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教学中重讲授、轻探索;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求同轻求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这就要求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与注入式教学法相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如何面向学生的学习进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释放出身心的潜能,充分调动主动性,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用自己的思考与内心的体验去创造,去发现知识和规律,同时发展他们自己的个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呢?现就我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着眼于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导致积极思维的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起点。启发式教学的起始就在于教师能合理的提出启发价值的问题。如北师大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一节在课程开始我设计了“一位老奶奶今年72岁了,但是她只过了18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设计这一问题,立马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本课的学习。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无止境的提问当成是启发式。他们既不考虑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也不看问题的思维价值,不是提出的问题过高,脱离学生认识,就是提出的问题过俗而无启发意义,甚至提问一些毫无作用的问题,无任何启发价值。真正启发的问题应是掌握学生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逐层提出包含一定信息容量。既能产生“对称破缺”作用,打破学生旧的认启平衡,又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起到设疑激趣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应重“导”的适度性。
《学记》中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而“导”正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但目前不少老师存在导而牵的误区。课堂上教师将学生限定在自己预设的思维框架里,不敢放手,让学生完全顺着自己的教案进行,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及创造性。而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的适时性及准确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实际上,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上善用这一教学方式,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促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调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我们来共同钻研,课堂教学中的启发艺术,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