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
A.《党宣言》的发表
B.党的出现
C.十月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2、作为中国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4、马克思主义是【 A 】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性
C、自觉的实践性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主义社会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捣毁机器、烧毁工厂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0、被马克思称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合理内核”的是【 A 】
A、辩证法思想
B、唯心主义
C、唯物史观
D、唯物主义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C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6.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性
D.阶级性
1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8.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D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A 】的统一。
A.科学性与性
B.世界观与方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B 】。
A.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密切联系群众
D.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22.哲学是 ( C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
D.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2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矛盾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2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29、没有的理论,就没有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0、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A )。
A.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B.历史性的优点
C.抽象性的优点
D.绝对性的优点
3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3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34.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3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3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B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3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9、 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B )
A 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
B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
C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4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D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41、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2、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发展的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3.“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B )
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4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46、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 B )。
A.彻底抛弃旧事物
B.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
D.完全否定旧事物
4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4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50.认识的本质是( A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5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3.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B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5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5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5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B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7.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D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5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9.总理在给一位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D )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6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6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D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知道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2.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D )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63.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B )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65.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6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67、社会意识相对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68、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6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B )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0、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B )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
71、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C )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 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7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
A. 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B.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7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 D )
A. 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B. 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C. 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D. 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D )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5、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最主要是由
( A )
A.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B.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C.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
D.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
76、改革和社会都根源于(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7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B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C、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7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D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79.生产关系的本质是( D )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B.人们的阶级关系
C.人们在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 D.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
8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81.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D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8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A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8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84.商品的二因素是( A )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交换价值和价值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85.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劳动是【 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个别劳动
D.社会劳动
86.马克思指出:“不论财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这表明:【 C 】
A.使用价值比价值重要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内容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实体
8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C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88.货币的本质是【 B 】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C 】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D心理因素决定价值
90.价值规律是【 B 】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9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 D 】
A商品价格同价值相等
B商品价值同价格相等
C商品价值围绕价格波动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9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 B 】
A.基本矛盾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主要矛盾
D.生产过程
93.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 B 】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94.剩余价值率是(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95.假定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 C 】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9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C 】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97.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
A.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B.资本不同部分在周转中的不同方式
C.资本在循环中的不同职能
D.资本投入部门的不同
9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 A 】
A.资本的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B.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C.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革新
99、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00. 已知某单位资本为100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6:4,剥削率为50%。问资本周转一次资本家能够获得的剩余价值为【 A 】
A.200万
B.400万
C.150万
D.300万
10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0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C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公司
D.国际康采恩
103.金融资本是由【 C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10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10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06.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C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0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
A.消除生产无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0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09.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 (A)
A.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B.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C.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D.生产价格加垄断利润
110.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 A 】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B.垄断资本主义和非垄断资本主义
C.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D.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11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 B 】
A.只是一般的借贷中介人
B.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已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
11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 A 】
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
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11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 B 】
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
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11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 D 】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
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其社会状况并无变化
D.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115.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方面新变化的是【 B 】
A.出现资本社会化趋势
B.工会的产生和发展
C.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D.出现工人持股现象
116.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指【 B 】
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
B.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社会矛盾的加剧
D.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
1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局限性在于( D )
A.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18.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C )
A.党
B.中国党
C.主义者同盟
D.法国党
119.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D )
A.《资本论》的发表
B.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巴黎公社的工人
D.《党宣言》的发表
120.提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理论的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21.无产阶级的基本形式是( D )
A.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暴力
122.“让统治阶级在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著名论断出自于:( C )
A.《宣言》
B.《宣言》
C.《党宣言》
D.《资本论》
123.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 D )
A.阶级统治
B.工农联盟
C.消灭阶级
D.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2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A.全面改造旧社会
B.发展生产力
C.维护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D.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 C )
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在当前斗争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D.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126.未来主义社会是( D )
A.国家联合体
B.个人联合体
C.自由组织联合体
D.自由人的联合体
127.当前,为实现主义理想而奋斗,集中体现在( A )
A.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B.为主义而奋斗
C.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
D.为建构和谐社会而奋斗
129.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纲领是( A )
A.实现主义
B.建构和谐社会
C.实现“天下为公”
D.实现“大同世界”
130.主义只有在( A )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A.社会主义社会
B.和谐社会
C.小康社会
D.自由人的联合体
131.社会进步必然促进并直接表现为( C )。
A.物的极大丰富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人的发展
D.社会形态的变更
132.在主义社会里,( B )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劳动
C.按劳分配
D.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33.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 C )
A.实行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加市场经济
C.生产资料公有制和
D.和谐社会
134.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转化的重要标志是:( D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工人组织的形成
C.主义理想的提出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以及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
135.“无产阶级只有全人类,才能最终自己。”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是:( C )
A.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本质上融为一个阶级
B.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利益上没有差别
C.工人阶级只有使整个社会彻底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才能彻底自己
D.工人阶级的分为两步:首先其他阶级,最后自己
136.社会和谐是指:( D )
A.人与自然没有矛盾
B.人与社会没有矛盾
C.人与人没有矛盾
D.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
137.马恩在《党宣言》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魔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B )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138.“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 )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