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庆军祝淑珍
=中图分类号>R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83(2006)04-0001-04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类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物质享受带给人们的厄运迫近,由于自身的不良生活行为导致的高血脂成为现代病的主要威胁因素。血脂异常是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冠心病的极为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1988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专家组首次发表高胆固醇检测、危险水平评估与治疗指南,详细制定了4项血脂水平分类方案11,22;1997年我国心血管病专家组发表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0也提出了4项血脂水平的划分界限与治疗目标132。2005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5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明确了血脂异常诊断及治疗标准142。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choles-terol,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in cholesterol,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对我国高血脂流行状况调查做一回顾。
1我国人群血脂水平
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血浆中的脂类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等,它们在血液中是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脂蛋白0的形式存在。血浆中主要脂类总胆固醇即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甘油三酯。当其中一种或几种脂类升高均称为高脂血症。也就是说高血脂是指血中总胆固醇(T C)和/或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临床应用中简单分为4种:高T G
作者单位:430079武汉,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作者简介:张庆军(1960-),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流行病学、慢性病预防控制血症、高LDL-C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以及低HDL血症。
以往认为我国人群血中有致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AS)作用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较西方人低,而有抗AS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被认为是患AS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年对我国健康人群血脂水平的调查发现,男女人群的血清T C和TG水平都较以前上升,其TC水平相对国外比较所占比重加大,致AS的危险性相应增加。我国各地曾对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进行过调查,由于民族多,地域广、生活饮食习惯各异,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特点比较明显,即T C 水平较国外高,TG、T C和LDL、HDL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间有差异,汉族人群具有下列流行特点。
111地区差异
血清TG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由于生活习惯、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即使年龄相当、性别相同,血脂水平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浙江、辽宁、广东、宁夏、北京、内蒙古、黑龙江、上海、天津、河南、四川等11个省市35岁健康人群295人调查表明,男女两性最高地区均为四川省,最低为浙江省。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213倍,相差约0194mmol/L152。
一项对城市青年和中年年龄组的血脂水平研究表明,TC水平以广州、北京和昆明最高,其高限均超过5120mmol/L;上海其次,其高限超过或接近5120mmol/L;天津最低,在5120mmol/L以下。TG水平以广州和北京最高,其高限超过1170mmol/L;天津和昆明其次;上海最低,在1170mmol/L;HDL-C水平除广州较低外,其他地区之间差别不明显162。
对来自我国四川、贵州、江苏、山西、福建、湖北、河北、吉林、河南和山东等10个省份,年龄在18~20岁,新入伍的男青年中,随机检测500名血脂样本,结果来自不同地区的血脂水平不一, T C3182?01774158?0192,平均4103mmol/L; HDL1126?01221156?0130,平均1140mmol/ L;LDL1196?01512161?0177,平均2123mmol/ L。T G0191?01381125?014,平均1110mmol/ L172。
检查850例长沙市交通,血脂异常者433例,占总人数的50194%,其中T G增高者占46194%(399例),TC增高者占32194%(280例),HDL-C降低者占38135%(326例),LDL-C 增高者占22171%(193例)182。
112年龄性别差异
研究人群中35~岁平均血清TG水平,男性为1137mmol/L,女性为1121mmol/L,男女之差为0116mmol/L(P<01001)。女性TG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101),而男性无此趋势(P>0105)。女性在44~54岁年龄组变化最大,进一步分析绝经前平均T G水平为1113mmol/L,绝经后为1136mmol/L(P<01001)。35~岁人群高T G 患病率男性为2219%,女性为1615%,是我国临床高脂血症构成中最常见的类型152。
分析健康体检的2786例血脂资料(男1618,女1168),40岁以上者TG和T C水平较高,仅30%~35%体检者T G及TC在正常范围,高T C 者超过50%192。赵惠柳对2786名电厂职工血脂水平分析发现,男性T C、TG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105);男性高脂血症患病率也显著高于女性(P<0105);男性T C水平、女性TG水平都随年龄增长而上升;30岁开始,男性T G均值开始升高;40岁开始,男性均值超过理想水平;50岁以前女性TC、T G水平显著低于男性(P< 0105)1102。
也有人报道随着性别的不同和增龄,血脂水平有很大的变化,男性TC、女性T G、T C、LDL随年龄变化明显;45~59岁TC和LDL女性与男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105,P<0101);年龄对男性血脂指标无作用1112。一般认为血清TC、T G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12,132,但近几年研究发现,分年龄组高脂血症患病率和血脂水平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脂异常有年轻化的趋势。其可能的原因是城市老年人离退休后,工作生活紧张度下降,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关心自己身体的变化,有的放矢地去参加各类有益于健康的活动;而青壮年人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快,加上思想上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血脂异常是老年人的专利,缺乏忧患意识,不注重自我保健,这可能是血脂异常年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1142。
113高T C者较多
高胆固醇血症早已确认是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而高T G血症致CHD的危险性却经过几十年的争议,直到近年来才被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试验及对脂蛋白代谢的深入研究所证实1152。高TG血症的结果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导致小而密的LDL增加,HDL下降,这一脂质特性(脂质三联症,又称/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表型0ALP)是高度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紊乱状态1162。其次高TG血症及脂质交换的结果,还可生成富含胆固醇的残粒,而它也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由此可见高T G血症不仅是T G 的问题,而可能是脂质代谢紊乱的标记1172。
众多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中国健康人中,高T C明显多于高TG。Òa型高脂蛋白血症比Ô型分别多2~5倍。男性约有15%,女性约有6% HDL降低;女性约有39%~63%,男性约有22% ~37%HDL明显增高;高HDL多见于高TC者,而低HDL多见于高TG者。
调查柳州市7660例常住居民,TC、TG、HDL 和LDL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0176%、26137%、17175%和15159%。男性TC、TG和LDL的检出率分别是女性的11、2186和1152倍。血脂异常率有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血脂异常率较高,高TG是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1182。
2我国18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
2002年卫生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0,此次调查中对所有调查对象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脂水平,首次提供了有代表性的全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资料。共测定18岁及以上居民49252人,其中男性23187人,占4711%,女性26065人,占5219%。
211血脂异常总患病率
我国\\18岁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16%,男性2212%,女性1519%。据此推算,估计全国\\18岁的血脂异常患者达116亿。18~44岁、45 ~59岁和\\60岁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1710%、2219%和2314%。城市人群为2110%,农村人群为1717%。
212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
我国\\18岁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219%,男性217%,女性312%。18~44岁、45~ 59岁和\\60岁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18%、417%和611%。城市人群为411%,农村人群为214%。
213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率
我国\\18岁人群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率分别为319%,男女相同。18~44岁、45~59岁和\\ 60岁人群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率分别为216%、519%和612%。城市人群为511%,农村人群为313%。
214高T G血症患病率
我国\\18岁人群高T G血症患病率为1119%,男性1415%,女性919%。18~44岁、45 ~59岁和\\60岁人群分别为1019%、1517%和1418%。城市人群为1412%,农村人群为1019%。
215低HDL血症患病率
我国\\18岁成年人低HDL血症患病率为714%,男性913%,女性514%。18~44岁、45~ 59岁和\\60岁人群分别为713%、712%和710%。城市居民为711%,农村居民为715%1192。
3血脂水平与相关疾病
影响血脂水平的高低因素很多,如饮食、运动、肥胖、疾病等,同时,血脂水平的高低也与许多疾病的形成发生、发展相关联。
高T G血症已经作为我国人群脂质代谢异常的常见类型,高T G与多个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有关联,是多种危险因素的标志;多数高T G血症的患者常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异常。在高TG患者中,47%合并有超重或肥胖,3317%合并有高血压,2415%合并有高T G血症,9%合并有糖尿病,814%合并有低HDL-C血症,男女两性高T G血症者同时伴有其他/经典0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均高达70%以上,其伴有危险因素的个数明显高于无高TG血症者(P<01001)。年龄分层后,危险因素在高TG患者中的聚集现象仍然存在(P< 01001)152。
对比分析543例高脂血症与1443例正常血脂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及3种类型的高脂血症伴随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结果高脂血症组在伴随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101);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者,高T G血症高达81195%。3种类型的高脂血症(高T C、高TG、高T C+TG)在伴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105),另外543例患高脂血症伴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T C 升高83例,占15129%,TG升高445例,占81195%,而TC+TG同时升高15例,占2176%。高脂血症组543例,伴高血压239例,占44101%,伴冠心病262例,占48125%,伴脑卒中42例,占7173%;对照组1443例,伴高血压501例,占34172%,伴冠心病569例,占39143%,伴脑卒中19例,占1132%。两组间相比,高脂血症组在伴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方面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101)1202。
超重和肥胖显著增高血脂异常率,主要反映腹部脂肪积聚的腰围对血脂的影响更为显著。人群中腰围增大是影响血脂代谢异常的重要因素;超重和高血脂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可高达36150%、36118%,血压与BM I、TG、T C水平呈正相关1212。
4控制血脂水平的策略
411防治血脂异常关口前移,加大人群的宣传,强化健康教育工作
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于一般的血脂异常,以平衡饮食和控制体重、加强运动为主;对于血脂异常人群,根据危险程度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措施。
412平衡膳食
做到平衡膳食,以控制膳食脂肪和胆固醇摄入为主要手段之一。控制脂肪的摄入,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比例宜控制在15%~30%,减少膳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摄入胆固醇控制在300mg内;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进食各种豆类食品及豆制品,豆类富含全价蛋白质,不含胆固醇,是我们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最经济来源,不仅如此,黄豆蛋白、谷固醇、黄豆磷脂均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因此,在饮食中最好每天能够摄入黄豆及各类豆制品100g,另外,绿豆也有较强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多进食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食物,大量研究发现,不少食物均具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除了海鱼、豆类,某些植物油外,还有燕麦、魔芋、核桃、花生、大蒜、洋葱、生姜、花粉、蜂王浆、蘑菇、木耳、海带、紫菜、猕猴桃、刺梨、山楂、牛奶、酸奶及一些含有植物纤维和果胶较多的蔬菜、水果(如芹菜和苹果)等。
413控制体重、加强运动
在平衡饮食的同时,要坚持运动,这样有利于消耗体内脂肪,并加速血液运行,不致血液郁滞,有利于防止胆固醇在血管沉积。结合慢性病控制项目开展的全面健身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注意控制体重,保持BM I在24以下。
在控制体重和运动的同时,要勤于用脑,人的大脑只占体重的2%,却在消耗着20%的热量。勤于用脑(尤其是老年人),将有利于减少体内脂肪堆积,有利于降低血脂,对于血脂异常者,经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3个月以上仍未见好转者宜进行调脂药物治疗。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要首先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血脂。
414积极治疗血脂异常
对单纯TC增高或以T C、LDL增高为主的混合型患者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单纯T G增高或以T G增高为主的混合型患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对于高危患者,推荐的血LDL-C的标志是216mmol/L,对于危险非常高的患者,若有T G 升高或HDL-C低下,可考虑使用降血LDL-C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贝特类或烟酸类。对于危险中等度高(有两项危险因素和10年患冠心病危险的为10%20%)的患者,推荐的目标值为血LDL-C低于314mmol/L。对于高危或中等度危险的患者,降低LDL-C治疗时,提倡强化治疗,足以达到血LDL-C至少降低30%40%。
治疗过程中要严格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必要时测试肌酶,避免发生肌纤维溶解症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12 Concensus1Conference,Low ering blood cholesterol to prevent
h eart disease1J21JAM A,1985,253(1):2080-20861
122 Ex ecuti 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
tion and treatm 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adult treat-
ment panelÓ1J21JAM A,2001,285(1):2486-24971
132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1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J2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751
142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1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Z212005,1-161 152 王薇,赵冬,吴兆苏,等1中国11省市35~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1J21中
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26-291
162 陈灏珠1我国人群血脂水平现状和高脂血症的治疗1J21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2):81-821
172 李伟中,常玉梅,郭春江,等110省份应征入伍男青年血脂水平调查1J21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1511
182 张兵,王沁,叶文1长沙市交通血脂监测结果分析1J21实用预防医学,2004,11(1):1681
192 张少芬1湛江市市区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分类及分型的统计分析1J21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2):154-1561
1102 赵惠柳,李晖,劳明,等12786名电厂职工血脂水平分析1J21广西预防医学,2004,10(3):159-1601
1112 杨莹,白小涓,武晓云,等1沈阳地区160例健康中、老年人血脂、血糖水平的观察1J21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33(2):
165-1691
1122 吴兆苏,姚崇华1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1M2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4-961
1132 梁晓琴,南颖,邵汝才1天津市居民血脂水平与非膳食因素关系的研究1J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7,6:255-2571 1142 张涛,崔军,张莉娜1宁波市城区3574岁人群的血脂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1J21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5(2):118-1201 1152 冯宁,陆国平1对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冠心病关系的再认识1J2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395-3971
1162Gruncly S M1Hypertriglyceridemia,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1J21Am J Cardiol,1998,81:18B1 1172 文可明1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致冠心病的危险性1J21临床中老年保健,2002,5(2):155-
1561
1182 胡世红,陈良细,杨进,等1柳州市7660例成人血脂状况调查1J21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7):653-6551
1192 王陇德1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1M2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651
1202 李贤英,张蜀平,张中秋,等1中老年人血脂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调查研究1J21保健医学杂志,2002,4(3):165-
1661
1212 徐小玲,唐新华,金宏义1浙江省三地区人群血脂、血糖、体质指数与血压关系的分析1J21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2):
117-1201
(收稿日期:2006-03-28)
(本文编辑: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