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与世界贸易日益密切的联系,中国在国际市场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如何应对汇率上升所带来的影响,把握好正确的手段和力度,也是日前财政和货币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进出口 房地产
2005年7月21日起,经批准,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不再与美元挂钩,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2005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扩大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原来的上下1。5%扩大到上下3%。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2007年人民币一直在上涨,2008年更是突破大关进入六时代,相较于以前,人们可以用更少的人民币换取更多的美元。
相对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人民币兑换一路高升,在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会进一步扩大,币值的兑换将更具有弹性。
1、人民币汇率上升对贸易影响
当人民币汇率上升的时候,意味着1美元能兑换的人民币减少了,外商对中国产品的购买力会有所下降。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品内占有很大的份额,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工厂”,大量的制造品流向国外市场,甚至占据国外市场,由此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优势的地方就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当外商的对中国的进口贸易成本增加后,或多或少会影响其购买力,于是很有可能减少中国产品出口的份额,造成进口贸易增加而出口贸易减少的局面。中国企业想要尽可能减少这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出口份额,必将压缩其利润空间,如一直占优势的鞋帽纺织业等轻工业部门,这些部门已实现国际化定价,其销售体系也初步完善,要适应新的价格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于一些生产原料本来就在国外的行业部门来说,这其中的影响并不十分突出,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利弊全都体现在其生产销售过程中,企业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差价问题,对于利润扩大还是缩小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相反,从进口角度来看,可以花费更少的人民币买到国外的产品,即进口的成本降低了,于是推动了对外的进口,中国市场上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出国旅游在未来或许也会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人民币越来越值钱了,人们的购买能力会上升,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可谓是有利的。
因此当一国的货币利率升高后,更多人关心的是对本国企业的出口贸易所带来的影响,毕竟对个人虽然是短期有利的,但是对整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式才是更重要的。一般,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中国与该货币发行国(地区)的出口增速就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与美元挂钩比较明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而像日本、欧盟等国,人民币对其当地流通的货币汇率变动并不怎么明显,于是对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并不怎么明显。从2007年开始,国际贸易形势一直有比较大的变动,特别是金融危机和美元贬值带来了整个全球经济的震动。我国采取强有力的手段稳定货币市场供给,保证货币供求平衡。
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压力增加,不能一味的降低劳动力价格来获取利润,一些部门也将面临着向集约型经济转型的问题,这对我国工业服务业结构转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随着对外进口贸易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将带动我国国内市场的购买力,刺激消费、拉动需求;虽然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外商在华的投资,但却提升了华商对外的投资能力,这对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针对国际上叫嚣的中国威胁论和美国方面不断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人民币汇率相应的调整对于减少贸易摩擦与和谐国际关系构建也有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2、人民币汇率上升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随着今年的召开,房地产及房价的问题又一次被推上台面。人民币汇率上升,意味着以人民币标价的不动产产值将会增加,于是05年后大量外资涌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根结就在于此。有统计数字表明,自2004年起,房地产业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的第二大外商投资行业,境外资本对人民币升值抱有很好的预期态度,种种迹象可见,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头投入到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而不断涌入的外资也同时拉动了中国房价的上涨。利率上升过快,或者上升幅度过大,都有可能造成短时期内房地产经济的“泡沫”效应,当汇率升值和房价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预期的改变将会引起外资的流出,缺少资金支持的房价便会出现大幅下降,这种外部冲击容易引起房地产泡沫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据推算中国汇率每上升1%,房价上涨10%。2010年开始,中国房价又迎来了新一阶段的飙升,除去海南房地产每小时一刷新的速度以外,各大城市房价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三月,北京的一手住宅成交均价超过2。6万元/平米,同比上涨59。5%,环比上涨16%,国内大部分主要城市成交量均出现井喷,以北京、上海、青岛、南京、深圳、东莞、成都、杭州等城市成交量反弹的幅度最大。同时,更多的房地产商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小城市,我国房地产业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复杂化。
近期不断出现对我国房价和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房价状况相对比的讨论,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与20年前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1985年日元升值,2005年人民币升值;1986年大量资金流入日本房产,2006年资金流向中国房产行业;1987年日本房价飙升3倍,2007年中国房价飙升,达到3倍的价格;1988年日本房价有所回落,地王拉升房价,2008年,中国房价有所下降,地王拉升房价;1991年日本房价再次下降,房地产崩盘,中国……80年代末日本的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大量外国资本迅速涌入其房地产市场,事后又迅速撤离,由此造成了其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虽然当前我国形势较日本虽然有一定的相似程度,但就人口结构、农村发展水平、外资参与程度以及政企银关系还是有许多不同的程度,所以我国的房地产泡沫何时破裂并不能由经验之谈而得出结论。但不难看出,如果不对汇率的增长速度和幅度加以控制,难保不会重蹈日本和东南亚危机的覆辙。
中国目前的外贸环境和人民币升值将可能是推动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的因素,当然,不断飙升的房价也会促进诸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供应紧张、居民购买力增强等影响。在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的时候,不能只一味的压低房价,而是应该注意房价增长的幅度和节奏,使房价上涨能与我国居民的消费力水平相适应。今年4月,方面有所动静,表明将对房地产业进行一系列调整,希望我国的房市终将推动经济的有利发展,而不是泡沫破灭后的破败景象。
3、人民币汇率上升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拿进出口贸易来看,必将打击一系列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部门,例如纺织业、服装业、玩具制造业等,而对电子工业等高精技术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企业内部通过调整会对劳动力就业问题产生影响,一批工人将面临失业的困境,而一部分企业则将面临劳动力不足的窘境。通常现有的就业状况会成为下一阶段就业的指向标,更多的人才会投身于技术行业,以输出体力劳动为主的密集型行业就业人数也会减少,就业方向将发生倾斜,这对于我国优化就业结构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利率调整将从侧面影响我国国内的物价水平,但并不是单单降低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上述房价市场为例,外商投资时可能会看好中国市场潜在的升值能力,反而加大力度投资中国的某个行业,利率过快的上升会加剧国外投机资本的流入,从而加重央行外汇市场敢于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于是短时期内,不但不会帮助国内无价的下降,反而有可能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应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一直短期投资的套利行为,同时有助于保证适当的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
我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此次人民币升值美元的贬值变相的减少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价值。而由此导致银行业大量热钱的流入,银行的外币资产将会缩水,银行外币资产负债余额占总资产比重约0。52%,人民币升值5%可能使上市银行平均每股收益减少0。014元。但如果升值10%,则5家上市银行每股收益将平均减少0。03元。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行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出口行业有一定的打击,一些专门从事出口贸易处理出口业务的银行也会受到波及。
人们会减少对外币的使用,增加人民币的储蓄量,对币种结构有所调整。不过,鉴于我国多是主要以国内业务为主的银行,这种影响会相对较小。
由于对汇率的预期值会增加,将有更多资金流向金融市场,进而衍生更多的金融产品。以证券市场为例,人民币升值会增加证券购买者的信心,市场的走强将为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自营投资业务的稳步增长提供积极的支持,这将直接增加券商的盈利,提高证券业竞争能力。不过,应该注意防控金融市场存在的潜在泡沫和虚假繁荣,防止其可能产生的连带效应。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融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行业部门将更为广泛。对市场的功能越现重要,如何正确使用世界市场这把双刃剑,保证合理适度的利率水平,最大限度的开发对我国经济有利的影响,规避风险,推动企业、市场的转型,这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施货币的同时,考虑到诸多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交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机制,利用经济手段、工具等将不利因素降到最小,保证市场的平衡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2]彭智,秦毅。失衡中的人民币汇率改革[h]。商业研究。2007(03):116-118。
[3]曾庆久。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与改革路径——基于升值压力务件下的分析[A]。财经分析。2007(5):38-41。
[4] 李颖。 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抑制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5] 付涛 李慎。 楼市“恐高症”。 《新世纪》周刊2010年第15期。
[6] 毛建梅。 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期刊网2009-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