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最常见的是热液烧伤,其次为火焰烧伤、电烧伤或化学烧伤。一旦发生烧伤,不仅威胁小儿生命,而且影响其躯体成长和心理健康。
【特点】
1.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轻微感染可引起高热。而且其皮下脂肪少,体温容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
2.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容易引起高热、惊厥和呕吐。
3.小儿皮肤薄,同样热力致伤,程度要比成人严重。
4.小儿呼吸功能较成人差,肺泡发育至2岁才健全。小儿气管管径小,易引起梗阻或通气障碍,对氧的耐受力较差。
5.小儿相对血容量较小,容易发生休克。
6.2岁以下小儿肾功能未发育完善,尿稀释和浓缩功能较差,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的紊乱。
7.小儿代谢快,营养需要比成人多,口服营养难以满足需要,且胃肠道功能容易发生紊乱,护理时尤其要注意。
8.小儿对药物耐受性差:如氨茶碱易引起中枢兴奋;吗啡对中枢有抑制作用,氯霉素易引起中毒;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引起肾脏和听力损害。对巴比妥类耐受则比成人好。
【小儿烧伤面积、深度评估和严重程度分类】
1.小儿烧伤面积估计
(1) 中国新九分法
| 部位 | 面积% | |
| 头面颈部 | 9+(12-年龄) | |
| 双上肢 | 上臂 | 2个3.5 |
| 前臂 | 2个3 | |
| 手部 | 2个2.5 | |
| 躯干 | 前躯干 | 13 |
| 后躯干 | 13 | |
| 会阴 | 1 | |
| 双下肢(含臀部) | 46-(12-年龄) | |
2.小儿烧伤深度估计
| 深度分类 | 损伤程度 | 临床表现 | |
| I度(红斑性) | 表皮浅层 | 无水泡,轻度红、肿、热、痛 | |
| II度(水泡性) | 浅II度 | 表皮及真皮乳头层 | 大水泡,剧痛,基底潮红 |
| 深II度 | 真皮层 | 小水泡,基底红白相间 | |
| III度(焦痂性) | 皮肤全层,深达皮下组织 脂肪、肌肉、骨骼 | 无水泡,皮革样苍白或碳化 数日后可出现树枝状血管网 | |
| 严重程度 | 总面积% | 或III度面积% |
| 轻度 | <5 | 0 |
| 中度 | 5-15 | <5 |
| 重度 | 15-25 | 5-10 |
| 特重度 | >25 | >10 |
【治疗原则】
1.维持气道通畅
2.液体复苏
3.创面处理:尽量包扎疗法,妥善固定
4.镇静止痛
5.控制感染
6.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
【护理措施】
1.环境
(1)注意环境温度,室温28~32℃,湿度50%~60%。
(2)保持安静,集中治疗,保证患儿休息。
(3)注意约束,拉好床栏,防止坠床。
2.休克期护理
(1)液体复苏监测和护理。
1 观察神志、尿量、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有力、肢端温度、血压等。
2 及时了解患儿情况,调整输液量和速度。
(2)输液护理
1 保证液体输入,及时正确补充血容量。如穿刺困难者立即静脉切开或深静脉穿刺,固定要牢靠,防止意外脱管。
2 按照输液计划,计算出每小时输液量及每分输入滴数,有条件应使用输液泵,保证液体均匀输入。
3 根据病情调整补液量,判断输液速度、种类是否适当,晶、胶体和水分必须交替输入,防止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水溶液而发生脑水肿。
3.饮食护理
(1)根据年龄选择饮食,保证每日有一定蛋白质和热量摄入,同时适应小儿口味,品种丰富,经常更换。
(2)适当增加辅助食品,如牛奶,鸡蛋,小儿安素等,进食时间安排妥当,以免影响正常饮食。
(3)尽量口服,不能口服时,选用鼻饲或静脉营养。
4.保持创面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尤其双大腿根部及背臀部的创面,如有导尿管应保持通畅,做好尿管护理。
5.加强病情观察,每2~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可行床旁心电监护,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6.高热护理
(1)尽量使用肛表测量体温(最准确)。
(2)体温超过39.5°,应给予物理降温,可降低室温,松解盖被,头部或大血管处使用冰袋或酒精擦浴(四肢冰冷、畏寒者禁用冷疗),可使用温水擦浴。
(3)遵医嘱药物降温,每3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记录。
(4)降温时出汗多,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虚脱。
(5)注意擦干汗液,更换干净衣服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7.惊厥护理
(1)立即松解衣服,取侧卧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及时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
(3)上下牙齿之间放牙垫,防止舌咬伤。
(4)吸氧,可用面罩或头罩吸氧,准备吸引、气管插管等抢救用物和药物。
(5)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如苯巴比妥钠等。
(6)专人看护,防止意外。
七.心理护理
采用语言及非语言的方式,加强与患儿的交流,了解他们住院之前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尽快适应医院生活,以利于早日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