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程 标 准
专 业: 电子技术应用
专业方向: 家用电器维修
课 程: 电工基础
主 编: 张 健
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务处编制
二〇一九年八月
序言
《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理论和电工技能内容。为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打基础。为适应新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更加贴近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我校本专业的教学实际,因此编写了本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为主要依据,根据我校相应教、学、评等教学活动的要求制定的,适用于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工专业方向电子线路课程。
本《标准》在编写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面向学生的后继学习的原则。坚持理论“必需、够用”和“做中学、学中做”的基本思路,从社会发展对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含电工基础理论和电工技能,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性的课程。
主要任务: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了解电容和电容器的基本知识,知道电容器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电磁感应现象, 理解正弦交流电源特征及正弦交流电路特点,知道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及特征,理解三相正弦交流电路,及三相四线制电源的相电压及线电压的关系,了解变压器及三相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具备简单的电路检修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电工基础》课程以电工理论基础教学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电类作业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必备的电工基础理论和电工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中突出能力本位,为后断课程学习和深造打基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电工基础理论把握“必需”和“够用”原则,将基础理论课与电工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设计思路
电工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和电工技能内容。
电工基础理论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适当弱化过深过难的理论,突出知识的应用,对难度较大的计算性习题舍去,使学生更多的从定性分析、应用的角度来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电工技能注重工艺要求,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教学内容紧贴生产生活实际,例如:要求掌握交直流电的产生、性质、基本规律,掌握日常生活中电能的基本应用,如会接灯泡、插座、空气开关,电能表等。要求学会单相、三相交流电的应用,如:日光灯电路及安装、电动机工作原理及电路、交流接触器、继电器、互感器的作用及应用。
本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进行考试考核,分理论测试和技能考核,达到考试考核合格标准,要求维修电工等级考试达于中级工水平。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习电的基本现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了解电容和电容器的基本知识,知道电容器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电磁感应现象,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知道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及特征,了解三相正弦交流电路,及三相四线制电源的相电压及线电压的关系,了解变压器及三相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具备简单的电路检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二)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电路组成及其基本物理量
2. 知道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使用方式
3. 理解基尔霍夫定理
4. 理解电容及其充放电过程
5. 理解电磁感应与楞次定律
6. 了解电感及其使用
7. 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8. 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三要素以及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平均值的概念
9. 了解电路的频率特性
10. 了解三相交流电及三相负载的星形和三角形接法
能力目标
1. 能阅读一般电路图
2. 能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3. 会识别和正确选用电阻、电容及电感等元件
4. 会正确选用和使用测试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测量和调试
5. 能进行简单电路设计能对电路故障进行判断并加以解决
素质目标
1. 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规范和道德
2. 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 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
4.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敢于创业的意识
5. 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三、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第一、三学期每周3课时,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共100学时。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主要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工基础的基本定律及应用,具备中级以上装配电工应知理论知识。
表3-1 教学内容安排表
| 内容 | 要求 | 学时 | |||||
| 模块 | 分类(单元、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习水平 | 具体要求 | 案例 | 重难点 | |
| 基础模块 | 电路的基本概念 | 电流形成、计算 电阻形成及计算、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 | 理解电流形成过程、I=q/t计算、了解金属导体电阻的形成、 掌握简单的计算方法。 | 掌握金属导体中电流的形成、I=q/t定义及计算、电阻形成原理, R=PL/S、I=U/R,W=UI/t,P=W/t=UI公式的应用。 | I=q/t定义及计算。 | R=PL/S、I=U/R,W=UI/t,P=W/t=UI公式的应用。 | 6 |
| 简单直流电路 |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池的串并联、电阻的串并联、电阻的测量。 | 了解电路端电压变化规律,掌握输出最大功率的条件, 了解串并联的作用,会简单计算、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简单的计算、掌握用伏安法测电阻。 | 掌握公式I=E/(R+r)的应用,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条件、串并联电动势、内阻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电压、电阻的计算、R内外接法测电阻,理解 电位的概念。 | 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计算。 | 公式I=E/(R+r)的应用 | 6 | |
| 复杂直流电路 | 基尔霍夫定律 | 掌握电流电压定律 | 掌握支路,节点,回路的概念,电流电压定律简单应用 |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 基尔霍夫定律 | 6 | |
| 电容的基本概念 | 电容器及电容 | 掌握电容的形成和平行板电容器计算,了解串并联的特点 | 掌握平行板电容器构成,电容的概念,电容串并联的特点及简单计算 | 串联电容的计算 | 电容的概念 | 3 | |
| 电磁感应 | 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电磁感应定律、自互感现象 | 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掌握右手定则、掌握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计算,了解电磁感应定律、了解自互感现象的形成特点,同名端 |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右手定则内容,简单应用、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分析计算,简单应用电磁感应定律、自互感现象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用与问题,同名端判断,了解涡流的形成 | 分析自互感现象的形成原因 | 电磁感应定律 | 6 | |
| 正弦交流电 | 交流电的产生 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交流电的表示方法、纯电阻、电感、电容电路、串联谐振电路,交流电的功率 | 掌握交流电的形成,大小计算,会作图形、掌握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的计算,含义、掌握三种表示方法、掌握纯电阻、电感、电容电路的特点、掌握串联谐振的条件,作用,电路特点,掌握交流电的功率计算 | 掌握交流电的形成分析,大小计算,波形图的画法、作用,怎样识读、结和波形图讲周期,频率,初相,最大值,最小值,相位 解析式表示法、波形图表示法、向量图表示法、纯电阻、电感、电容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波形图,简单计算、串联谐振的条件,作用,电路特点,交流电的功率计算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 分析交流电的形成原理 | 交流电的功率计算 | 12 | |
| 三相正弦交流电及其应用 | 三相交流电源、三相负载的连接、三相电路的功率,安全用电,变压器,三相交流电机 | 掌握三相的含义关系、掌握三角形、星形连接法、掌握安全用电常识,了解功率计算方法掌握变压器的原理及构成,了解常用类型,了解三相电机的原理, | 三相交流电的产生,关系,相电压、线电压的计算、三角形、星形连接方法,特点,日常生活中应用、有功功率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安全用电措施,变压器的原理及构成,会简单的计算,三相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三相交流电的产生过程分析 | 有功功率的计算。 三角形、星形连接方法。 | 12 | |
| 拓展模块 | 电工操作技能 | 常用工艺、常用工艺,用电常识, | 掌握接线、布线、安装电表的工艺方法、了解高压输电线路的布置要求和设备要求,掌握防雷和接地方面的知识,按要求布置一简单配电盘、按要求布置电动机控制电路板 | 会安装配电盘、电动机控制电路接线、布线、安装电表的工艺方法、高压输电线路的布置要求和设备要求,掌握防雷和接地方面的知识,用电表,熔断器,开关,空气开关,灯泡布置一简单配电盘、电动机正转,反转,接接触器、继电器等 | 照明电路的配电盘安装。 | 家用照明电路的安装与安全用电。 | 40 |
| 加强模块 | 电机的控制电路 | 三相异步电机的控制,单相异步电机 | 掌握单相异步电机的转的原理,全压启动,降压启动,会安装三相异电动机的控制电路。 | 了解发电、输电、配电方法,掌握熔断器的使用、漏电保护开关、掌握正反转方法,降压启动方法,掌握单相异步电机的转的原理,全压启动,降压启动,单相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故障分析工作原理 发电、输电、配电方法,熔断器构成、使用,漏电保护开关的使用、反 | 10 | ||
(一)教材
1.教材及教辅资料选用
选择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工基础》主编:周绍敏,《电工技能与实训》主编:曾祥富。该教材用作技能实训的教辅资料。
2.校本教材开发
本课程统一使用学校开发的《电工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程和随堂使用的教学工作页。
(二)评价意见
评价秉承“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进步”的办学理念。
1.评价坚持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坚持双合格。
2.评价办法主要为计算机辅试,利用学校计算机考试平台,对于《电工基础》专业理论课实行机考。学生整体成绩评定包括平时成绩(65%)和机考成绩(35%)两部分,即综合成绩=平时成绩(65%)+机考成绩(35%)。
3.本学科学生毕业条件:
(1)学习过程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双合格;
(2)要获得中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
(三)教学建议
教学采用仿真实训教学和任务目标驱动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实训教学课程采用任务化且与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结合;采用小班化教学(专业课每班分两小组上实训课)、以多媒体和仿真充实教学过程,强化能力培养。大胆实施以岗位技能为培养目标、以校内服务部仿岗位环境的订单式培养方案。
(四)保障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机构,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师资队伍建等方面继续强化与中域通讯公司等企业的深入合作。
三是推进中高职衔接,拟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加强合作,提升学校品位。
四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利用社会培训机构在技术、场所上的优势,开展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五是打造教师团队,培养学生竞赛水平和能力。
五、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