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治理社会的主要依据是
A.法律制度 B.强权政治
C.伦理道德 D.道法自然
2.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 “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这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时代发展的需要
3.汉代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下列行为中与此思想有关的是
A.祭天仪式的兴盛 B.皇帝的微服私访
C.郡县制的实施 D.科举制的推行
4.五代有个叫冯道的人,一生中也做过不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但因为他先后追随过好多皇帝,为后世的文人所不齿。在他们看来,其行为和那些一嫁再嫁或失去贞节的妇女一样丑陋不堪。这些文人的评价标准是
A.民族气节 B.忠孝观念 C.义利思想 D.文化修养
5.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现象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汉赋 B.唐诗 C.楚辞 D.元杂剧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摒弃了天朝中心说,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世界史地知识。该书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7.有人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
8.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9.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10.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逐渐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近代科技的进步
11.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 D.新文化运动
12.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13.胡适原名胡洪驿,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促使他改名的作品最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仁学》
C.《孔子改制考》 D.《天演论》
14.1912年中华国歌歌词中有“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此句体现国人的追求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C.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华
15.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中,最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主张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16.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和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各种思潮纷纷涌现,下列不属于此阶段出现的思潮是
A.实业救国思潮 B.中体西用思潮 C.民主共和思潮 D.社会主义思潮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研究主题,他们可以查阅
A.《湘江评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联合》 D.《论十大关系》
18.思想第一次以完备的形式出现在著作中是在
A.国民时期 B.长征时期 C.抗战时期 D.战争时期
19.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分析法 B.“三个代表”理论
C.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D.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历史
20.有一份面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在你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选择的占%。大学生们做此选择的依据不包括
A.后恢复高考的决策
B.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C.提出“教育大”
D.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1.苏格拉底说“未经检讨与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这句话表明他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关注自然界,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
C.追求真理,认为真理高于一切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的真谛
22.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这反映了
A.肯定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 B.人文主义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
C.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D.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
23.有人说:“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下列说法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24.杰克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其章节包括“个人的发展”、“古典的复兴”、“人的发现”等,此书最可能是
A.《地理大发现》 B.《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C.《科学与启蒙运动》 D.《论自由与代议制度》
25.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主要是基于
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26.卢梭的理想社会是“既没有乞丐,也没有富豪”,“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主张
A.经济平等 B.消灭私产 C.主权在民 D.社会契约
27.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和衣衫褴褛的下层人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派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冲击了原有社会关系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
28.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升空,这是中国太空计划新的里程碑。中国实现飞上太空梦想的第一人是
A.加加林 B.阿姆斯特朗 C.奥尔德林 D.杨利伟
29.有学者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 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30.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19世纪初。代表古典主义音乐终结和浪漫主义音乐开端的伟大音乐家是
A.海顿 B.德彪西 C.莫扎特 D.贝多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題22分,第32题18分,共计40分)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
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6分)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2分)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
(4分)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2分)
(4)谈谈你对“政治是决定一切的”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32.(18分)人文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对美德的认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簿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 德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卢梭的天赋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苏格拉底和孟子分别代表什么思想流派?他们对美德的认识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4分)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将人文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2分)
(3)为什么说“卢梭的天赋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4分)
(4)你认为倡导人文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高二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代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C | D | A | B | D | A | C | D | B | D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D | B | D | D | C | B | B | C | D | C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D | A | C | B | C | A | B | D | A | D |
31.(22分)
(1)①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体西用;③康有为——维新思想,君主立宪;④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⑤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⑥马克思主义。
(每点1分,只答到技术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每点可得1分。本题最多不超过6分。)
(2)原因:社会危机严重(民族危机,统治危机);(2分,如果答到洋务运动失败认识到技术不能救国也可给2分。只写“甲午战改”给1分。)
方案:维新变法运动(2分)(写出“君主立宪”或能准确答出维新变法内容也可相应给分。)
(3)旧政治秩序——清王朝封建统治;(2分)
新政治秩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努力:发动辛亥,建立中华。(2分。如只答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等给1分)。
理解:围绕“有之名,无之实”分析,民主共和国有名无实,三民主义没有真正落实,封建军阀(北洋军阀)、破坏民主政治;民主共和的影响力有限等(2分。每对任意1点得2分。)
(4)按层次给分;
仅作出判断给1分;
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分析,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以上的论据给2—3分;
③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两个以上的论据给3—4分。
32.(18分)
(1)苏格拉底代表早期人文主义(古典人文主义,古希腊先哲);孟子代表儒家(2分);
不同点: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2分),孟子强调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分)。
(2)观点:人生而平等。(2分。答“人文主义”得1分)
积极意义:批判了封建等级观念,促进了人性的和思想自由。(2分)
新高度:从对人性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或答理性主义)。(2分)
(3)原因: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共识,中国人急需先进的理念;这些思想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批判封建、唤醒民众的强大武器。(4分,每点2分。)
(4)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注民生;增强公识等 (答对一点得2分,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