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课前预习,提升孩子学习的能力
富阳市实验小学 章玉燕
摘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的我们,传授给孩子知识,不如传授给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做好课前的预习,会让孩子们学习更从容,会让教师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笔者从问题的发现到改变以往的预习方式,课前预习得到了落实,采用样表的方法,使得预习成了全新的作业,培养了孩子质疑字词的能力;质疑内容的能力,多元解读、深层探究的能力,提高了预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和自主性,奏响了课堂教学的前奏。
关键词:课前预习 学会质疑 多元解读 深层探究
预习,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又渐渐地被许多一线的教师重视起来。笔者也深有感触,在教学中发现凡课前预习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而课前没有,尽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很多学生却不知所云,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而中年级正是课前预习兴趣、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为了了解预习的现状,笔者对本校三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症状记录]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调查表
(一)预习的内容
| 在语文预习时,都看些什么书? | A.语文课本 | 81.7% | 
| B.《小学生同步阅读》 | 9.2% | |
| C.上网查资料 | 8.3% | |
| D.其他课外书 | / | 
| 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果吗? | A.有较大帮助 | .3% | 
| B.有一些帮助 | 9.2% | |
| C.基本上没有帮助 | 1.5% | |
| D.预不预习一个样 | / | 
| 你在预习时,碰到不懂的问题 | A.当时问家长 | 12.2% | 
| B.第二天问同学 | 15.1% | |
| C.自己钻研 | 9.9% | |
| D.放在一边等上课再说 | 63.8% | 
| 你预习语文时,采取的方式是 | A.只看书 | 15.6% | 
| B.边看边试着做课后题 | 20.1% | |
| C.只做一些课后题 | 15.8% | |
| D.基本不预习 | 48.5% | 
学生预习,仅看语文课本的占到81.7%,基本上学生学生没有看其他的有关书籍,更不用谈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与文本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时没有针对重点、难点,没有来自作家背后的背景材料的准备。因为预习内容单一,导致学生预习兴趣不高,预习范围过窄,使预习既没有针对性,也缺少深度与广度。布置预习,教师首先预习题的设计,既了解教材,又了解学生,既要明确学习目标,又要了解课文重点、难点,以避免出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题目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难,要适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鼓励优生查阅相关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相关故事,对于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虽然有.3%的同学觉得课前预习有较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怎么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之间都有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内在联系。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意义。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有的问题不可能全放在课堂。有些问题因为有了准备,课堂上学起来十分轻松,有些问题因为课外有所思考,课堂再通过文本的学习,老师的点拨,个人的感悟,集体的讨论,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诊治措施]
一、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对预习曾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脑筋。”第一层意思是:指明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健康成长。第二层意思是:提出教学要以方法传授为主,教会孩子自主探究,思考,自我获取知识。第三层意思是:强调教学要想方设法引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素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自学习惯,探究习惯,动笔习惯和体验习惯。课前的预习让孩子们去经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准备策略。课前预习的到位、充分的准备,不但能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能较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对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从而使有效教学得到落实。
二、预习样表的设计,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指导预习,积累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
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是画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
第二步是单横线和双横线,即学生在完成画段后,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中用单横线画出,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双横线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单横线和双横线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
第三步是画疑难处,即质疑。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
第四步是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这样会提高了学生读书注意力,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这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第五步是想想课文讲了什么,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样表设计,落实预习
经过教师的指导,孩子们已经知道了预习的一些方法,于是笔者又针对班级的预习情况,设计了“过关式预习表”(见附件一),让孩子根据表格进行预习,对先前的预习进行了改进。当笔者把预习样表让孩子带回完成时,开始的几次,他们完成的样表作业也不是很符合要求,如一般只完成最简单的作业,让他们静下心来读书还是没有做到,经过再重新的指导,孩子们渐渐能完成其中的作业了,自己不会的,也会问他们的父母,借助课外的资料或上网查找或来获得信息,有时,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单元的要求,笔者也会随机改变表内的作业,如《矛和盾的集合》、《科里亚的木匣》“我读懂了”的作业就改成了以填空形式出现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这样指引性的方法来引领孩子避免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是在文中大篇摘录的现象。
从预习环节入手,以预习引起孩子学习的意向,树立明确的预习目的,通过预习这一课前准备环节来激发学习的学习动机,敞开“孩子想学”和“要学”和“自己主动去学”的心扉,在没有进入教学课堂的学习前,而自己去探索、摸索,为进入课堂教学的学习,事前设下兴趣的桥梁,因为,学习任何事物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孩子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附件一:“常规性”过关预习样表
“常规性”过关预习表
| 课题: | 姓名: | 日期: | ||
| 预习第一关 | 1.你读了(  )遍课文?你给自己的评价是: A不流利 B比较流利 C很流利 D很流利并且有感情 2.这几个字难读,我要提醒同学们读正确: ( ) ( ) ( ) 3.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有( )个自然段。 | 预习评价: ☆☆☆☆☆ | ||
| 预习第二关 | 1.按笔顺书空再描红; 2.这几个字难写,我要提醒同学们写正确:( ) ( ) ( ) 3.用生字组词,扩词; 4.想想怎么记生字,准备第二天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5.词语手册完成情况。 | 预习评价: ☆☆☆☆☆ | ||
| 预习第三关 | 1.读了课文,我读懂了: 
 
 2.有个问题,我想请教大家: 
 
 | 预习评价: ☆☆☆☆☆ | ||
| 这篇课文的预习作业,你一共拿到了( )颗☆,真厉害! | ||||
课前质疑,让预习变得更有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的,读书需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古人说过“学则须疑”。他们的做法是“问”可以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过关式预习表的设计指导了孩子的有效预习,从字词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到有效的质疑,再到探究意识的培养,文案中都对孩子有意向性的指导。
(一)字词质疑,自主解疑
预习第二关
| 1.按笔顺书空再描红; 2.这几个字难写,我要提醒同学们写正确:( ) ( ) ( ) 3.用生字组词,扩词; 4.想想怎么记生字,准备第二天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5.做做词语手册。 | 预习评价: ☆☆☆☆☆ | 
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孩子们所预习的第二关作业真是多姿多彩,一般是从这几方面来完成:
1.一字多音
在我们的文本中,多音字占的比例也不少,如果在课前没有做过预习,他们在课堂上读起来也会闹笑话,但他们如果在课前自己找到并组词的,这样既让他们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认读,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中的两个“扇”字,有两种读音,“扇子”的“扇”读“shàn”,而在“扇那扇那”中却读“shān”。学生自己区别会记得更牢。
2.熟字带生字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了,已有一定的识字量了,样表中的第三个小题,生字组词和扩词,无疑给他们指引了方向,在他们完成的样表反馈中,出现了以下一些作业:
(1)以熟带生
如肌肤的认识,孩子就在作业纸上写着:月+几=肌 月+夫=肤
(2)形近辨别
如“辫子”的“辫”找到已学过的,且很像的字,他们一下就找了辨、辩、瓣,这样,这个看上去很难的字已经自行解决了。
3.难字提醒
难写字的提醒,还真是有用,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提醒同伴,觉得很有成就感,于是拼命地去寻找、发现难字的结构或写法,或注意不要漏笔画的,不要画蛇添足的,经过一番动脑筋,在提醒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内化。
如“威武”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生字,而且也容易弄错,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有孩子威字少撇,武字多撇,但通过这样的提醒,后来从听写的情况来看,错误极少。
孩子们在预习时,依照样表的提示就会观察字形、牢记字音,思考难懂的词,并查阅资料做好记录,而后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今,字词的教学已经不要老师再一个一个,一笔一笔地讲解了,有时只要看了孩子们的预习表之后,对他们提出较难写的,较难记的进行讲评就可以了。
4.字义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1)查找工具书
在我们的配套教材中,有一本《词语手册》,这本手册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实用的,生字、词语一般能在这里找到,要读音有,要解释有,有时甚至连扩词、辨别词义都有,如果预习时让孩子去读读词语,做做练习,对上课还是很有帮助的。如不孩子已经学会了查字典了,有些不懂得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如《陶罐和铁罐》中“懦弱”一词,虽然这个词是不要求掌握的词语,但是对理解陶罐并不是软弱的性格却是非常紧要的。此时,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词语手册》,很快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对铁罐辱骂陶罐的那种傲慢无礼也就能读懂了。另外,如果词语手册上没有的,那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去弄懂。
(2) 联系上下文
不过,也有一些词语,在《词语手册》上找不到解释,或者在手册上有,但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或比较抽象的,那么就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解释说明了,理解这些词语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读了。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的“奚落”一词,在检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孩子不能理解“奚落”的意思,然后让他们读课文,在文中找,渐渐地,有关奚落内容的句子都浮出水面,“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他们终于理解了“奚落”意思。
(二)内容质疑,因势导疑
预习第三关
| 1.读了课文,我读懂了: 
 
 2.有个问题,我想请教大家: 
 
 | 预习评价: ☆☆☆☆☆ | 
1.叙事类
叙事类的文章是以记事为主,所以样表的设计可以使俄这样:__________时候,谁在_________地方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
如第7课:这篇课文写的是__________(谁)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怎么样)__________,通过他许多年的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的故事。
2.状物类
状物,是指以描写物体或景色为主的文章,我们要在抓住物的特点,还要注重文章的顺序,对于这样的文章,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________(事物名)的,或________怎么样?
如第23课:这篇课文作者按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写出了小兴安岭春季写了_______________,夏季写了_____________,秋季写了______________,冬季写___________。说明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是“美丽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3.写人类
人物的性格特点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样表的设计又可以是这样,如18课,写的是__________从山东__________出发到河南__________,拜__________为师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科普类
科普类的说明性文章,一般形式简短,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如《花钟》:读了课文我明白了,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开花时间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二是开花的时间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古诗类
对古诗词的阅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理解文本的意思前,必须先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来理解诗词的意思和内容。样表的设计可以是这样:哪几个字我已经读懂了,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如第9课,看了课本的注释,我知道了““萧萧”是__________意思;“挑”是__________意思;促织是__________意思。古诗主要讲了作者由落叶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园地练习
园地练习是丰富多彩的,一般由很多块内容组成,它的预习与课文的预习截然不同,在样表的设计中,笔者根据各块知识的体系进行了样表再设计。
以园地四为例:
“常规性”过关预习表
| 课题:语文园地四 | 姓名: | 日期: | ||
| 口语交际 | 1.这段时间我观察了(                  ) 2.我有新的发现( )想告诉大家。 | 预习评价: ☆☆☆☆☆ | ||
| 习作 | 1.我把观察到的事写下来。 | 预习评价: ☆☆☆☆☆ | ||
| 我的发现 | 1.我发现带点的字(                       ) 2.我也有这样的字( )( )( ) | 预习评价: ☆☆☆☆☆ | ||
| 日积月累 | 1.我已经读了(                              ) 2.我知道了 一月( )二月( ) 三月( )四月( ) …… | 预习评价: ☆☆☆☆☆ | ||
| 读读认认 | 1.我知道了我身体的某些部位的名称了。 | 预习评价: ☆☆☆☆☆ | ||
| 宽带网 | 1.我知道了许多伟大的发明都离不开细心观察, 如( )、( ) | 预习评价: ☆☆☆☆☆ | ||
| 这篇课文的预习作业,你一共拿到了( )颗☆,真厉害! | ||||
如让孩子在预习《盘古开天》时,他们提出的问题,我先总结归类,具体有以下这些:
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
盘古没有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
这混沌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
后来,盘古倒下了,他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上是我在年级组车轮转《盘古开天》时上第一课时摘录的一些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发现其中“盘古没有开天地之前宇宙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孩子提得特别多,然后在我的备课中,我就用了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做过渡语,自然地引领孩子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还有,我看到有一个孩子是这样质疑的:“这混沌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我都被感动了,孩子真的很能干,他在思考,他在探索,后来,我就在我的教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的环节: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没有_____________。
在课中我发现,孩子们听得认真了,找得仔细了,或许,这是他们自己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他们会做的得很认真。以下是我备课中截取的一部分:
……
5.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孩子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天
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没有 。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师:巨人盘古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5.盘古创造的宇宙究竟是怎样美丽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
这样坚持使用就逐渐培养了孩子的质疑能力,并且在一段时间过后,让孩子明白了该怎样提问,懂得了提问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词语、句子、主要内容等)。所以,“过关式预习表”这个全新的作业,的确能让每一个孩子面对学习任务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较好地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也是了解学情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它不仅可以用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还能发现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地调整。
(三)多元解读,深层探究
课前预习表,它以书面表格的形式直接反映了预习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它从口头布置的形式,变成了带有一定强制性和规范性的“作业”,它需要孩子在提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并将自己的点滴收获和问题反映在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作业”中。我觉得这样的“预习表”,就好比为孩子设计好了一个预习的路径,引领他们自主探究。
1.多元解读
虽然,孩子们一开始提的问题琐碎而意浅、面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提出的想法与同学讨论的问题从一开始的漫无中心到现在的慢慢集中起来了,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如在教学阅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从批阅孩子的第三关预习中,“我读懂了_____________”这一栏时,我发现很多孩子在他们的作业纸上写下了:
我读懂了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北宋时候,张择端的作品;
这幅画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
就这么一幅画,画上的人物居然有五百多个呢!而且把当时北宋繁荣的景象也刻画出来了。
……
所有这些孩子读懂的内容,原本都应是老师教的,可如今已经是变成孩子自己的了,无需要老师再繁琐地讲解,把以前的灌输式教学由自主式所代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深层探究
孩子们在进行了简单的字词及文本内容的质疑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了,所以在样表第三关的作业中,有了更多让人去探讨、思考的问题。
如法布尔用了20只蜜蜂在研究它们是不是有超强的记忆力时,最后飞回来的只有17只,那其中的3只蜜蜂去了哪里?它们的命运有会怎样呢?
《狮子和鹿》中,鹿觉得自己的鹿角美却差一点让它丧命,但难看的腿却救了它的命,它终于明白了,有时好看的东西不一定有用。当鹿第二次再遇上狮子的时,又会怎样做呢?
另外,对学习较困难的孩子,笔者对他们要求会宽松一些,不论在哪一关中,能完成的完成,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得到五星。在考虑孩子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孩子预习的任务,大大提高了班级总体的预习效果。
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预习正是交响乐的前奏,有了宛转的前奏,还怕交响乐不动听?
是的,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预习时花费一定的时间,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可以让孩子养成会预习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预习的兴趣,还要教给孩子预习的方法,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孩子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前预习最为重要》(廖重阳《中国教育创新》2009年第5期);
3.《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前预习》 (张子兵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 第08期)
4. 《抓好课前预习,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魏昌成《核心期刊》2009年 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