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造主义心理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时间:1879年-20世纪初
主要人物:冯特、铁欣纳
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
基本论点: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
机能主义心理学
时间:10年-20世纪30年代
主要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
基本论点: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格式塔心理学
时间:1912年-20世纪40年代
主要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研究对象:意识的组织
基本论点:意识体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行为主义心理学
时间:1913年-至今
主要人物: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
研究对象: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 S-R
基本论点:只有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第四章意识
1、无意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无预定目的、无需付出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 (2)人本身的状态
例:当老师上课时,一个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且满身灰尘,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注意他。
2、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有预定目的、要付出能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5)对人格的依从性
例:在学生意识到复习的重要性时,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注意力维持在复习的内容上
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无需付出努力的注意。
形成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1)多增加对任务的了解(熟练)
(2)让自己真心喜爱上这些活动(兴趣)
例:一个人学习外语,最初可能不感兴趣,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完成学习活动,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对外语产生兴趣,学习活动转化为一种愉快的事情,不需意志努力也能保持自己的注意在学习上了
选择性注意:两种注意中选择一种而忽略其他
持续性注意:一定时间保持在某客体或活动上
分配性注意:同一时间对两种以上进行注意(例:边听讲边记笔记)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过渡期。感到困倦、进入朦胧状态,通常持续1~7分钟,呼吸心跳变慢,肌肉松弛,体温下降,脑波为alpha波
第二阶段:轻睡期。持续10~25分钟,theta波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delta波,梦游、梦呓,持续半个小时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期。REM,做梦,beta波,大约持续10分钟
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诱导是以产生高度受暗示性为特征的一个系统程序。
受暗示性:“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
容易被催眠的人:1、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2、希望从催眠中获得新鲜经验的人3、在生活中善于心向专注而不容易受刺激分心的人4、受暗示性强的人
第五章感觉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它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由于刺激持续影响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视觉适应:
1、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棒体细胞)
2、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如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锥体细胞)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味觉适应、触觉适应、重量感适应等等。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threshold):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量。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人的感观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E=l/R。
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也称作最小可觉差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差别感受性:对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反之则越高。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组织原则
(一)对象与背景(object and ground)
个体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如:双关图
(二)格式塔组织原则
人所知觉到的是整个事物;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人能够自动化地把刺激组成整体是由于刺激本身的一些内在特性所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
1、接近性(proximity):凡距离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similarity):凡形状或颜色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continuity):凡能够组成一个连续体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closure):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5、良好图形(goodness):容易看成是两个完整图形的组合,而不是不规则图形的组合。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我们的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在视网膜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真实大小的能力。
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color constancy):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同一件物品反射到你眼中的光有很大变化,但它们的颜色看起来好像没有变,这是颜色的恒常性。
第六章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行为改变的过程,是建立某种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我们通过下面的内容来界定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1、是一种心理适应活动
2、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
3、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不同于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行为变化
4、是个体经历,不同于基因的改变或种族遗传等
5、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习的分类:
依学习方式划分
1. 接受学习(receptive learning):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
2.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ing):个体自己去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依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划分
1. 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2. 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经典性条件反射: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
将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也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无条件刺激UCS是指无须学习,第一次呈现就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如食物、电击等,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UCR。
条件刺激CS是指当一个原来无关的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意义,也能引起相应的反应,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CR。
操作性条件反射:
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强化(reinforcement)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惩罚是降低反应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给予想要的;负强化:撤消厌恶的
桑代克(E.Thorndike)的尝试一错误学习
效果律:是指如果在某种刺激情境中,一个反应导致满意的结果,那么该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就得到加强。
第七章记忆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又称瞬时记忆,感觉信息的短暂停留
容量:较大 保持时间:不足1秒;几十到几百毫秒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亦称工作记忆):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编码的形式:听觉编码(主要)、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容量:7±2 保持时间:1分钟以内
信息单位:组块(Chunk:具有某种意义的刺激组合)
长时记忆 (Long-term memory) :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容量:没有限度 保持时间:从几分钟以上至终身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八章思维和语言
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算法式方法(algorithms):逐一尝试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能保证问题解决,但费时费力
启发式方法(heuristics):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解决问题
1、手段—目的分析法(means-end analysis):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爬山法(hill climbing method):增加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3、逆向搜索(Backward search):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同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无关信息的干扰
2.功能固着性(functional fixedness):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常用的功能上认识它。
3.心向(定势)(mental set):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4、动机与情绪:
动机: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情绪:乐观、平静、积极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九章智力
心理测量学途径
智力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于1904年提出
人类智力内涵包括两种因素:
一般因素G:人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特殊因素S: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主要指G因素
智力的多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1938年提出
智力由7种基本能力组成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
1、语文理解2、语句流畅3、数字运算4、空间关系5、联系记忆6、知觉速度7、一般推理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于1963年提出,认为G因素可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均属流动智力。
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运用既有知识与学得技能去吸收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属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后,开始逐渐下降,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
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E.Vernon)于1960年提出
智力分成四个层次:最高层:一般因素g; 第二层:言语和教育因素、操作和机械因素;
第三层:几个小因素群;第四层:各种特殊因素
信息加工途径:
1、注意的作用:智力行为依赖于注意资源的分配与灵活运用
2、加工速度:基本的信息加工速度在决定智力行为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3、智力三元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主要受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论影响。认为个体之所以智力上有高低之分是因为其面对刺激情景时个人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不同,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景中信息处理的方式,即可鉴别其智力高低。人类的智力是有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智力统合体的三边是构成智力的三种成分:智力成分,智力经验和智力情境。
(1)智力成分亚理论(component sub-theory of intelligence)
1、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2、操作成分: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3、知识获得成分: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
(2)智力经验亚理论(experienced sub-theory of intelligence):是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
(3)智力情境亚理论(contextual intelligence):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第一个智力测验有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Alfred Binet & T.simon)1905年编制。
提出心理年龄(mental age〕: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慧能力也随之增长,年龄是影响测验结果的关键因素。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于20世纪中期编制的三种智力量表的总称,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它包括成人智力量表WA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幼儿智力量表WPPSI,三者项目类别相似,只是内容及难易程度方面存在差异。
以成人智力量表为例:11个分测验,其中6个组成言语量表,5个组成操作量表。题目由易到难排列,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交替进行。完成时间约75分钟。适用:16-74岁
三个智力商数: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离差智商:IQ=100+15Z,个别施测
(1)特点:结构复杂、包含言语和操作项目;较好反映智力的整体和各个侧面;对各种智力加以比较,节省指导测验时间;用离差智商代替了比率智商;信度和测量误差的处理;适应的年龄范围可以从幼儿直到老年。
(2)缺点:缺乏充分的经验效度资料;不适用于智力极高和极低的被试;施测程序复杂、费时。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增长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几乎等速增长
2、稳定阶段:18至25之间智力的发展到高峰,这一阶段智力表现为长时间的稳定
3、衰退阶段:60岁以后智力进入衰退期
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同年龄的智商相关系数随年龄间距增加而明显减少
早期儿童的智力测验预测性较低
智力在一生的发展中是相对变化的
智力的个别差异:
人和人的智力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发展水平和智力的发展过程两方面,有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到110之间。
智力发展有三种基本形态:1、稳定发展,2、先快后慢,3、先慢后快
智力发展的团体差异
性别差异:男女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特殊能力上有一些差异。
种族和职业差异:种族和职业上可能存在差异(如犹太人),但需要更有力的证据。
第一十章动机与情绪
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并引导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与内在推动力量。
动机的产生:需要、诱因与动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诱因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
动机是支配行为的驱动力,它的强度与行为表现有着密切关系。
动机的期待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
耶克斯-多德森法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第十一章 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先天性、无好坏之分、具有一定可塑性、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与成就水平
多血质:快乐,好动 Spring 粘液质:缺乏感情,行动迟缓 Winter
胆汁质:易怒,易兴奋 Summer 抑郁质:悲伤,易哀愁 Autumn
性格反映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其言行中。
后天形成、有好坏之分、具有道德评价含义、可塑性
人格特质模式:特质: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人格组成元素、人格测定的基本单位
人格类型模式
1、单一模式: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寻求刺激的人格特征。
2、对立模式:内向—外向,A—B
3、多元模式:
霍兰德的性格类型分类: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企业型、艺术型、常规型
斯普兰格价值观量表: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
阴阳五行说
人格的测评:
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与鉴别的方法。自陈量表法是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自陈量表通常称人格量表。
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