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问题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确定本课题的出于对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两点思考: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结论比较重视,对新课的引入过程,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问题设计,放过了许多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误认为课堂时间紧,能力培养见效慢,不如“精讲多练”实惠。教师在备课时,一般容易单纯地从教学内容出发,对深层次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周全或不去考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往往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的要求上,不能兼顾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更不能教会学生学习。
学校教育中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盛行,初中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急需营造一种氛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教学结构,改革单一、呆板、程式化的被动局面,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所具备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二、课题界定:
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第一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生奠定基础;第二要处理好学习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取终身受用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一般能力,这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必备的动力。
三、研究目的:
1、教师在观念上摆脱“应试模式”的束缚,确立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
2、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即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数学符号的变换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成为可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导学生的心底意识。
4、探索总结出能体现上述理念的一般课堂教学操作程序。
四、操作措施:
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改革着手,积极研究与改进教学策略,努力改造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体现,主动参与能力得以培养,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具体研究项目如下:
1、研究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对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十分重要。
(1)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情绪激动的教学情境。如在新知的引入点、教学法环节的转折处、延伸处等,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设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并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教学情境。如适当铺设台阶,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解决问题。
(3)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2、研究如何使教材和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协调,才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的发展。
(1)组织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调整,使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接轨”。
(2)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数学的灵魂。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语言,准确、完整地把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探索过程、推导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
(3)采用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主动调整与建构。
3、研究如何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改革当前课堂教学中无力从根本上改变后进生的面貌,同时又束缚数学优秀生发展的现状,使不同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4、研究如何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的一些具体做法,提高学生数学基础能力。
5、研究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
(1)教学生会进门。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建立信心,强化学生的心理需要。
(2)教学生会发问。教师讲课内容要适量,难易要适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3)教学生会创新。凡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完成,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鼓励学生思想,勇于创新,不做书本的奴隶,争做书本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