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20:56:39
文档

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余海宗吴艳玲(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审计研究中心)【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组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组中,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系数更大,并且更显著;(3)股权激励的实施可以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股权激励的实施并不会增强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研究结论对内部控制和股权激励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后续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推荐度:
导读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余海宗吴艳玲(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审计研究中心)【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组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组中,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系数更大,并且更显著;(3)股权激励的实施可以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股权激励的实施并不会增强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研究结论对内部控制和股权激励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后续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

余海宗    吴艳玲

(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审计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组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组中,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系数更大,并且更显著;(3)股权激励的实施可以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股权激励的实施并不会增强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研究结论对内部控制和股权激励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后续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激励计划  应计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

一、问题提出

美国资本市场实践显示,那些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公司,其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也越多,并且国外的许多文献也都证明,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Gong,Ke 和 Yu(2009)分别对不同的资本市场进行研究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盈余信息质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不存在相关关系。并且Brown等(2008)通过对德国资本市场研究以及Goh,Li、Doyle等一致认为:内部控制缺陷越多的公司越有可能操纵应计盈余项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发布内部控制指引,接着2008年我国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相关的配套指引和解释公告。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比例由2008年的67.1%增加到2011年的78.8%,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上市公司比例由2008年的19.73%增加到2011年的40.21%。2011年,68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以及216家内部控制试点公司实施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且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制规定,2012年凡是在上海证券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必须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于我国仍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且资本市场是弱势有效状态,那么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作用是否适用经济不一样的中国资本市场呢?本文首先会验证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股票期权在美国第一次被运用,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被世界各国所效仿,深圳万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1993年第一次运用股权激励制度,从此股权激励在我国拉开了帷幕。从2005年开始,我国颁布了有关股权激励方面的很多法律法规,2006年新增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从此股权激励的实施有了一定的法律法规基础。股权激励被上市公司广泛实施,总体数量由2007年的14家、2008年的24家增长到2012年的220家,并且11年和12年的增幅基本达到100%。股权激励方案中规定的一些可行权条件一般都会与业绩挂钩,一方面,为了达到可行权条件,公司高管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改善公司业绩,因此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可能会增加盈余管理的程度;另一方面,股权激励会对公司经营业绩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保证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股权激励的实施有可能会促使公司完善内部控制。正是由于股权激励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和盈余管理程度均有一定的影响,那么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是否会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对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呢?本文会验证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和盈余管理程度两者关系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虽然国外的大多数文献都已经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盈余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学者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首先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间的关系。第二,目前有不少文献研究了股权激励分别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和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还没有文献来研究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否会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本文进一步分析这种关系是否会受到股权激励计划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内部控制与股权激励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间关系进行大量研究,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多数文献都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Doyle 等(2005)通过抽样调查证明盈余信息质量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是内部控制水平;Doyle,Ge 和Mcvay(2007)选择那些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作为样本,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关系,接着Doyle,Ge 和Mcvay(2007)进一步对这些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应计会计质量伴随着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我国有些学者也验证了国外主流观点同样适用与我国资本市场,刘亚莉等(2004)通过规范研究认为,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刘炜松等(2005)通过研究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博弈过程得出: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陈丽蓉,周曙光(2010)、刘金金(2011)、吴益兵(2012)和张伟(2012)均通过对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高效率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另一方面,张国清(2008)以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甚至王美英、张伟华(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基于内部控制目标之一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越高,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二)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盈余管理程度间关系的影响

1.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Aus sings,Baker在1925年首次提出企业高管与企业经营业绩存在比较小的相关关系;Berle和Means(1932)首次提出了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绩效的理论;Jes 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利益汇聚假说”,他们认为公司有价值的员工所拥有的股份数额越多,他们偏离股东目标的趋势就会减弱,从而能够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提高公司经营绩效;Tehran(1995)通过对美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经营业绩越好,并且这种关系是非常显著的。股权激励在我国起步的比较晚,但从200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有关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研究也是逐渐增多,基本以定量研究为主,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观点,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两者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也有学者认为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是存在一定的区间效应的,但也有学者认为两者并不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刘国亮和王家胜(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营者的持股份额与公司经营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持股份额比较低时,这种影响非常小,当持股数额达到一定比重后,影响非常显著;郭福春(2002)认为:与未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公司相比,实施后将会产生更好地经营绩效;在2007年11月,财政部发布完善股权激励的公告,要求公司应该建立科学的股权激励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明确规定了应该包含的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公司为达到指标要求而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不管是在理论界有关股权激励与经营绩效的实证检验,还是在资本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都表明股权激励逐渐被大家亲睐,能够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那么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很有可能会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效性水平。

根据迪博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指数,2008-2011四年中,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均值分别为25.86、25.66、28.95和34.87,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均值分别为20.05、21.16、25.84和31.01,从中可以看出四年中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总均值都要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公司总均值,并且这种差异在1%的检验水平下是显著的。

2.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

从2006年新增股份支付会计准则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开始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定量研究,只有少数的案例研究,并且多数学者都验证出股权激励的实施与盈余管理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有些学者虽然认同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少数学者认为股权激励的实施会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张华(2012)理论分析出股权激励的实施会诱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毕晓方,韩传模(2012)研究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会带来会计盈余质量的下降;谢振莲,吕聪慧(2011)提出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华旭(2012)把2006-2008年作为样本期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股票期权的数量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并且两者间的正相关关系会受到企业控股股东性质、市场化程度高低以及外部审计质量高低的影响。宋嵘(2012)年也得出了两者间的正相关关系,但他认为这种关系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马会起通过对2004-2006年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并不会产生抑制公司盈余管理的效果。苏冬蔚,林大庞(2010)对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与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相比,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使得股权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系数变小,并且不再显著。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均有可能是积极或消极的,那么我们就很难确定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到底会怎么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间的关系。如果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同时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抑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那么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反之,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为了检验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本文提出两个竞争性的假设:

H2a: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

H2b: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以2011年深交所和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运用考虑上年业绩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时分行业进行回归计算应计盈余管理数额时,剔除了金融行业、年度行业样本数量少于十个和内部控制指数缺失的样本,其中制造业是按照两位代码进行分类,具体分类依据是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共得到了1609个样本,其中正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数为128个(本年度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中股份支付成本有余额的样本,数据主要通过阅读巨潮资讯网的财务报告附注手工收集获得),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数为1481个。

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法、定量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定性方法主要是基于风险理念对内部控制进行详细评价,具体包括调查表法、流程图法和文字描述法(陈汉文,张宜霞等,2008)。定量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数学模型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体包括: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数量统计的方法构建可靠性数学模型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效果(王立勇,2004);通过设计包括COSO内部控制框架五要素在内的五个一级指标,并且进一步细分二级和三级指标,然后根据不同的层级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这种模糊计算来衡量内部控制效果(骆良彬、王河流,2008);IC - CMM(Internal Control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模型主要是运用管理工程学中过程控制的方法,通过设定初始级、管理级、定义级、优化级四个成熟度等级以及相应的关键过程域,来对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评价,进而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王海林, 2009);PDCA 循环理论法主要是通过设计包括计划、执行、考核、改进在内的四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二级指标,最终设计31个三级指标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杨洁,2011)。定量与定性结合法首先是运用定性方法来分析确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总体框架,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设计各种分析评价指标来打分,进而确定可以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数值(周小燕,2012)。

前面所述的三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多数都是根据主观分析判断或是主观设计评价指标,从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准确度受到影响。本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主要是采取“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该指数是由财政部立项、中国会计学会管理的重点科研课题。制度基础为财政部、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会计师公会以及国外其他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指引和框架,评价依据为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公司治理”、“重要事项”或者单独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中的内部控制披露信息,基于内部控制合法合规规、财务报告真实完整、资产安全、经营效率和效果、利于实现公司战略五大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设计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在内的五大一级指标以及下设65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最后的分值即为反映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内部控制指数。

本文的其他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部分股权激励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年报数据。

(二)变量和模型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盈余管理是通过操纵性应计数的绝对值Abs_DA来衡量的,使用考虑上年业绩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分行业进行回归计算操纵性应计数DA,在回归时删除金融行业以及行业样本数低于十个和变量值缺失的样本。具体变量定义如下表:

表1 :变量定义

变量符合变量含义
TA总应计数,等于本期经营利润减去本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asset_上期期末总资产
REV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
AR本期与上期应收账款的变化额
fix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roa_上期总资产收益率
DA回归模型如下:

TA/ asset_=α1(1/asset_)+α2(REV-AR)/asset_+α3(fix/asset_)+α4roa_+θ

分行业进行回归,回归结果的残差值就是操纵性应计数DA。

2.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利用迪博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指数得分值的自然对数lnindex来衡量。

3.控制变量。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的分组研究变量为是否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根据以前学者对应计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选取包括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两个层面的12个控制变量,在公司特征方面:上市公司为了保持持续盈利能力,存在着很强的正向盈余管理动机;尤其是公司出现亏损的时候,这种动机会更强;为了满足债务契约合同的规定,也倾向于实施盈余管理;另外如果公司处于成长阶段,为了能筹集到各种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就需要把盈利水平做高。在公司治理方面:董事和监事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议次数越多,一方面说明公司存在问题比较多,另外也可以说明董事会充分发挥解决问题能力;当公司第二大股东至第五大股东所持股权比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对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形成一定的制衡,会增加他们操纵公司盈利的难度;如果公司财务报告是由国际四大审计,由于其专业的技能和良好的声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较高,盈余管理程度较低。

    具体控制变量定义如下表所示:

表2:控制变量定义

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
 分组变量option虚拟变量,如果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取值为1,否则为0

 公司特征

lev年末负债总额除以年末资产总额
size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roa净利润除以年末总资产
loss虚拟变量,如果公司年末亏损,取值为1,否则为0

growth(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cfo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年末总资产

 公司治理

confer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
direct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所占比例
jsg监事会人数
ewc第二大股东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big4虚拟变量,如果年报由国际四大审计,取值为1,否则为0

bh虚拟变量,如果公司同时发行B股H股,取值为1,否则为0

 行业变量ind控制行业效果,其中制造业按照两位代码分类
实证回归模型:

Abs_DA=β0+β1*lnindex+β2*lev+β3*size+β4*roa+β5*loss+β6*growth+β7*cfo+β8*confer+β9*direct+β10*jsg+β11*ewc+β12*big4+β13*bh+β14*ind+θ

四、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应计盈余管理的绝对值Abs_DA的均值为0.0822,最小值约为0,最大值为5.8607,说明各个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内部控制指数的自然对数lnindex的均值为6.5162,最小值为5.1193,最大值为6.87,在5-7之间变化,差异并不是很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并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从公司特征方面来看:lev的均值为0.533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是偏大的,另外最小值为0.0071,而最大值为18.8375,这说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另外公司成长性指标growth的均值为0.7200,最大值349.4561与最小值-0.9997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从公司治理方面来看: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confer的均值为9.4704,最大值为33,最小值为3,数据变化幅度是比较大的;监事会规模jsg的均值为3.8566,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1,说明监事会人数普遍偏低,并且两极差异也较大;另外第二大股东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ewc的均值为9.7209,最小值为0.201,最大值为55.7355,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基本是大股东控股。

表3: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名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Abs_DA0.0822       0.1858 0.00005.8607
lnindex6.5162         0.16815.11936.87
lev0.5339         0.56270.0071 18.8375
size21.9567        1.362016.519628.2821
roa0.0406         0.1103-1.49522.8101
loss0.0920         0.2101
growth0.7200      9.91-0.9997349.4561
cfo0.0306        0.0885-0.99590.5341
confer9.4704         3.6804333
direct0.3694         0.05610.2  0.7143
jsg3.8566    1.2410111
ewc9.7209         8.5581 0.20155.7355
big40.0112    0.105201
bh0.0820     0.274501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指数lnindex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Abs_DA呈负相关,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与成长性growth呈正向关,与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confer呈负相关。公司特征方面变量之间在10%的水平下是显著相关的,内部控制指数与公司特征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变量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总的来说相关系数都是小于0.5的,并且公司治理和公司特征之间的变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不会特别影响实证结果。

表4:变量相关系数

Abs_DAlnindexlevsizeroalossgrowth
Abs_DA1.0000
lnindex-0.1216*1.0000
lev0.0459  -0.1545*1.0000
size-0.0018   0.5520* 0.00491.0000
roa-0.0130   0.1606*-0.15*0.0712*1.0000
loss0.0462   -0.3049*0.1421* -0.1729*-0.4163*1.0000
growth0.3402*  -0.0711*0.0135 0.0493 0.0334-0.0241 1.0000
cfo -0.0541 0.0854* -0.1344*0.0687* 0.2577* -0.1344* -0.0103
confer0.0053   0.1300* 0.0285 0.2092* -0.0236-0.0202-0.0013
direct-0.0076   0.0116  0.00960.0614 -0.0325 -0.0194 -0.0256
jsg -0.0385 0.1082*0.01160.2421* 0.0214 0.0019 0.0101
ewc -0.0544 0.1078* -0.02830.0563 0.01370.0094 -0.0474
big4-0.0241 0.1470*0.00310.2403* 0.0170 -0.0339-0.0052
bh-0.0388   0.1549*0.01310.2725*-0.0116 0.0067 -0.0167
cfoconferdirectjsgewcbig4bh
cfo1.0000
confer-0.1347*1.0000
direct -0.0250 0.03551.0000
jsg0.0786*  -0.0277-0.05821.0000
ewc0.0519   0.0404 -0.05750.02321.0000
big40.0394   0.0442  0.0282 0.09*0.1725*1.0000
bh0.0071   0.03010.0131 0.0916*0.1857*0.3343*1.0000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实证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指标lnindex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标Abs_DA的回归系数为-0.10,且在1%的检验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越高,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程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

此外,还可以看出,衡量公司成长性的指标growth与Abs_DA的回归系数为0.0059,且t检验值为13.70,说明在1%的水平下两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公司特征方面变量来看,财务杠杆lev、是否亏损loss与应计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并在1%检验水平下显著,公司规模size与应计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产报酬率roa、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比重cfo与应计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从公司治理方面的变量来看,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比例、第二大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监事会规模、是否同时发行B股或H股与应计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虽然这些关系也是不显著的,但是回归的方向与以前很多文献都是相符的,从理论方面分析也是合理的。

表5:假设1回归结果分析

变量名系数T值
constant0.96***3.50 
lnindex-0.10***-3.22
lev0.0030***2.58
size-0.0058**-2.11
roa0.0013 0.03
loss0.0275***2.63
growth0.0059*** 13.70
cfo0.02310.44
confer-0.0010-0.83
direct-0.0449-0.59
jsg-0.0027-0.74 
ewc-0.0003-0.55
big40.01250.29
bh-0.0181-1.06
行业效果控制行业
Adjusted R2

0.1781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四)股权激励的实施、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盈余管理程度

由表6分析可知,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组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lnindex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Abs_DA的系数绝对值较大,且0.1100比全样本回归系数的绝对值0.10还要大,并且从T检验值来看,全样本回归的T值为-3.22,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组为-0.71,而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组为-3.28,这说明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使得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负相关关系不再显著,如果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将使得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负作用更强,且更显著。因此,股权激励的实施将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假设2b的到验证。

此外,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并不会影响公司成长性growth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Abs_DA间的关系,且结果与全样本回归一致,即在1%的检验水平下公司成长性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公司特征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变量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间的关系不会受到股权激励计划的影响,并且回归结果与全样本一致。

表6:假设2回归结果分析

变量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系数T值

系数T值

constant0.57973.020.6632***3.41
lnindex-0.0844-0.71-0.1100*** -3.28
lev 0.0750***2.940.0029***2.36
size-0.0007**-2.04-0.0065**-2.14
roa0.39781.550.00660.14
loss0.0152**2.17 0.0276***2.58
growth0.3079**2.410.0059***13.29
cfo0.02950.750.0361 0.
confer-0.0031-1.43-0.0014 -1.04
direct-0.0398-0.23-0.05  -0.69 
jsg-0.0076 -0.71-0.0024-0.63
ewc-0.0012-1.04-0.0003-0.53
big40.03400.430.01140.24
bh-0.0287-0.59-0.0172 -0.96
行业效果控制行业
Adjusted R2

0.10900.1804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五、稳健性检验

前面实证结果已经分析得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那么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肯定在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前提下,不会同时降低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的稳健性检验主要是按照是否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把全样本分为两组,分组对变量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比较两组中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lnindex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Abs_DA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及两组均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从而得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分别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所产生的影响。

由表7可以看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样本组中,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指标lnindex的均值为6.6061,而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组中其均值为6.5101,并且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5.6378,说明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并且这种作用是比较显著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标Abs_DA的均值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样本组中为0.0758,要低于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样本组的均值0.0826,但这种差异的T检验值为0.3584,说明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降低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但这种关系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因此,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水平,但并不会显著降低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说明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假设H2b的正确性。

从控制变量来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在公司特征以及公司治理方面与未实施公司存在显著差异。从公司特征方面来看,财务杠杆lev、总资产收益率roa、是否发生亏损loss、成长性growth的均值在两个样本组中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说明那些财务风险较低、偿债能力较强、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较好等经营绩效比较好的公司才会选择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从公司治理方面来看,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confer、监事会规模jsg、第二大股东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ewc的均值在两个样本组中在1%的检验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那些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较多、监事会人数较少以及第二大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比较高的公司才会选择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表7:分组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均值差异检验
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T值

Abs_DA0.07580.00760.08260.00490.3584
lnindex6.60610.01176.51010.0044-5.6378***
lev0.42850.01950.54110.01491.9578**
size22.05280.1221.95020.0352-0.7363
roa0.07540.00470.03830.0029-3.2990***
loss0.00980.00980.09750.00762.9737***
growth0.25490.75140.02330.204.41***
cfo0.03450.00800.03030.0023-0.4607
confer11.68630.42519.32050.0924-6.3594***
direct0.37510.00630.36900.0014-1.0549
jsg3.28710.08373.510.03244.7974***
ewc12.30330.77789.54620.2210-3.1577***
big40.01960.01380.01060.0026-0.8352
bh0.06860.02520.08290.00710.5097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在1%的检验水平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又进一步分析了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同时并不会显著影响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可以说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会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作用。

本文的研究成果首先认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盈余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广泛实施和推广提供了依据,为内部控制方面的完善提供了一些指引。同时表明股权激励的实施虽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但并不会显著提高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在当今股权激励计划被越来越多公司采用的大背景下,为完善我国股权激励方面的法规提供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内部控制和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不能否定它们对资本市场以及企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应该注意完善与之相关的各种法规,使之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Gong, K. E, Farrell, P. Lee,2009. Ea mings management and return-earings association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entra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 banes-ox ley act[J]. Auditing: A Joual of Practice&Theory,2:48.

[2]Brown, S. N., J.V Car cello, K. Draghound, 2008. Firm Characin is tics and Voluntary 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01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5(2): 25-39.

[3]Goh, B·W·,D., 2011. “Internal Controls and Conditional Conferva·ism The Accounting Review, 86(3): 975—1005.

[4]Doyle, J·, W Ge, S·Mayday,2007.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gr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Accounting Re View,82(5): 1141-1170.

[5]Berle, Means, 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6]Jensen, M. and Meckling,W, 1976,3. 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financial economics.

[7]Ashbaugh-Kaifeng,H.,D. Collins, M Kinney, R.La Fon, 2008. The Effect of Integral Comoro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 The Accounting Re View,83(1): 217-250.

[8]Jensen, M. C., 1993.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The Journal of Finance, 48(3): 83l一880.

[9]Fang,M.,Ge. M L.,Lou. S. Q..,Shevlin. T., 2011.why do CF0s Become Involved in Material Accounting Manipulat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51(1): 21-36

[10]Lothario,S.P.,A.Leone,C.Was ley, 2005.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9(1): 163-197.

[11]Herman son,H.M, 2000. 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Accounting Horizons, 3: 39-42.

[12]Sar banes-Oxeye section 404:management assessment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proposed auditing standards[S].KPMG, 2003, 3: 88-90.

[13]Chan,K.C.B,Farrell,P.Lee, 2008. Ea mings management and return-earings association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a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 banes-ox ley act[J].Auditing:A Joual of Practice&Theory.2:48

[14]Benson,S.N.,J.V Car cello,K.Draghound, 2006. Firm Characin is tics and Voluntary 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01.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5(2);25-39.

[15]方春生,王立彦等.2008.SOX 法案、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审计研究,1:34.

[16]刘亚莉,杨兴全.2004.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新理念——兼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审计研究,2:70-77.

[17]刘炜松,张宗益.2005.公司治理结构中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财贸研究,2:104-108.

[18]陈丽蓉,周曙光.2010.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财会通讯,30:42-47.

[19]刘金金.201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吴益兵.2012.内部控制的盈余管理抑制效应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9-86.

[21]张伟.2012.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张国清.2008.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3:112-119.

[23]刘国亮,王家胜.2000.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5:40-46.

[24]郭福春.2002.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分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2-35.

[25]张华.2012.股权激励中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中国外资,20:121.

[26]毕晓方,韩传模.2012.股权激励报酬契约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6:75-82.

[27]谢振莲,吕聪慧.2011.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财政研究,6,58-61.

[28]宋嵘.2012.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47-49.

[29]马会起.2012.经营者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财会通讯,18:67-69.

[30]苏冬蔚,林大庞.2010.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经济研究,11:88-100.

[31]陈汉文,张宜霞.2008.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审计研究,3:48-54.

[32]王立勇.2004.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审计研究,4:53-59.

[33]骆良彬,王河流.2008.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审计研究,6:84-96.

[34]王海林.2009.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研究,会计研究,10:53.

[35]杨洁.2011.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会计研究,4:84-87.

[36]周小燕.201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财经科学,5:117-124.

[37]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2012.产权性质、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会计研究,(3):52—62.

[38]董望,陈汉文.2011.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 2009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审计研究,审计研究,4:68.

[39]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等.2008.6.《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40]赖文海.2009.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7:86-90. 

文档

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余海宗吴艳玲(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审计研究中心)【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组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组中,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系数更大,并且更显著;(3)股权激励的实施可以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股权激励的实施并不会增强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研究结论对内部控制和股权激励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后续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