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枣树是原产于我国的特色果树,其果实称之为红枣,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本文分析了我国红枣生产的总体情况和各地区红枣生产的波动情况,并对红枣的价格变化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枣 经济分析 对策建议
红枣是我国的第一大干果品种,在近年来大宗果树增势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下,枣树以其适应性强、整形修剪方便、早果速丰、营养丰富、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等优势,成为我国果树发展中的一个新热点,红枣产业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难题的重要产业。
1、我国红枣产业生产现状分析
1.1 我国红枣生产总体情况
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之一,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改革开放以后,枣产业发展势头逐步转旺,尤其是1996年以来,枣树面积和产量每年基本上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据统计,我国红枣总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见图1),1978~1995年的18年间,枣产量由34.9万吨上升到78.2万吨,增加了1.24倍。特别是2001~2006年,增幅十分明显。
图1 1978~2009年我国红枣总产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00年以来,我国红枣产业呈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并且变化程度相对较大,年平均增长率为14.51%(见表1)。2007年,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红枣产量与2006年相比减少了22237吨,2008年总产量迅速回转上升,同比增长率达到19.91%。2009年我国红枣产量达到424.8万吨,与2000年的130.3万吨相比,上升了2.26倍。
表1 2000~2009年我国红枣产量及同比增长统计表
年份 | 产量(万吨) | 同比增长(%) |
2000年 | 130.3 | 18.1 |
2001年 | 130.9 | 0.43 |
2002年 | 157.4 | 20.26 |
2003年 | 171.9 | 9.21 |
2004年 | 201.1 | 17.02 |
2005年 | 248.9 | 23.73 |
2006年 | 305.3 | 22.68 |
2007年 | 303.1 | -0.73 |
2008年 | 363.4 | 19.91 |
2009年 | 424.8 | 16.9 |
1.2 红枣区域生产情况
如图2所示,排在前5位的是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和山西省,年平均产量均在19万吨以上,2000~2009年的平均总产量为208.5万吨,占全国的85.55%。另外,天津、辽宁、安徽、湖北、湖南、广西、甘肃、宁夏和平均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10万吨以下。从各省份的产量变动情况看,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五大产枣省份增长态势依然强劲,特别是陕西省,其红枣产量由2007年的15.87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59.44万吨,增长了2.74倍。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述五大红枣主产区仍将对我国的红枣产业起决定性的作用。另外的红枣产业发展非常迅猛,近几年势头更是强劲,与2008年相比,2009年的红枣产量翻了一番。
图2 2000~200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红枣产量(单位:吨)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从表2可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作为红枣主产区,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其中河北省和山东省的产量所占比例一直不低于25%,陕西省和山西省红枣产量所占比例波动上升,河南省所占比重波动下降。、宁夏、甘肃、辽宁4省、自治区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其中2009年红枣产量所占比例比2000年增加6.28个百分点,由此可看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正在成为新的红枣重点栽培区。
表2 2000~200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红枣产量所占比例(%)
年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北京 | 0.16 | 0.24 | 0.19 | 0.21 | 0.22 | 0.28 | 0.21 | 0.34 | 0.23 | 0.27 |
天津 | 0.68 | 1.66 | 1.09 | 0.91 | 0.67 | 0.99 | 1 | 0.96 | 0.65 | 0.73 |
河北 | 33. | 32.09 | 31.01 | 32.08 | 33.14 | 32.45 | 29.78 | 30.04 | 25.59 | 25.38 |
山西 | 8.7 | 5.14 | 8.79 | 5.27 | 7.6 | 7.91 | 10.3 | 6.37 | 8.54 | 9.31 |
辽宁 | 1.1 | 0.87 | 0.96 | 1.14 | 2.59 | 2. | 2.95 | 3.61 | 3.29 | 2.73 |
上海 | 0.02 | 0.03 | 0.02 | 0.02 | 0.03 | 0.04 | 0.06 | 0.05 | 0.05 | 0.04 |
江苏 | 0.2 | 0.41 | 0.44 | 0.41 | 0.39 | 0.4 | 0.32 | 0.44 | 0.4 | 0.33 |
浙江 | 0.44 | 0.5 | 0.4 | 0.41 | 0 | 0 | 0 | 0 | 0 | 0 |
安徽 | 0.45 | 0.41 | 0.45 | 0.44 | 0.73 | 0.81 | 0.54 | 0.46 | 0.39 | 0.44 |
福建 | 0 | 0.02 | 0.01 | 0.02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江西 | 0.45 | 0.41 | 0.35 | 0.3 | 0.28 | 0.22 | 0.18 | 0.12 | 0 | 0 |
山东 | 27.14 | 29.3 | 25.65 | 31. | 26.55 | 27.62 | 27.92 | 30.61 | 27.32 | 25.36 |
河南 | 13.65 | 16.03 | 14.3 | 13.42 | 12.26 | 10.77 | 9.87 | 11.05 | 10.09 | 9.13 |
湖北 | 1.27 | 1.04 | 1.17 | 1.28 | 1.31 | 0.81 | 0.71 | 0.72 | 0.63 | 0.65 |
湖南 | 1.01 | 1.13 | 1.02 | 1.1 | 1.02 | 0.87 | 0.79 | 0.83 | 0.61 | 0.57 |
广西 | 1.29 | 1.6 | 1.42 | 1.39 | 1.24 | 0.92 | 0.77 | 0.86 | 0.51 | 0.47 |
重庆 | 0.05 | 0.08 | 1.24 | 0.68 | 0.54 | 0.07 | 0.06 | 0.07 | 0.06 | 0.08 |
四川 | 0.15 | 0.25 | 0.31 | 0.34 | 0.32 | 0.33 | 0.27 | 0.34 | 0.29 | 0.28 |
贵州 | 0.07 | 0.11 | 0.1 | 0.09 | 0.08 | 0.07 | 0.06 | 0.06 | 0.04 | 0.03 |
云南 | 0.09 | 0.17 | 0.09 | 0.11 | 0.15 | 0.16 | 0.17 | 0.23 | 0.19 | 0.2 |
陕西 | 6.08 | 4.46 | 5.94 | 4.38 | 6.03 | 7.56 | 9.2 | 5.24 | 14.16 | 13.99 |
甘肃 | 2.4 | 2.88 | 3.85 | 2.7 | 2.91 | 3.03 | 2.67 | 3.68 | 2.28 | 2.22 |
宁夏 | 0.4 | 0.49 | 0.44 | 0.58 | 0.67 | 0.63 | 0.66 | 1.05 | 1.06 | 0.97 |
0.55 | 0.69 | 0.77 | 0.82 | 0.79 | 1.15 | 1.52 | 2.88 | 3.62 | 6.83 |
2.1 红枣市场批发价格变化
近年来红枣价格变化总体略呈波动上升趋势(见图3)。2008年全年平均价格为11.84元/kg,2009年全年平均价格为10.86元/kg,2010年全年平均价格为11.44元/kg(所得结果是根据我国批发市场红枣日度价格数据折合成月度数据,再求出全年平均价格)。由此可看出,我国红枣市场已经从2007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中走出来,继续其良好的发展态势。
红枣平均价格最高的月份是2009年7月,平均批发价为15.82元/kg;最低价月份是2009年10月,平均批发价是6.81元/kg。这说明2009年我国红枣市场具有不稳定因素,红枣批发价格波动最大。2010年我国红枣市场批发价格相对稳定,价格波动最小,波动范围在8.24元/kg~13.49元/kg之间,而且呈波动上升的趋势,12月份的红枣平均批发价格为12.09元/kg,与1月份的8.72元/kg相比,增加了3.37元/kg。
图3 2008~2010年我国红枣市场批发价格变动情况(单价:元/kg)
数据来源:中国红枣网、中华枣网、大农网
2.2 红枣成本收益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陕西省作为红枣主产区之一,最近几年红枣市场发展势头强劲(见表2),本文以陕西省为例来分析红枣的经济效益(见表3)。
表3 陕西省红枣亩经济效益分析
年份 | 产量 (万吨) | 面积 (万亩) | 亩产(kg) | 亩均生产投入(元) | 市场价格 (元/kg) | 亩均经营纯收益(元) |
2005 | 18.82 | 175.65 | 331.55 | 75.91 | 1.07 | 269. |
2006 | 28.09 | 184.23 | 432 | 31.53 | 2.3 | 934.27 |
2007 | 15.87 | 193.31 | 115 | 65.29 | 2.69 | 175.09 |
2008 | 51.45 | 202.7 | 333 | 141.01 | 1.83 | 468.38 |
2009 | 59.44 | 217.86 | 370 | 115.57 | 2.15 | 679.93 |
2010 | 50.03 | 243.72 | 296 | 120.01 | 4.54 | 1223.83 |
注:数据是根据32个果业监测县监测资料得出。
图3 2005~2010年陕西省红枣亩均生产投入波动(单位:元)
陕西省红枣亩均生产投入波动上升(见图3),2005年亩均生产投入仅75.91元,由于受枣树用肥料费及雇工费用不断上涨的影响,全省红枣亩均生产投入呈现成本价格推动增长的态势,2008年达到近几年峰值141.01元,比上年增长1.2倍。2009年亩均生产投入比2008年减少25.44元,降幅为18.04%。2010年,红枣亩均生产投入平稳增长。
红枣生产投入中肥料投入和雇工投入占绝对比重,肥料投入和雇工投入均呈波动上升的态势,其中肥料费波动更大,雇工费用2008年之后平稳增长(见图4)。与雇工费用相比,肥料费在生产投入中所占比重更大,近6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而且呈波动增加的趋势(见图5)。2006年雇工费用所占比重为历年最高,占总投入的39.7%,比2005年增加了16.6个百分点,2007年在肥料投入比重上升的情况下,雇工投入比重下降到30.1%,之后所占比重在30%上下波动。
图4 红枣生产肥料投入、雇工投入波动(单位:元)
图5 2005~2010年肥料投入、雇工投入所占比重(%)
图6 2005~2010年陕西省红枣亩均经营纯收益波动(单位:元)
红枣亩均经营纯收益波动上升(见图6),2006年红枣亩产量为6年内最高,枣农平均亩纯收益与2005年相比增长246.2%。2007年陕西省枣区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枣树病虫害呈回升趋势,特别是裂果病较往年严重,与2006年相比,红枣亩产量下降73.4%,亩均纯收益下降81.3%。2008年之后,红枣亩均经营纯收益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红枣市场价格比2008年高1.48倍,亩均经营纯收益开创历史新高,达到1223.83元,比上一年增长近80%。由此可见,红枣产业的总体效益呈逐步提高趋势。
红枣亩均经营纯收益与其他果业相比差距较大(见表4),2010年红枣亩均经营纯收益排在陕西省主要果品经营纯收益的最末位,猕猴桃经营纯收益是红枣的3.16倍,苹果经营纯收益是红枣的2.34倍。
表4 2010年陕西省主要果品经营纯收益及其增长速度
主要果品品种 | 经营纯收益(元/亩) | 同比增长(%) |
苹果 | 2867.21 | 47.5 |
梨 | 1414.37 | 76.1 |
猕猴桃 | 3872.54 | 30.7 |
柑橘 | 2303.37 | 18.0 |
红枣 | 1223.83 | 80.0 |
虽然陕西红枣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产量不稳定,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新增挂果面积,亩产量呈下降趋势,与其他果业相比亩产经营纯收益不高。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红枣种植品种混杂,缺少优良品种,枣果品质低,红枣价格难以得到提升;二是枣产品品种单一,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且销售较好的太少,附加值产业链发展缓慢;三是生产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四是部分枣农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过量施用化肥、病虫害防治中超标施用农药等现象层出不穷;五是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长此以往必将打击枣农种植枣树的积极性,不利于陕西红枣产业化发展。
3、我国红枣产业发展的未来前景与对策建议
3.1 未来前景
红枣种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果树产业中的民族产业之一。红枣营养价值很高,是重要滋补食品和药用食品,又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出口食品。近年来,全国枣产业发展迅速,枣树种植总面积超过250万hm2,占世界枣树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总产量360万t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1/3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红枣出口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世界红枣生产和贸易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我国红枣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需求,我国目前人均鲜枣只有0.3kg,从市场需求看,现有产量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国内红枣价格相对稳定,稳中有升是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红枣价格增长约10倍,但迄今尚未出现大规模积压的现象,售价稳中有升。红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是上等的滋补食品,同时在中医药学上有很高实用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和做法正深入人心并日益流行,枣是药食同源的绝佳食品。
在今后开发中要综合考虑其营养、文化、旅游等元素,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开发。一是着眼于枣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永续利用,枣产区要以枣为媒,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枣区美景与旅游景点结合,吸引游客,实现旅游业与特色种植业的双赢;二是加大名牌化建设,打造枣业集团,实现产业链发展。
3.2 调整品种结构
我国有700多个枣树品种,但红枣专用加工品种和鲜食品种相对较少。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鲜食枣品种的市场潜力发展巨大,因此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今后我国枣树种植业应加快红枣品种生产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中、早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尽快实现周年、亚周年供应,适度控制制干品种规模,重点放在提高产品品质上。
3.3 优化产业布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开始注重产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而且会更加追求品牌。红枣产品应朝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其中高档产品将向突出枣果特点的高营养、功能性食品方向发展,大力开展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推进枣产业深层增值,着力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开发特色名牌产品,全力开拓国际市场。
3.4 强化技术创新
加大实用新技术,如枣粮间作技术、矮密速丰技术、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枣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积极探索熟期和鲜枣保鲜技术,为鲜食枣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集中力量解决枣疯病、缩果病、裂果防治等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并逐渐建立与完善智能化枣产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
3.5提高组织化程度
加强的宏观,通过制定配套优惠调动企业和广大枣农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完善协会组织建设,保证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中的纽带、参谋、助手、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在红枣主产区建立集生产、营销、科技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组织,通过中介组织的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加强枣农培训,提高枣农新技术应用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士琪. 枣树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 果农之友,2004(1):6-7.
[2] 张志善. 怎样提高枣栽培效益[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3] 冀国立. 大枣发展前景分析与论证[J]. 烟台果树,2002,78(2):7-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组编. 枣 板栗100问[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 刘孟军. 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设[J]. 果农之友,2008(3):3-4、26.
[6] 高改英,王青. 发展跨县域经济 加快陕西红枣产业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3):307-309.
[7] 高京草,王长柱,高文海. 从2007年枣大面积裂果谈我国枣产业结构调整[J]. 中国果树,2008(4):-65.
[8] 梁鸿. 中国红枣及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