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合逻辑”,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物逻辑,有较大的迷惑性。
不合逻辑的类型主要有自相矛盾、范围不清、强加因果、主客倒置等。
题型一 概念并列不当
请辨析并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
(1)(2015·天津卷)“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2)(2013·江西卷)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3)(2013·湖南卷)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4)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答案:(1)此处属概念并列不当。此句中并列短语“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历史资料”包括“历史图片”。
(2)种属并列而致不合逻辑,“床上用品”从属于“生活用品”,可删除“以及床上用品”。若要强调大宗用品,可把“以及”改成“尤其是”。
(3)种属不一,“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不属于文化的“多向性与多面性”;应将最后一个分号改为句号,并在“既要”前加上“我们”,以总结上文。
(4)“报纸”“杂志”属于“出版物”,大小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析并列成分,辨是否包含或交叉
概念之间有六种关系,即同一关系、种属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运用概念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关系,否则就会违背事理,造成大小概念并列的错误。
概念并列不当是指句子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包含或交叉关系,从而造成不合逻辑的语病。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看到句子中有并列的词语或短语时,可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包含关系。
2.确定并列成分之间的概念是否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
题型二 否定失当
请辨析并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
(1)(2015·广东卷)今年五一节前夕,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2)(2014·浙江卷)一项好的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3)(2013·江西卷)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答案:(1)“禁止”是否定,与“不得”构成双重否定,使句意变成肯定,显然不符合句意表达否定的意图。
(2)此句中“提防”本身暗含着否定之意,一般用在肯定句中,而此句为否定句,“提防”与“不”连用,与句子本身想表达的语意正好相反,造成句子表达不合逻辑。故应该删去“不”。
(3)否定不当,“没”与“漏举”都表否定,应删去“没”。
(4)否定不当,应删去“不足”和“不当”。
抓否定意义的词语,看否定句或反问句
否定失当主要指因为否定句或反问句中出现了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而产生的不合逻辑的语病。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抓住句子中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如“禁止”“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止”“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以防”“防止”“劝阻”“阻止”等。
2.看句子是不是否定句或反问句。一般句子中有了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之后,如果句子中再有“不”“没”“没有”“非”等否定副词,或句子有反问语气,就可能造成句子否定失当。
题型三 数量误用
请辨析并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
(1)(2014·安徽卷)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
(2)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3)海峡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4)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答案:(1)“约90%以上”前后矛盾,接近90%为“约”,过了90%才能说“以上”,二者不可连用,应删除“以上”。
(2)“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误,平均不能是约数,不能说“以上”。
(3)数量短语运用自相矛盾,“大约”可能超过1小时也可能不到1小时,与“一个多小时”矛盾。
(4)“低一倍多”有误,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表示。
抓数量增减,看是否赘余
数量误用主要指数量词与表示增减的词语搭配使用时出现不合逻辑的现象。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一般来说,句子中出现了“减少”“缩小”“降低”“下降”“增加”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是否符合事理。“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
2.一些句子常常用“左右”“前后”“上下”“以上”等词表示约数,这时也要特别注意,使用这样的词是否多余。
3.句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约”“超过”这一类词语时,要注意它们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
4.一些句子中常出现合成量词而造成量词误用。
题型四 主客颠倒
请辨析并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
(1)(2015·全国卷Ⅰ)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2)(2013·山东卷)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3)(2010·江西卷)为了使这项住房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答案:(1)此处属主客颠倒。此句中“引起”的主体应该是“这类形象”,而“人们”是客体,由于使用了介词“面对……时”,使主客体颠倒了,应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2)不合逻辑,后一分句主干是“语速较快感到困难”不通,宜采用“对于……来说”结构,可在“人”后面加“来说”,或删除“对于”,让“人”作后一分句的主语。
(3)主客颠倒,“这项住房”应与“低收入家庭”调换位置。
抓介词,看主客
主客颠倒是指介词介引的对象发生了主客颠倒的现象。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抓介词“对”“对于”“面对”。当介词“对”“对于”“面对”引进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时要注意弄清楚到底是谁对谁。
2.抓介词“和”。如果“和”在句中不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而是表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的介词,“和”前后的成分就不能互换位置。
3.抓介词“与”。看到“与”要判断其是介词还是连词,如果是介词,就应注意是否主客颠倒。
题型五 不合事理
请辨析并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
(1)(2015·湖北卷)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2)(2013·江西卷)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3)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消费者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4)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
答案:(1)此例属不合事理,“选择前者”表示选择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这与前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明显矛盾,不合事理,可将“前者”改为“后者”。
(2)不合逻辑,“甚至”表递进关系,因为“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应该是“两年”比“五年”更加递进一层,所以应把“两年”与“五年”互换一下。
(3)“仿造伪劣产品”有悖事理,应把“仿造”改为“制造”。
(4)“凡是”和“不少”两个词表示的范围是不对等的,一个表示所有,一个表示部分,二者用在一起显然是矛盾的。
找对应,明事理
不合事理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看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符合事实。
2.看句子是否前后对应。如例(1)中,“选择前者”与前文不对应,产生前后矛盾,不合事理。
3.看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合乎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