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姓名 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据此回答:
1.最主要的贡献是: ( )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正确地指出了国内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2.确定的主要任务是: ( )
A.加强社会主义改造 B.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
C.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3.以下各项最早违背经济建设方针的是: (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前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 ( )
A.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 D.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确定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迷信B.领导人的调查研究
C.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D.《论十大关系》的理论指导
6.正确路线的基础是: ( )
A.《论十大关系》的理论 B.对国内主要矛盾判断正确
C.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实践D.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
7.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很快为“大跃进”式的冒进所替代,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前提是: ( )
A.1957年出现了反右扩大化
B.当时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迫切愿望
C.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D.当时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据此回答:
8.中国走上探索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在于: ( )
A.苏共二十大的客观作用 B.对特殊国情的正确认识
C.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 D.本国经济建设的教训
9.导致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阶级斗争形势十分严峻B.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C.当时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
D.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10.1957年党的重要领导人说:“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段话反映了: ( )
A.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B.党内出现右倾思想
C.整风运动具有必要性 D.党内出现左倾思想
11.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应得出的主要教训是:( )
A.必须反对和个人迷信 B.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C.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D.必须坚持反对左的错误思想
1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
A.初期问题严重,后期逐渐纠正
B.初期、后期较好,中间问题严重
C.初期、中期较好,后期问题严重
D.整个十年,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13.《论十大关系》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 ( )
A.提出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的思想
B.批判地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教训和经验
C.表述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原则
D.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 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答:
14.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的最适当评价是: ( )
A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B.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
C.生产关系连续调整 D.国民经济比例不断失调
15.1957年整风运动与1942年整风运动相比,首先着眼于: ( )
A.反对主观主义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官僚主义 D.反对党八股
16.1958年总路线提出时,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在: ( )
A.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 C.阶级斗争 D.调整国民经济
17.导致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际势力的破坏 B.严重的自然灾害
C.苏联撕毁经济合作协议 D.左倾错误的发展
18.共和国历史上,经济发展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三年困难时期。总结这段历史,最大的教训是: ( )
A.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B.左倾错误泛滥是造成此困难的主要原因
C.说明人民公社不适应生产力水平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史实回答:
1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忽视了客观规律 ②.缺乏建设经验
③.左倾错误干扰 ④.朝鲜战争爆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
20.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 )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
③社会主要矛盾 ④.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 ( )
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 B.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
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成果
22.1957年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的直接原因是: ( )
A.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提出批评意见
B.少数人对党和进行攻击 C.党对客观形势估计不准
D.帝国主义掀起世界性浪潮
23.从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可得出的教训是:( )
A.经济建设要全面发展 B.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规律
24.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 )
A.克服严重的困难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25.把建设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的重要会议包括: ( )
①.七大②.七届二中全会③.一届政协会议 ④.
A.②④ B.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时期,犯左倾错误在于对下列哪一方面认识不清: ( )
A.社会性质 B.社会主要矛盾 C.性质 D.任务
27.1957~1966年期间建设起来的钢铁基地是: ( )
A.武汉、包头 B.鞍山、武汉 C.鞍山、包头 D.武汉、上海
28.左倾思想由指导国家政治生活扩展到指导经济工作始于:(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三年困难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29.中国在1952年和1962年两个年度经济发展状况相同点是:( )
A.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B.处于大幅度上升
C.受左倾路线干扰 D.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
△. 历史上有两次整风运动。回答:
30.两次整风运动都反对主观主义,这表明一贯坚持: ( )
A.实事求是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为人民服务宗旨 D.艰苦奋斗作风
31.1957年我党开展整风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 )
A.改进党的作风 B.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C.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D.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2.对这两次整风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①.都是在和建设出现严重困难的背景下进行的 ②.都清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机会主义错误 ③.都是在党内普遍开展深入进行的 ④.都体现了党希望加强团结的愿望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过有益的探索,也有失误。回答:
33.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违背了: ( )
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34.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的反右倾斗争,实际上反掉的是:( )
A.平均主义 B.主观主义 C.实事求是 D.个人专断
35.关于1962年初七千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B.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表明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中国现代史试卷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一、选择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
36.下列是关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几段论述,阅后请回答:
材料一: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材料二: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材料三:资产阶级虽然已经被推翻,但是,他们用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习惯、旧习俗,来腐蚀群众,征服人心,力求达到他们复辟的目的。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的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请回答:
⑴.判断上述三则材料的出处。
⑵.材料二中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⑶.比较材料一、二,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⑷.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7年10月在一次讲话中说:“本来,好、省是多、快的。好者,就是质量好;省者,就是少用钱;多者,就是多办事;快者,也是多办事。这个口号本身就了它自己,因为有了好省,既要质量好,又要少用钱,那个不切实际的多,不切实际的快就不可能了。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摘自《二次会议的报告》)
材料二:我们有6亿多人口,我们党同6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做到。(摘自《二次会议的报告》)
材料三: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总路线的各个方面。如果不要求高速度,当然没有什么多快好省的问题,那样,也就不需要鼓足干劲,也就无所谓力争上游了。因此可以说,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摘自《人民日报》1957年)
请回答:
⑴.材料一的讲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⑵.材料二的对错是什么?与材料一的联系是什么?
⑶.材料三有什么正确的观点?你对“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怎样认识?材料二、三的关系是什么?材料一、二、三的联系是什么?
⑷.与“总路线”相类似的运动是什么?你怎样评价?
⑸.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从类似“总路线运动”中吸取一些什么?
三、问答题:
38.中国党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时面临着两大问题是什么?是怎样决策解决这些问题的?的正确路线未能贯彻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39.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更加注意吸取苏联的教训,总结本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回答:
⑴.概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⑵.分析导致曲折的原因。有何经验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