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4:06:05
文档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陈仓区阳平镇晁阳小学教师:刘文涛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程的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
推荐度:
导读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陈仓区阳平镇晁阳小学教师:刘文涛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程的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陈仓区阳平镇晁阳小学教师:刘文涛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程的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也要体现这三方面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仅仅重视了作为语文工具属性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作为语文人文属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封闭的语文教学使学生远离生活,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关键。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分为四大环节。分别是入境、析境、建构表达和拓展训练,中间借助网络交流心得,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入的建构。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入境”

借助多种媒体形式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情境。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是教师进行课堂导引的工具,教师通过声音、视频等,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情境中与文本内容和教师进行对话,品味美,感受美。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沁园春·雪》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搜集大量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

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的工具,为学生呈现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感性认知。

    二、“何愁没处下金钩”——品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析境”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阶段,教师不再向以前一样,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讲解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环境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文章的脉络和层次,体验写作特点。以教学《周庄水韵》为例,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网页中提供系列周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挑选出能够反映不同课文内容的图片,并谈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展示表现课文内容的四副图片,让学生给出标题,让学生既体验文章之美,又感知文章写作脉络。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的工具,辅助教师呈现能够反映课文脉络的图片,给学生提供图片,让学生在给课文内容配图片的过程中充分感知课文。

三、“能探风雅无穷意”——探究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建构表达”

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提供资源并创设任务情境,学生借助资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与建构,并把自己的想法借助信息技术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沁园春·雪》第二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我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发布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

    四、“要把金针度与人”——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拓展训练”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扩展。教师通过布置更加具体复杂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走出课堂,获得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在教学《周庄韵水》最后一环节中,我给学生布置了新的任务:比较周庄与威尼斯,把你的所得在网上交流。作为课堂的延伸,我给学生提供了任务情境和完成任务情境的建议,并提供相关的资源链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感受和品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个人想法的舞台——留言版,将自己在完成任务进行自主建构过程中的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通过东西方建筑和水韵的比较鉴别,加深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同时扩大阅读量,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对课文内容、层次及主体的表征系统,帮助学生析境,为学生提供任务情境和相关资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并借助信息技术表达出来,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阅读量提供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文档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陈仓区阳平镇晁阳小学教师:刘文涛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程的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