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钢筋识图大全完整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20:55:01
文档

钢筋识图大全完整

钢筋识图⼤全完整钢筋识图⼤全⼀、箍筋表⽰⽅法:⑴φ10@100/200(2表)⽰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⑵φ10@100/200(4表)⽰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⑶φ8@200(2)表⽰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⑷φ8@100(4)/150(表2)⽰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法:⑴3Φ22,3Φ2表0⽰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
推荐度:
导读钢筋识图⼤全完整钢筋识图⼤全⼀、箍筋表⽰⽅法:⑴φ10@100/200(2表)⽰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⑵φ10@100/200(4表)⽰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⑶φ8@200(2)表⽰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⑷φ8@100(4)/150(表2)⽰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法:⑴3Φ22,3Φ2表0⽰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
钢筋识图⼤全完整

钢筋识图⼤全

⼀、箍筋表⽰⽅法:

⑴φ 10@100/200(2表)⽰箍筋为φ 10,加密区间距100,⾮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φ 10@100/200(4表)⽰箍筋为φ 10,加密区间距100,⾮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φ 8@200(2)表⽰箍筋为φ 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φ 8@100(4)/150(表2)⽰箍筋为φ 8 ,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法:

⑴ 3 Φ 22 ,3Φ 2表0⽰上部钢筋为3Φ 22,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 φ 12 ,3Φ表18⽰上部钢筋为2φ 12下, 部钢筋为3Φ18。

⑶ 4 Φ 25 ,4Φ 2表5⽰上部钢筋为4Φ 25,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 Φ 25 ,5Φ 2表5⽰上部钢筋为3Φ 25,下部钢筋为5Φ25。

⼆、梁上部钢筋表⽰⽅法:(标在梁上⽀座处)

⑴ 2 Φ20 表⽰两根Φ 20的钢筋,通长布置,⽤于双肢箍。

⑵ 2 Φ 22+ (4Φ 12表)⽰2Φ22为通长,4φ架12⽴筋,⽤于六肢箍。

⑶ 6 Φ25 4/2 表⽰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 Φ22+ 2 Φ表22⽰只有⼀排钢筋,两根在⾓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法:

⑴ G2 φ 12 表⽰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根φ 12 。

⑵ G4 Φ 14 表⽰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 14 。

⑶ N2 Φ 22 表⽰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根Φ 22

⑷ N4 Φ 18 表⽰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 18 。

四、梁下部钢筋表⽰⽅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 Φ25 表⽰只有⼀排主筋,4Φ全2部5 伸⼊⽀座内。

⑵ 6 Φ25 2/4 表⽰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 25,下排筋4Φ 25。

⑶ 6 Φ2(5 -2 )/4 表⽰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 25,不伸⼊⽀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座。

⑷ 2 Φ25 + 3 (Φ-32)2/ 5 Φ 25表⽰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 25伸⼊⽀座,3Φ 22,不伸⼊⽀座。下排筋5Φ 25,通长布置。

五、标注⽰例:

KL7 (3)300 × 700 Y500 ×250

φ 10@100/200(2) 2 Φ 25

N4Φ 18

(-0.100)

4Φ25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

4Φ252Φ 254Φ 25

300× 700

N4φ 10

KL7(3) 300 ×70表0 ⽰框架梁7,有三跨,断⾯宽300,⾼700。

Y500 × 250 表⽰梁下加腋,宽500,⾼250。

N4Φ 18表⽰梁腰中抗扭钢筋。

φ 10@100/200(2) 2 表Φ⽰25箍筋和架⽴筋。

-0.100 表⽰梁上⽪标⾼。

N2B12指梁的两个侧⾯共配2根12的受扭纵向筋(腰筋),每侧各配⼀根G2B12指梁的两个侧⾯共配置2根12的纵向构造筋(腰筋),每侧各配⼀根N 是受扭筋的意思,G 是构造筋的意思!7

没有标注N 的就是构造钢筋G,G 是15D,N 是LaE

钢筋算量基本⽅法

钢筋算量基本⽅法

第⼀章梁

第⼀节框架梁

⼀、⾸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尾端⽀座锚固值

2、端⽀座负筋

端⽀座负筋长度:第⼀排为Ln/3 +端⽀座锚固值;

第⼆排为Ln/4 +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 中关于⽀座锚固的判断呢?

现在我们来总结⼀下以上三类钢筋的⽀座锚固判断问题:

⽀座宽≥ La且e ≥ 0.5Hc +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座锚固值=⽀座宽≤或L≤ae0.5Hc +5d,为弯锚,取

Max{Lae,⽀座

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 2× 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 2×保护层)+ 2× 11.9d (抗震弯钩2值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 /2 )×(构造筋根数 /2 );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 / 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2×保护层)+2× 11.98d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 2+(⾮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

-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纵筋的外⽪,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计算的,所以软件⾃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如下图所⽰)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度>800mm 夹⾓

=60°

≤ 800mm 夹⾓=45°

⼆、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座负筋

中间⽀座负筋:第⼀排为Ln/3 +中间⽀座值+Ln/3 ;

第⼆排为Ln/4 +中间⽀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排为该跨净跨长+(Ln/3 +前中间⽀座值)+(Ln/3 +后中间⽀座值);第⼆排为该跨净跨长+(Ln/4 +前中间⽀座值)+(Ln/4 +后中间⽀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跨钢筋计算。

三、尾跨钢筋计算

类似⾸跨钢筋计算四、悬臂跨钢筋计算

1、主筋

软件配合03G101-1,在软件中主要有六种形式的悬臂钢筋,如下图所⽰

这⾥,我们以2#、5#及6#钢筋为例进⾏分析:2#钢筋—悬臂上通筋=(通跨)净跨长+梁⾼+次梁宽度+钢筋距次梁内侧50mm起弯-4 个保护层+钢筋的斜段长+下层钢筋锚固⼊梁内+⽀座锚固值

5#钢筋—上部下排钢筋=Ln/4+ ⽀座宽+0.75L

6#钢筋—下部钢筋=Ln--保护层+15d

2、箍筋(1)、如果悬臂跨的截⾯为变截⾯,这时我们要同时输⼊其端部

截⾯尺⼨与根部梁⾼,这主要会影响悬臂梁截⾯的箍筋的长度计算,上部钢筋存在斜长的时候,

斜段的⾼度及下部钢筋的长度;如果没有发⽣变截⾯的情况,我们只需在“截⾯”输⼊其端部尺⼨即可。

2)、悬臂梁的箍筋根数计算时应不减去次梁的宽度;根据修定版 03G101-1的 66 页。

第⼆节其他梁⼀、⾮框架梁

在 03G101-1中,对于⾮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加密区的问题;

2、下部纵筋锚⼊⽀座只需12d;

3、上部纵筋锚⼊⽀座,不再考虑0.5Hc+5d 的判断值。

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框⽀梁

1、框⽀梁的⽀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

2、下部纵筋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排主筋端⽀座锚固长度=⽀座宽度-保护层+梁⾼-保护层+Lae,第⼆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

4、梁中部筋伸⾄梁端部⽔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 ≥ 1.5hb ;7、侧⾯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致。

第⼆章剪⼒墙在钢筋⼯程量计算中剪⼒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墙包括墙⾝、墙梁、墙柱、洞⼝,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墙在平⾯上有直⾓、丁字⾓、⼗字⾓、斜交⾓等各种转⾓形式;

3、剪⼒墙在⽴⾯上有各种洞⼝;

4、墙⾝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法。需要计算的⼯程量

第⼀节剪⼒墙墙

、剪⼒墙墙⾝⽔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

⽔平钢筋根数=层⾼/ 间距+1(暗梁、连梁墙⾝⽔平筋照设)

暗拄与墙⾝相

2、墙端为端柱时

A 、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 -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 、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 -保护层 +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平钢筋根数=层⾼ / 间距+1(暗梁、连梁墙⾝⽔平筋照设)注意:如果剪⼒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平钢筋时,其中间⽔平钢筋在拐⾓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墙墙⾝有洞⼝时

当剪⼒墙墙⾝有洞⼝时,墙⾝⽔平筋在洞⼝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 15d 端拄突出墙

、剪⼒墙墙⾝竖向钢筋

1、⾸层墙⾝纵筋长度=基础插筋+⾸层层⾼+伸⼊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纵筋长度=本层层⾼+伸⼊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纵筋长度=层净⾼+顶层锚固长度

50mm 开始墙⾝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 间距+1(墙⾝竖向钢筋从暗柱、

端柱边

布置)

顶层内墙顶层外墙

4

、剪⼒墙墙⾝有洞⼝时,墙⾝竖向筋在洞⼝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

中间层⽆变截⾯

中间层变截⾯

15d 。

弯折

三、墙⾝拉筋

1、长度=墙厚 -保护层 +弯钩(弯钩长度= 11.9+2*D )

2、根数=墙净⾯积 / 拉筋的布置⾯积注:墙净⾯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

(连)梁,即墙⾯积 -门洞总⾯积 -暗柱

剖⾯积 - 暗梁⾯积;

拉筋的⾯筋⾯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例: (8000*3840)/(600*600)

第⼆节剪⼒墙墙柱⼀、纵筋

1、⾸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层层⾼+伸⼊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伸⼊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由组合计算。第三节剪⼒墙墙梁

1、受⼒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 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 Lae 2、箍筋

、连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即 N=(LAE-100/150+1)*2+ (洞⼝宽-50*2)/ 间距 +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范围内布置箍筋,洞⼝两边再各加⼀根即 N=(洞⼝宽 -

50*2) / 间距 +1 (中间层)

⼆、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2、箍筋

第三章柱

KZ 钢筋的构造连接

文档

钢筋识图大全完整

钢筋识图⼤全完整钢筋识图⼤全⼀、箍筋表⽰⽅法:⑴φ10@100/200(2表)⽰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⑵φ10@100/200(4表)⽰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⑶φ8@200(2)表⽰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⑷φ8@100(4)/150(表2)⽰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法:⑴3Φ22,3Φ2表0⽰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