,到那条光怪陆离的街道觅食,听着从椰子树、棋盘脚树丛中传来的拉丁音乐,顶着从山间飘来的雾霭, 于是,在天的尽头就有了一片汽车旅馆和那个架在半山腰的豪华酒店。据说,每年4月,居住在的西方人喜欢下榻在这家酒店,在植物园的门口整夜跳着拉丁舞,就像它的名字——春天的呐喊。 ①路和海之间,有一条宽宽窄窄、时断时续、长达10公里长的热带雨林
②山和海之间,最窄的地方就隔了一条路
③一边是山的葱绿,一边是海的波涛
④热带雨林之外,还有一个森林公园,一个植物园
⑤人多了住不下,或嫌住的地方人群太集中
⑥这样的一个垦丁,让多少人向往可想而知了
A.①④②③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⑥①③②④⑤ D.②③①④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不事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②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10、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 扣:扣问
B. 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 蕲:通“祈”,求
C. 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延:招请
D. 卒辞之 卒: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妄与人接 失其所与,不知
B. 不蕲人之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为邑人所敬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 邻里或以薄少致馈 木欣欣以向荣
12、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③④⑥
13、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讨价还价,买其他东西也是这样。大家慢慢信服他,不欺骗他。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3分)
(2)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游。(3分)
(3)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4分)
二、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9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无言之美
(1)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3)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4)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5)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6)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欲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7)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节选,有删改)
15、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四段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的情绪意旨。
17、结合本文说说你对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3分)
四、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7分)
鲁连台①
屈大均
一笑无秦帝②,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注】① 鲁连台:鲁连,即鲁仲连, 战国时齐人,终生不仕。游赵国时,力斥魏将辛垣衍说服赵国尊秦为帝的主张,促使赵国下决心死拒。秦将获知,退兵五十里。又因信陵君带兵救赵,秦随撤兵而去。赵平原君以重金酬谢,鲁仲连笑辞而去,据传后蹈东海而死。后人在古聊城东筑鲁连台纪念他。② 无秦帝:使秦王不能肆意称帝。
(1)颈联“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试结合全诗简析其意境。(3分)
(2)李白曾有《古风·十》也写鲁仲连,尾联为“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试比较两诗尾联在表现人格精神上的不同。(4分)
19、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4)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3题。
浅 滩
张抗抗
(1)用达斡儿话或满语,可以将这条大江的名字译为:平安的江。那江水几千年几万年安分守已地流淌。虽说是本国疆土上最冷最北的江,但在这条江上行船,却极少有什么风险。
(2)要去源头的洛古河,水路全程一千余公里。
(3)夜气弥漫,白色的双体客船轻盈地顶水起航。忽然船底发生惊天动地的巨响,那巨响来得特别,船的四壁似遭到无数锋利的石块袭击,又似有粗重的金属互相敲击。马达发出绝望的颤抖,舱壁的灯摇摇欲坠。船身似乎就要断裂,却还竟然跌跌撞撞地挣扎,有什么巨大的力量将它死死拽住,它哼哼着,呻吟着,终于,不动了。
(4)有水手们急促的脚步声上上下下地冲上甲板,有喊声、吼声,忙而不乱。有人说,是船搁浅。
(5)只见那船身几乎已横了过来,将船头对着江岸、微微喘息着,似要摆脱江底那双魔爪的纠缠。却无济于事。
(6)今年水瘦。
(7)没事。江底除了泥就是石头子儿,没啥玩艺儿,船坏不了。
(8)照这情形往上走,浅滩可不老少。
(9)有乘客三三两两在船舷上议论,声音从浓黑的夜雾中钻过来。马达已无可奈何地熄火,整条船停止了呼吸,奄奄一息地瘫软虚浮。它似被世界抛弃的一条小船。它眼前明明有光亮,却被吞没在黑暗中;它身上明明有力气,却被困陷在淤泥中;它心中明明有勇气,却消耗在无谓的等待中。
(10)它过得了险滩,却过不了浅滩么?
(11)它过得了险滩,却过不了浅滩。也许就因为险滩太险,而浅滩又太浅了。
(12)它无声无息地钉在黑暗中,如同江心一块突起的礁石。
(13)却竟然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责难。客舱里,老爷子枕着自己的行李睡了,行李里有在黑河街里百货买回的电饭锅和电动玩具,会让他做个好梦;妈妈搂着娃娃蜷在长椅上睡去了,娃娃的口水淌出一条小河……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责难。人们很宽容,很谅解。浅滩,就像人生、就像人这一辈子,真要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啥坎儿没有,还倒怪了,倒叫人心里不踏实。浅滩说明船大,没听说小船浅住的,船也像人呐……
(14)夜深了,梦中隐隐听到长长的汽笛。隔了许久,船身猛地一震,只觉得人整个儿飘浮起来,悠悠地荡开去。马达轰然鸣响,绞盘的缆绳嘎嘎作响,从船头传至船尾。甲板上有粗哑的嗓子欢呼——它,复活了。披衣跑出去,朦胧的薄雾中,只见一只小小的货船,从大船旁边摇摇晃晃驶开去。
(15)汽笛又响了,是诚挚的敬礼。甲板上站满了人,朝看不见人影的小船挥手。
(16)是的,那是一只小船。小船不怕浅滩,小船通过了浅滩。小船把大船拽出了浅滩。
(17)大船过得了险滩,却过不了浅滩么?
(18)是的,它过不了浅滩。它吃水1.4米而大江枯水期最浅处仅1.2米。浅滩承受不了它的重量、它的雄心、它的深度。它生来是要在大江里航行的,它在浅薄的河道里受挫。它让浅薄拦截了,它悲哀之至。
(19)然而谁都认为这是一条浩浩荡荡、满满登登的平安的江。如果不是江图上有着记载,谁也不会想到在那样深沉、雄浑的大江江床上,浅滩竟一个接一个排到源头……
(20)干旱的六月竟泄露了大江的隐秘。大江从此坦然真实。
20、请分析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1、请赏析文章第9小节画线句的表达特色。(4分)
22、文章第13小节两次写到“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责难”,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23、浅滩发生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和社会哲理,请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前有位地主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表遗失,因遍寻不获,便定下赏金,要农场上的小孩帮忙寻找,谁能找到手表,奖金500美元。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搜寻,奈何谷仓内到处都是成堆的谷粒和稻草,大家忙到太阳下山仍无所获,结果一个接着一个都放弃了。只有一个贫穷小孩,为了那笔巨额奖金,仍不死心地寻找。当天色渐黑,众人离去,杂沓人声静下来之后,他突然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立刻停下所有的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声也响得更为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诺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手表。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试题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每小题3分)
1.C 【A客(kè)人、恪(kè)守、贿赂(lù)、洛(luò)阳纸贵、束之高阁(gé);B剥削(xuē)、紧俏(qiào)、剑鞘(qiào)、霄(xiāo)壤之别、硝(xiāo)烟弥漫;C园圃(pǔ)、逮捕(bǔ)、逋(bū)逃、铺(pū)天盖地、辅(fǔ)车相依;D纪(jì)录、圮(pǐ)毁、妃(fēi)子、讳疾忌(jì)医、杞(qǐ)人忧天】。
2.C (A“粼”应为“鳞”;B“禁”应为“敬”;D“嘻”应为“嬉”,“世”应为“事”。)
3.A (B.“搏”为“博”C.“奠”为“淀” D.“佑”为“右”)
4、B (A“敲边鼓”是熟语中的惯用语,意思是从旁帮腔,从旁助势,属比喻用法,用在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C歇后语“卤水点豆腐”的本意应为:一物降一物。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人和事,知道了没有不说的,说了不会作任何保留和隐瞒;用在这里属对象错误。)
5、A [B成分多余或主谓谓语句大小主语关系不当,删除“的干部职工”。C“看到”一词缺乏宾语中心,可在“文学家”后加上“的品质”。D语序不当。]
6.C (A.句式杂糅,可去掉“导致”或去掉“等原因”。B缺谓语,在“内心”后加“以为”。D.“真知灼见”与“意见”语意重复。)
7.B (照应前文,先写树叶,再写花苞,然后概括春天大地的美丽,最后写感受)
8.C (前句的陈述对象是“山”,而的陈述对象不只是“山”,还有“云烟”,且音节不和谐;后句“江流如带”,是整体印象,后面是感受、评议,而且“雄浑、强健”与“带着一股野性”衔接更紧凑自然一些。
9.B (重点考查语意连贯,宜抓住关键词“山和海”“路”“热带雨林”以及“人多了”作
答。)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10、D(卒:最终)
11、C(C. 表示被动 A. 介词和、跟;结交、亲附 B. 助词,取独;动词,“去”“到” D. 介词,用;连词,而)
12、D(①⑤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②是侧面表现其贤。)
13、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14、(1)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使自我完善,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被动句式1分,善1分,句意1分。)
(2)假如一天的用度足够,(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从事(进行)交游。(“用”1分,补全主语“他”1分,“游”1分)
(3)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罢了,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这是不能分辨礼法道义啊。(“等”1分,“无名”1分,“礼义”1分,判断句式1分)
【参考译文】
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使自我完善,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间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一天的用度足够,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从事(进行)交游。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人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袭衣送给他,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罢了,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这是不能分辨礼法道义啊。”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三、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9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
15、D (A、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意含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B、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C、是《无言之美》原文阐述内容。D、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
16、B (原文为“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原文讲“值得玩味多了”,选项只说“稍有内涵”。)
17、(3分)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1分)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1分)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1分)
四、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8、(7分)
(1)(3分)【参】此联是诗人登台所见:深秋古战场上,鸿雁飞过,高耸的鲁连台上,飒飒秋风吹过树林。(1分)视野辽远,境界苍茫。(1分)同时,以“古戍”“高台”透露出深沉的历史悲慨。(1分)
(2)(4分)【参】李白仅以鲁仲连自比,极力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坦荡和洒脱,屈诗写胸怀天下之士从来只在无权无势的平民之中,(2分)赞美了鲁仲连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精神,还讥刺了那些在国家危亡之际蝇营狗苟的达官贵人,写得明快豪爽而又苍茫悲慨,超出了李白风范。(2分)
19、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无边落木萧萧下 (2)人道寄奴曾住
(3)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 (4)石破天惊逗秋雨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20.(4分)交代大船搁浅的发生地(1分);写“平安的江”与下文的浅滩搁浅形成对比(2分);同时也与文章末尾的内容构成照应,引发思考(1分)。
21.(4分)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分),从视觉和内心感觉的角度,刻画出大船搁浅时无奈、孤独、悲哀的情态(2分),惟妙惟肖,发人深思,意味深长(1分)。
22.(6分)第一处紧承客船搁浅之事(1分),总写人们对这一突发事件的态度(1分),引出下文对乘客各种情态的描写(1分)。第二处的反复(1分),一是强调了人们的态度,更是引出了有关人生的深刻思考,将文章的内涵引向深入(2分)。
23.(6分)人生如行船,总会遇到浅滩,不会总是顺当、平安,遭遇不测也是在所难免;面对生活中的意外,抱怨和责难没有意义,要习惯于服从命运的安排;就像浅滩无法承受大船一样,人的雄心必须在广阔的天地里驰骋;有时候打败人的不是困难,而是浅薄。(答对三点得6分)
六、写作(60分) 24、[写作提示]“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当人沉静下来,才能看出所有干扰清晰思考,蒙蔽真实感情,影响智慧判断,以及阻碍自己找到答案的问题所在。在自己的内心保留一处梦想可以停驻的宁静地方。作文立意扣住“沉静生智”“静心”或“坚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