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本记录:
文件状态:
[√] 草稿
[ ] 正式发布
[ ]
| 正在修改 | 当前版本: | 1.0 |
| 作 者: | 徐 涛 | |
| 完成日期: | 2005-3-18 | |
| 签 收 人: | ||
| 签收日期: |
本文档描述了对软件质量的量化方法,适用于软件相关各部门:项目部、电力产品部、研发中心、支持服务中心。
量化指标主要有:测试缺陷率、遗漏缺陷率、设计评分、代码评分。
2 定义
有效缺陷: 经过测试总结会、或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审,确定为影响软件质量的缺陷(包括已立即修改、及因客观条件影响而暂缓修改的缺陷)定义为有效缺陷。测试组提出的改进性建议不记为有效缺陷。
测试缺陷率:以测试阶段发现并确认的有效缺陷为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开发团队。
遗漏缺陷率:以软件试运行阶段客户或维护人员发现并确认的有效缺陷为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测试团队。
设计评分:《需求说明书》、《构架设计》、《概要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必须通过正式会议评审,并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软件设计人员。
代码评分:项目编码阶段结束之后、项目总结会之前,软件代码成果必须经代码复审,并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程序员。
3执行细则
测试阶段:
有效缺陷以测试组提交的《测试总结报告》为依据,通过测试总结会,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审,并经开发团队和测试团队确认。
试运行阶段:
1)试运行结束日期以客户签字的《试运行分析报告》日期为准。
2)未作版本控制的系统,以《客户信息交流表》记录的缺陷为准。
3)作版本控制的系统,以迁入迁出记录为准,要求迁入迁出必须作修改备注,说明所更正的缺陷。
缺陷率计算方法
有效缺陷,分为A、B、C、D四级,加权系数分别为1.2、1.1、1.0、0.9;
系统复杂度,分为A、B、C三级,加权系数分别为1.5、1.2、1;
总缺陷数=测试阶段确定的缺陷数+试运行阶段确定的缺陷数;
缺陷比=(A*1.2 + B*1.1 + C*1.0 + D*0.9)/总缺陷数;
缺陷率=(A*1.2 + B*1.1 + C*1.0 + D*0.9)/ (代码行数 * 系统复杂度);
缺陷分类标准
| 软 件 缺 陷 分 类 标 准 | |||
| 分类范畴 | 细类 | 缺陷 等级 | 备注 |
| 系统缺陷 | 由于程序所引起的死机,非法退出 | A类 | 不能执行正常工作工那或重要功能,使系统崩溃或资源严重不足 |
| 程序死循环 | A类 | ||
| 程序错误 | A类 | ||
| A类 | |||
| 数据缺陷 | 数据计算错误 | B类 | 严重地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地实现,且没有办法更正(重新安装或重新启动软件不属更正办法 |
| 数据约束错误 | B类 | ||
| 数据输入、输出错误 | B类 | ||
| B类 | |||
| 数据库缺陷 | 数据库发生死锁 | B类 | |
| 数据库的表、缺省值未加完整性等约束条件 | B类 | ||
| 数据库连接错误 | B类 | ||
| 数据库中的表有过多的空字段 | B类 | ||
| 接口缺陷 | 数据通讯错误 | B类 | |
| 程序接口错误 | B类 | ||
| 硬件接口、通讯错误 | B类 | ||
| B类 | |||
| 功能错误 | 程序功能无法实现 | C类 | 严重的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的实现,但存在合理的更正办法(重新安装或重新启动软件不属于更正办法 |
| 程序功能实现错误 | C类 | ||
| C类 | |||
| 界面错误 | 操作界面错误 | D类 | 使操作者不方便或遇到麻烦,但不影响执行工作 功能的实现 |
| 打印内容、格式错误 | D类 | ||
| 删除操作未给出提示 | D类 | ||
| 长时操作未给出提示 | D类 | ||
| 界面不规范 | D类 | ||
| 界面错误详细清单见《界面缺陷分类》 | D类 | ||
| 建议类错误 | 功能建议 | E类 | 建议性的改进要求 |
| 操作建议 | E类 | ||
| 校验建议 | E类 | ||
| 说明建议 | E类 | ||
代码评分:百分制,参与评分不得少于三人,评分必须填写《代码复审记录》。
程序结构(30)、编码注释(25)、命名规范(25)、程序界面(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