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大美学视野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
主讲:庄志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
Email:zzmy@hotmail. com
新浪微博:上海庄志民
庄老师简历自述
曾是下放知识,期间进的大学,硬是靠鲁迅所赞美的“韧”劲,在高校打拼到现在。所以在“卡拉”时喜欢“OK”那首《爱拼才会赢》。
1974年留校任教,高校教龄近四十年,热爱教育事业,一心想做个好老师。
1986年在安徽大学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因为在这之前在上海人民出本社出版了两本美学著作。
1991~1993年作为交流教授赴美在中部华盛顿大学任教并进修。
回国后作为引进人才到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任教,被聘为教授,1995~2001年期间任系主任,后任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研究室主任。
社会兼职有: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东联(上海)创意设计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旅游顾问、上海景语旅游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文化与战略管理
与本论题相关的主要著作(撰著):
●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学林出版社,1999
●旅游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
●审美心理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002年以来出版发表的部分相关论文:
●《国际化视野中的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塑造》,《2003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
文化发展与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合作者:吴杨
●《体验经济时代的上海都市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研究》,《2002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
书: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2
●《美学视野中的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定位》,收入《世纪之交的上海审美文化建设》一
书,作家出版社2002
●《论千古名作<醉翁亭记>与滁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以及产品设计的相关性》,发表于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注重对“心”经济的研究》,《文汇报》2002年10月8日
●《申博成功的上海将使世界更精彩》,《现代领导》2003-1
●《打造上海的“精彩”》,《文汇报》“文汇时评”专栏2002年12月6日
●《上海旅游定位:精彩之都》,《人民日报华东版》2002年9月26日●《我们正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社会科学报》2002年6月13日
一、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申报热谈起
【文摘】文化自然遗产不是下金蛋的“母鸡”
(梁永安王雨吟),文汇报2003年10月27日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似乎不过是一种门面,一块招牌,只是把四面八方的商贾招来的几声吆喝,真正的“主角”是经济。
这种“招财进宝”的模式运用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与管理中,自然会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
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
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
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
正本清源,回到文化本位上来善待文化遗产。
目前,我国二十九个世界文化遗产大部分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带,尤其是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使一切工作都与短期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统统压缩到GDP(国民生产总值)这个单一的年度指标上。
在这个衡量体系中,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都被边缘化了,被形容为下金蛋的母鸡。
一旦有更为诱人的经济利益驱动,文化遗产就不得不让路了。
挽救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长久之道,还是要正本清源,回到文化本位上来善待文化遗产。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要获得自己的文化身份,离不开文化遗产的巨大作用。
美国在评估总统的政绩时,对“国家公园”的保护水平是重要标准之一。为此,美国总统特别设立了“国家公园顾问”一职。
本人观点:
1.文化和经济互为目的;
2.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文化和经济的时代;
3.从经济和文化互补的角度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旅游业是体验经济的大舞台;
5.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所;
6.美学是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吸引物系统构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几个关系处理
(一)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多元组合、协同发展
时代变迁:政治的时代-政治经济的时代-经济的时代-经济文化的时代-文化的时代
(二)资源、市场与产品的二级对应、三位一体
●在通常的视阈里,旅游业发展导向有两个:
●资源导向
●市场导向
资源基础导向性的旅游开发●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根据特定区域的资源现状实际,提出开发设想
●需要思考的是,资源品级和价值,往往是由市场决定的。脱离市场需求,资源开发
就会失去定向。
市场需求导向性的旅游开发
●所谓“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在市场经济的态势下,谁也无法逆市场潮流而动,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对资源进行
度身定制,设计加工“适销对路”的产品。
●这里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市场是发展的,是个动态的过程;
●然而,我们对市场的分析(包括抽样调查),往往只是将眼睛盯着“过去”,调查所
得,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阶段内的市场消费事实的数据总结
●据此决策,进行资源的产品化加工,进而将产品推向市场,已经出现“时滞”;
●就如“刻舟求剑”,很可能,投放市场的产品已经落后于变化了的市场。
资源和市场两极对应,以产品为中介……
文化型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以及审美属性
●旅游者是广义的文化人和审美者
●旅游过程是审美文化的消费过程
上述过程先验地决定旅游产品的设计走向
产品推向市场的文化营销手段
营销文化与营销美学
实操个例枚举:
●金茂和奥轮的组合意象
●江西龙虎山阴阳太极图
●龙虎山八卦宴与鸳鸯潭
●浙江仙居
●双鱼图
资源、产品和市场的二极对应、三位一体……所谓“昂普”(RMP)模式
(三)时间、空间与项目的纵横关联、魔方变幻
●时间:纵向的历史文化(沉积岩)
●空间:横向的地理文化(马赛克)
●时空魔方:时间之轴和空间之面构成比喻意义上的魔方……
●项目定位于时空魔方……
●旅游文化时空交叉
案例:泰安旅游开发区的文化定位
三、大文化、大美学对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统摄性和召唤性(一)文化的世界与美学的未来
1.大写的文化人
2.意义的世界
3.旅游过程:愉快的意读
4.旅游的审美化和人生的旅游化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文化格局及其美学意义
1.中国旅游资源的“人文山水”特性
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
中国的奇山秀水渗融和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面对华夏山水,与我们的先辈生活过的这片土地进行文化对话
2.中国旅游资源的历史悠久(时间)和地大物博(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也是中国这片热土的存在方式
历史文化的厚度和地理文化的广度……
3.中国旅游资源的审美文化导向性开发
“三教合流”:儒、道、佛……
升华、逍遥、……
长城之旅、漓江之旅、泰山之旅……
4.中国旅游资源产品化的终极审美文化归宿
高满意度的文化消费使得产品价值由可能变成现实
审美注意-审美体验是诱导产生美妙回味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文化国土经济学的审美文化底蕴开掘
1.文化国土经济学:资源价值的经济和文化二元论以及经济、文化和生态“三足凳”
2.文化国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开发
3.“硬”开发和“软”开发:地脉和文脉的承继和革新
4.由表及里和由内而外的开发
四、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新概念审美文化走向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时空观
1.历史文化(时间)的发掘:保存、重建、移植、微缩
2.地理文化(空间)的再造:交融、组合、分离、改塑
3.进入旅游景观的时空隧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二)旅游产品创设的意象效用观
1.景观意象(Landscape image)
人的视觉:肉眼和心眼。
“肉眼”中的形象和“心眼”中的意象。
“心眼”: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2.景观意象的效用:视觉冲击力(注意力经济);心理召唤性(体验经济)。
3.从眼睛到心理:留下奇妙无比回忆
(三)旅游市场拓展的美学体验观1.市场接受者:旅游消费者的审美文化体验
2.体验满意度决定旅游产品价值
3.体验使产品价值由可能变成现实
4.令人满意的体验和可观的经济附加值
五、旅游景观构筑艺术探幽
“有无相生” :旅游景观的意境构筑
(一)实境的构筑
意义世界的“蕴于内而形诸外”
主题的载体化
让老百姓也能直觉感受深刻的意蕴
雅俗共赏
1.主景与配景:(主次调和)
(1)以主景定位为导向,敷设副景
(2)主景的强烈视觉冲击力
2.前景与后景(前后融洽)
(1)前景与第一印象
(2)前景与伏笔(诱导功能)
(3)后景与照应
3.立面景与平铺景(高低相称)
(1)形成纵横感
纵横感的文化意味:
纵:高度,苍天;
横:广度,大地。
故宫太和殿与殿前广场的配比。
图腾柱前不宜有丛林,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2)时空感:升腾与绵延
绵延中的空间拓展
升腾中的时间蒸发
(二)虚境的构筑
“虚境”的构筑,对实景起到美学上的一种“灌注意蕴”的功能。
1.诗文楹联
(1)诗文的导游功能
(2)诗文的文化功能
2.传说掌故
(1)传说的神话功能
(2)传说的亲和功能
3.风水命脉
(1)风水的神话功能
(2)风水的震慑功能
4.历史幻相(1)历史的积淀功能
(2)历史的怀旧功能
5.未来畅想
(1)未来的开拓功能
(2)未来的幻想功能
结语:
对的一种文化时空解释:
时间轴:过去-现在-未来。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
在过去与未来的对应中决策现在,“瞻前顾后”推动当下社会可持续发展……
由此切入,对文化旅游的战略发展进行科学和艺术的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