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精品课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4:17:57
文档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精品课件)

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姓名微课名称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初三□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章节:其他录制工具和方法本课运用了PPT课件、录屏工具等软件。设计思路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了重要分量,文言虚词“之”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因而系统掌握“之”字用法,并熟练运用至关重要。本微课按导入、知识精讲、归纳总结、随堂小测等顺序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掌握文言虚词“之”用法基础上,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文言虚词“之”的意义与用
推荐度:
导读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姓名微课名称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初三□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章节:其他录制工具和方法本课运用了PPT课件、录屏工具等软件。设计思路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了重要分量,文言虚词“之”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因而系统掌握“之”字用法,并熟练运用至关重要。本微课按导入、知识精讲、归纳总结、随堂小测等顺序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掌握文言虚词“之”用法基础上,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文言虚词“之”的意义与用
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微课名称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               □年级:初三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其他

录制工具和方法本课运用了PPT课件、录屏工具等软件。

设计思路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了重要分量,文言虚词“之”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因而系统掌握“之”字用法,并熟练运用至关重要。本微课按导入、知识精讲、归纳总结、随堂小测等顺序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掌握文言虚词“之”用法基础上,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文言虚词“之”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在掌握文言虚词“之”用法基础上,使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教学过程一、导入

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了重要分量,文言虚词“之”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因而系统掌握“之”字用法,并熟练运用至关重要。

二、知识精讲

1.“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 (墨子 《公输》)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形如这样的“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2.“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正常语序: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②尝贻余(之)核舟一。     (魏学洢《核舟记》)

正常语序:尝贻余(之)一核舟。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语后置句。 

3.“之”作动词

例句: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由此可见,“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垄上”、“广陵”。一般译为:往、到 ……去。 

4.“之”作代词

例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二章》) 

②又数刀毙之 。   (蒲松龄《狼》) 

由此可见,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代指上下文中的(人、事、物),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5.“之”作助词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之”作结构助词“的”

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蒲松龄 《狼》)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 

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性,不译。

③“之”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意。

例句: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 《狼》)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 《陈涉世家》) 

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意。 

三、知识小结

“之”的用法主要有以下5种:

1.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3.作动词,译为:往、到 ……去。 

4.作代词 

5.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③调节音节作用 

四、随堂小测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3.何陋之有?(《陋室铭》)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档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精品课件)

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姓名微课名称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初三□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章节:其他录制工具和方法本课运用了PPT课件、录屏工具等软件。设计思路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了重要分量,文言虚词“之”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因而系统掌握“之”字用法,并熟练运用至关重要。本微课按导入、知识精讲、归纳总结、随堂小测等顺序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掌握文言虚词“之”用法基础上,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文言虚词“之”的意义与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