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迁移导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检阅》,那篇故事让我们知道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宝贵的情谊,这份浓浓的情谊不仅可以帮我们战胜困难,找到自信,也让我们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的快乐。然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不可能天天都是快乐的事情,肯定也会发生一些小摩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讲同学之间发生摩擦的故事。(板书课题:争吵)请大家齐读课题。
【教师利用与新知密切关联的旧知导课,实现了知识的合理迁移,自自然然,顺理成章。】
二、理解题意,引导质疑。
师:看这个“吵”字,猜一猜,为什么是“口”字旁?
生:吵和口有关系。
生:吵要说话,说话要用口。
师:不说话能不能吵?
生齐:不能。
师:再加上一个“争”字,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沉默)两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再好好想一想:“吵”和“争吵”有什么不同?
生: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
生: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在一件事情上,他们的意见不一样。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争”在这里有什么意思?
生:争论的意思。
师:对。因为一件事情,意见不一致而争论,而且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就是争吵。请大家带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感觉,再大声读课题。
【教师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功能,从“吵”字的形入手,启发学生思考,理解题目的意思,为下文学习作好铺垫。】
师:此时,我看着这个题目心里有了很多疑问。你有没有疑问?
生:谁和谁争吵啊?
生:他们为什么要争吵?
生:他们有没有打起来?
生:有没有被老师发现?
……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板书于黑板上: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样。)
三、读文释疑,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的疑问也正是老师的疑问。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故事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分钟,老师说停的时候再停。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直到师击掌喊停。)
师:读了几遍?
生1:两遍。
师:噢,真不简单。老师6分钟只能把课文读一遍,你竟能读了两遍,真是了不起啊。还有谁和他一样也读了两遍?
(不少学生举手)
师:你们了不起,老师得向你们学习。有没有像老师一样只读了一遍的?
(又有一部分学生举手)
师:(面向只读了一遍的学生)你有没有觉得不如他们?
(生2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师:还没有比较呢,怎么可以服输?下面,老师让你们比一比,输了再服输,行不行?
生2:行!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就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的艺术就是如何把 “差异”也转化成学习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在心理上,“读一遍”的学生感觉不如“读两遍”的学生,这只是从读书的速度上比较,教师抓住了这一点,机智地开展学习比赛,自然而然扭转了局势,不但消除了“读一遍”学生们的低落情绪,也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老师把“读一遍”和“读两遍”的学生分成了两个队)好,比赛开始。谁和谁发生争吵?
生:安利柯和克莱谛
(师竖起大拇指以示表扬,并板书:安利柯 克莱谛)
师:他们为什么争吵?
生:(犹疑,然后照着课本读)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越简练越好。能用一句话,不用两句话。
生:因为克莱谛不小心碰了“我”一下,“我”又故意碰了克莱谛一下,克莱谛很生气,和“我”吵起来。
师:好。你用了两个非常准确的词,说出了两个人当时不同的动机。(板书:不小心 故意)那么,争吵的结果怎么样?
生:放了学,“我”……(学生回答较啰嗦)
师: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说出结果吗?
生:和好如初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了不起,会概括。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个故事概括地说出来?
生:《争吵》讲的是在学校里,克莱谛不小心碰我了,我见克莱谛笑,有些生气,又故意碰了他,克莱谛非常生气,和我吵起来,放学后,两人又和好了。
师:你讲的既简练又明白。在他的回答中,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谁听出来了?
生:放学后。
师:对啊!放学后两个小伙伴和好了,这说明争吵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放学前。
师:赶紧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哪些段是写放学前的事情,哪些段是写放学后的事情?
生:1——8自然段是放学前的内容;9——14自然段是放学后的内容。
四、读文质疑,理解文本。
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一下1——8自然段。请几个同学分自然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判断谁读得好。
(学生分自然段接读课文1——8自然段)
师:这四个同学,你认为谁读得最好?
生:李欣然。
师:为什么?
生:她一字也没有读错,还很流利。
师:这值得表扬。
生:我认为孙寒读得好。
师:为什么呢?
生:他以前读书声音小,这次声音很大,让我们听得很清楚。
师:你真是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同学的进步。大家说孙寒的进步值不值得表扬?
生(齐):值得!
【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评价能力,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读得好,好在哪里?有了进步,也值得表扬。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由“普通听众”到“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转变。】
师:学到这里,你有没有学出问题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敢于开放教学,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
生:一对好朋友为什么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吵?
生:克莱谛为什么把手缩回去?
生:我们平时和别人发生争吵会吵得很凶,他们为什么只说了几句话?
生:上次来我家做客是哪一次?
师:了不起啊,同学们,你们能从文章中读出这么多问题,说明你们是带着思考读书的。这么多问题,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生:读书。
生:小组讨论。
师:好的。下面我们就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来解决前三个问题。(每个小组自由选择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第一个问题,师问:一对好朋友为什么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吵?
生:因为克莱谛得了奖。
师:能说的再具体一些吗?
生:因为克莱谛得了奖,“我”没有得,心里嫉妒他。
师:准确。(板书:嫉妒)知道什么是嫉妒吗?
生:看到好的东西,自己得不到,很生气。
师:有点道理。
生:不是生气,是很羡慕。
师:那你认为在这里用“嫉妒”好,还是换成“羡慕”好?
生:嫉妒。因为安利柯得了红眼病。
(众笑)
师:你讲得很恰当啊。羡慕到眼红的程度,心里不舒服了,就是嫉妒了。嫉妒别人好不好?
生:不好。自己会不开心。
生:不好。还会影响到友谊。
师:你们认识很深刻嘛。看看,这两个字为什么带着“女”字旁?猜一猜,猜错了也没有关系。
生:女人心眼儿小,爱嫉妒。
师:你呀,猜得有道理,但也没有道理。(学生们笑)有道理是说,古人造字时,确实是包含了女人善嫉的想法。没道理是说,真的只有女人善嫉妒吗?故事中的人是女人吗?
生(齐):不是。
师:从哪里知道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女人?
生:故事中是男人“他”,不是女人“她”。
师:对,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都是男孩子。不仅如此,这个班有中所有的学生都是男生。(学生惊讶)请看屏幕。
(多媒体出示)《争吵》选自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发表于1886年,那时的意大利是男女分校接受教育。全书大部分内容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日记,所以,这部书也叫《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100多年来《爱的教育》一直畅销不衰,并且曾多次被改编为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全世界。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资料?
(生举手,老师点一学生来读,“衰”不认识,教师予以提示。)
师(指“衰”):这个字认识了吗?再读一遍。(生读)再一起读一遍。(生齐读)什么是“畅销不衰”?
生:一直卖得很好。
师:什么样的书会畅销不衰?
生:好书。
生:有价值的书。
师:对了。《爱的教育》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好书啊。里面一共写了100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非常感人。《争吵》就是100个故事中的一个。从这段资料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这部书还有拍成了动画片、电影、连环画。
师:对,形式多种多样。
生:那时是男女分校的。
师:什么是男女分校?
生: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在一个学校读书。
师:你理解得真对。《爱的教育》写的是一所男孩学校还是女孩学校?
生:男孩学校。
师:全是男生,没有女生。所以,嫉妒不是女生的专利。
【大语文教学就是把语文课放在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原创背景、文学背景下的教学,用“大语文”的眼光上语文课,才能摆脱“教教材”的狭隘,才能实现“用语文教”的目的。“嫉妒”是课文中重点认读的词,老师巧用两字的“女”旁,引发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既而引出原著《爱的教育》,通过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对原著的倾慕之情后,再用“嫉妒”把学生的思路牵回课文。一放一收,瞬间完成了由文本到原著的穿越。】
探究第二个问题:克莱谛为什么把手缩回来?
生:克莱谛把手缩回去,是因为老师来了。
师:假如老师不来,你们认为他会不会打“我”?
生:我认为不会。
生:我觉得肯定会。因为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
师:哦,看来你们的意见不一致。不过想弄明白这个问题不是件简单事,得回到《爱的教育》这部小说中去,才能找到答案。我提议,这个问题留待下一节课解决,行吗?(两生同意)
【留疑,把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保留下来,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不乏为一种教学艺术。】
探究第三个问题,师问:课文为什么对“我”和克莱谛争吵写得少?你们找到合理的原因了吗?
生:因为老师来了,所以他们不可能在老师面前不停地争吵。
师:合情合理。我有一点困惑:平时咱们遇到了摩擦,尤其是同学做错了的时候,总会告诉老师,让老师主持公道。克莱谛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
生:有可能是没有来得及,老师就上课了。
生:克莱谛不希望老师打安利柯,他们是朋友。
生:可能是老师太厉害了,他不敢告诉老师。
师:大家说的是你们心里的推测,到底这些推测对不对呢?还得回到《爱的教育》这部书中找答案。另外,陈晗同学提出的“上次来我家做客是哪一次”的问题也无法在这堂课上得到答案。哪里有答案呢?老师这里有两篇文章,请大家课后认真阅读,答案就能找到了。(两篇文章分别是十一月十三日的那篇《朋友克莱谛》和一月十日的《友人来访》)
抓第五自然段,走近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内心感情。
师:同学们,在1——8自然段中,有一个段非常特殊。谁发现了?
生:第五自然段。
师:噢?哪里特殊?
生:这一段写的都是安利柯心里想的。
师:对。把人物心里想的事情详细写出来,这叫心理描写。谁愿意来来读一读这一段?(指生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得很流利。同学们看一看,如果我们把这一自然段删除掉,故事情节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既然不影响故事的发展,写它有什么用?不是多余吗?
生:如果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安利柯心里有多难过。
生:安利柯与好朋友发生争吵心里很后悔,但又不想认错。如果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了。
师:是吗?那么,你们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安利柯内心矛盾?请画出来。
(学生画完后,师生交流。)
生: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现在就是安利柯了,请问:现在还生克莱谛的气吗?
生:不生气了。
师: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生:本来也不是大事情。克莱谛碰我是不小心,也向我道了歉。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我故意碰他,弄脏他的本子,是我做错了。
师:挺好。这位“安利柯”认识到自己错了。那我提议,你去向他认错吧!
生:(摇头)不行。太没面子了。
师:原来如此,你是为了“顾面子”而不肯认错。有没有画出别的句子?
生: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
师: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生:安利柯知道自己错了,心里很惭愧,认错吧,又觉得难为情,所以,偷偷地看克莱谛。
师:你真的是走进了故事之中。这个“偷偷地”把安利柯复杂的心理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因为“面子”而不肯认错?(学生们有些难为情)没关系,如果有举举手就行了,不必说出事情经过。
(有几个学生举起手)
师:是啊,安利柯就是这样一个好面子的人,尽管知道自己错了,也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第五自然段在全文中有用没有用?
生:(齐)有用!
师:是啊,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用得恰当,真是有用得很哪!一下子就把人物特点表现出来,以后同学们在写人时可以学着使用心理描写。
【学习语文不但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形式,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语文形式表达语文内容和感情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学段及学生特点适当进行形式运用的渗透教学,把学语文与用语文结合起来。】
六、回顾课堂,评价学情。
师:这堂课上到这儿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上没有解决的疑问,我们到下节课继续研究。老师发现这堂课上,一组和二组的同学表现都很出色,听课认真,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各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认为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猜,是哪个词?
生(兴奋):水平相当。
师:可以。还有没有别的词?
生:不相上下。
生:势均力敌。
师:火药味太重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要打起来了呢。再换一个。
生:棋逢对手。
生:旗鼓相当。
师:哦,“旗鼓相当”你也知道?不简单啊!很有文采,就用这个词吧。一组和二组的同学是旗鼓相当,打了个平手!(学生欢呼)下课!
【师生对话轻松自然,如同聊天。这种貌似“聊天”的教学,恰恰是开放课堂的主要特征。“聊”中有教师巧妙的引领,在“聊”中学语文,在“聊”中用语文,在“聊”中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谈话交流,课接上回。
师:上一节课我发给大家两篇文章,大家读完了吗?
生(齐):读完了。
师:读完后,你对克莱谛有了什么认识?
生:我觉得他很可爱。
生:他很孝顺母亲。
生:爱劳动,还有礼貌。
生:他家里的条件不好,但是他很爱学习。
生:安利柯的爸爸很喜欢克莱谛。
师:哦,大家对克莱谛有了这么深的了解啊。那么,上一节课留下的困惑解决了吗?假如老师不来,克莱谛会不会打“我”?
生(齐):不会。他很绅士,怎么会打自己的好朋友呢?
师:哦,知道什么人才算作“绅士”吗?
生:有礼貌、文雅的人。
师:有道理。老师觉得你就很绅士啊!有礼貌、又文雅。(众生笑)同学们对克莱谛的深入了解,能帮我们在这堂课上得到更大的收获。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争吵》的9——14自然。请一个同学来读课文。
【语文教学经常要补充相关资料,补充资料的前提是“有效果”,学生需要,教师需要,才能提高教学实效。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向学生推荐阅读了《爱的教育》中的两个故事,不仅让教学难题迎刃而解,而且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满和充实。】
二、深入学文,悟情明理。
师:这六个自然段,哪些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请大家谈一谈。
生:第9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我”本来想举起戒尺打克莱谛,没想到克莱谛却笑着说和“我”做朋友。
师:是啊,两个人的表现多么不同啊!那么,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心里,此时此刻,他们都在想什么呢?谁愿意扮演“我”和“克莱谛”接受老师的采访?
(生举手,师采访学生)
【进入角色,解读人物内心世界,更真切地体会人物真实的感情。】
师:安利柯同学,看着克莱谛向自己一点一点走近,你心里在想什么?
生1:我想:他要是打我,我就用戒尺打他。
师:难道爸爸说的话你都忘记了吗?他不是告诉你:“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不要还手,只是防御就是了。”
生1:没有忘记。可是,我也不能白让他打我啊。
(众生笑)
师:我觉得这是“安利柯“的真心话。不想白挨打。那你觉得这件事是谁的错?
生1:我。
师:那为什么还“举起戒尺”?
生1:他不能打我。我做错了,可以讲道理,不能打我。
师:嗯,有道理。生活中,打不是惩罚错误的方法,应该用讲道理的方法,让错方心服口服。如果克莱谛和你讲道理,你能听吗?
生1:能!
师:好,我看到了你的决心。那么克莱谛又是怎么想的呢?
【以生为本的课堂,主旋律是应是“尊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不按“套路出牌”。当学生对文本加入了个人认知时才是最真实的解读,这种真实的解读在课堂上是最宝贵的生成资源,教师的教学智慧恰恰体现在对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的把握上。】
生2:我想和他和好。
师:他故意碰你弄脏了你的本子,你还与他和好?
生2:我们本来是好朋友,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做不朋友了。
师:老师和你握一下手。你了不起啊,能够宽容朋友的过错,你知道吗?与朋友交往,宽容是最大的美德。(面向生1)现在你心里怎么想?
生1:我误会了他,我以为他走过来要打我呢。
师:面对这样的好朋友,你想不想说点什么?
生1:对不起,是我不好。
(教师带头为该生鼓掌)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是生长的根基。此处,学生不仅完成了文本角色的演学,同时也完成了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道德认知。】
师:两个好朋友又和好如初了。这本来是件好事情,没想到,当“我”这件好事告诉爸爸,想让爸爸高兴一下,没想到爸爸的态度却恰恰相反。请看这一段。(多媒体出示爸爸的话)读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疑问?
生:爸爸为什么会生气呢?
生:爸爸为什么要“我”第一个伸出手去请他原谅?
师:嗯,这两个问题谁能回答?
生:因为“我”做的不对。
生:因为整个事情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谛,我先做错了,应该主动认错才对。
师:是的,这正是爸爸生气的原因。爸爸平时是怎么教育我的?快找一找。
生:应该知错就改。
生: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师:“我”是按照爸爸说的做的吗?
生(齐):不是。
师:“我”没有听爸爸的话,爸爸当然生气了。爸爸的话中有一个词语“高尚”,你理解吗?(板书:高尚)
生:很伟大。
生:很了不起。
师:请看看字典中是怎样解释这个词的。
(学生查字典,然后读字典中的解释。)
师:是啊,做一个高尚的人多好啊。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克莱谛哪些做法让我们觉得很高尚?
(学生读书)
生:他不小心碰了“我”,能主动道歉,很有礼貌。
生:我故意碰他,他的本子弄脏了,但不去向老师告状。
生:明明是“我”做错了,他却原谅了“我”,还主动和“我”和好。
师:所有这一切的做法,都说明在克莱谛的心里,“我”是他的什么人?
生:朋友。
师:既然是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
生:相互理解。
生:不计较小事。
生:宽容。
生:尊重对方。
师:大家总结真全面。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惜朋友,珍爱友谊,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高尚朋友?
(学生联系生活谈自己身边的朋友)
【抓住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帮学生实现由文本认知向行为的内化。】
三、迁移拓展,认知升华。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写朋友的小诗,请看。(多媒体出示)师配乐朗诵。
朋 友
朋友是一棵绿色的大树,
夏天里,为你遮挡住炎热的娇阳;
朋友是一根明亮的蜡烛,
黑夜里,为你指引前进的方向;
朋友是一杯清清的茶水,
口渴的时候,滋润你干裂的嘴唇;
朋友是一缕温暖的阳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请也在横线上写下自己关于朋友的理解吧,看看谁的小诗最美丽。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然后,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生:朋友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寒冷的冬天,让你感觉暖洋洋;朋友是一首好听的歌,烦恼的时候听一听心情特别舒畅。
师:真好。为小诗人鼓掌。
生:朋友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冬天让我们的小手不再冰凉;朋友是我们的书包,时时刻刻陪伴在我们身旁。
(学生们自觉为小诗人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写的小诗真美。课后请课代表把大家的诗作收起来,老师要细细欣赏。
《争吵》让我们明白了朋友的宝贵,让我们知道应该珍惜友情。《爱的教育》中,还写到了许多感动人的故事,老师建议大家利用阅读课时间读一读,你肯定有更大的收获。
【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填写诗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一读一写,巧妙结合,既达到了用语文的目的,又让学生对朋友和友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生字练写,重点指导。
教师先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然后认真观察如何才能写好。学生领悟要点后,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内范写,向学生讲解写字要领,然后学生再逐字练写三遍。
《争吵》案例总评: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周国平《教育箴言录》)综观《争吵》一课的教学,不难发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设计都在努力体现着“生长”的理念,且是一种有根基地生长。
1、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讲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国宋大大儒朱熹也说过这样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可见让学生学会发问是何等重要的事情!《争吵》这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整堂课以学生的发问为主线,先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答案。如“此时,我看着这个题目心里有了很多疑问。你有没有疑问?” 在学习1——8自然时,教师启发:“学到这里,你有没有学出问题来?”,在学习9——14自然段时,老师又提醒:“读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疑问?”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觉醒了,提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有新意。
最近读了李振村老师的一篇文章《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这无比重要》,里面举到了著名主持人杨澜写的一本书《一问一世界》,说,“世有疑惑,必须发问”!是的,有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主动的思考能力才是学生生长的根基。
2、努力体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作为一门母语课程,语文学科的教学脱离不开社会和生活,也离不开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到它,语文学科也是与其它学科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把握住语文这一独有的学科特点,用“大语文观”来指导语文教学。《争吵》这一课教学中,老师努力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首先,结合原著理解文本。作为一部小说中一个故事,《争吵》一文牵连了许多原著《爱的教育》的信息,如小石匠、每月故事、做客、扛柴等,如果抛开了原著,根本无法理解。所以,老师在执教中,根据教学需要,第一课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了两篇《爱的教育》中的文章,第二课时又推荐学生阅读整本的《爱的教育》,推荐有选择,内容有递度,这种拓展性阅读既达到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又把语文阅读引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其次,课堂气氛轻松自然,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仿佛朋友,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如同聊天,恰似一次主题鲜明的口语交际,让我们感觉环环相扣但不矫情,亲切自然又不失条理。正是这份不轻意、这种毫无隔阂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入佳境,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整堂课上,师生都在学语文中用语文,在学语言中感受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
3、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如何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其中有一个不变的标准,即老师是否把学生装在心中。心中装着学生,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关注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细读《争吵》案例,发现教师每一个环节都关注着学生。第一课时中,当读一遍的学生情绪低落时,老师随机应变,把学生分成两个队,展开学习比赛,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在第二课时中,演读“我”的学生难以从自我角色中挣脱出来,带着主观认识做出回答时,老师没有否则,而是因势利导,最终在事实面前让学生主动觉醒。还有最后的小练笔,采用了为小诗填句的形式,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才有了文采风扬的作品。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些地方美中不足。这堂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争吵》是小说,课堂上老师可略微渗透一些小说的元素,如对话多等,为以后小说的学习作好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