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物施肥量是如何确定的? | 
| www.cqagri.gov.cn [2005-08-17] ·来源:农博网 | 
| 记者:陈教授,您曾经说过施肥量的确定是施肥技术的核心问题,这句话怎么理解? 专家:这说明在施肥技术中确定施肥量是最最重要的。如果施肥量太高,会使肥料浪费成为定局,其他施肥技术再合理也没有用;反之,如果施肥量不足,就难以获得高产。当然,这不等于说其他施肥技术就不重要了。 记者:那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作物的施肥量呢? 专家:确定施肥量的方法有许多种,现在介绍其中的一种,叫作目标产量法,也称为养分平衡法。它是将作物达到目标产量所需吸收的养分量与土壤供应养分量之差作为补充养分的依据。如果换算成施肥量还要除以肥料中养分含量和肥料当季利用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方便,但确定施肥量的关键是各种参数的确定。 记者:请问陈教授,这些参数应如何确定呢? 专家:首先,确定目标产量非常重要,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是,一般以前三年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加上10%—15%的增产量。增产量是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作用,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记者:陈教授,土壤养分供应量这个参数又是怎么确定的呢? 专家:确定土壤养分供应量的方法是测定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然后乘以换算因数0.15(毫克/公斤转变为公斤/亩),再乘以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因为耕层土壤养分当季不可能百分之百被作物吸收利用。 记者:作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这个参数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专家:这个参数可以在一起专业书籍中查到,它是指不同作物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所需养分的吸收量。当然,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数据可能有点差异,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记者:肥料中养分含量是用化验方法获得的吗? 专家:一般来说,氮肥和钾肥的养分含量固定,不必化验。但是土法生产的磷肥,由于质量差别很大,一定要通过化验来确定其养分含量,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 记者:陈教授,最后一个参数——肥料当季利用率怎样确定呢? 专家:由于生产中影响肥料利用率的因素较多,肥料当季利用率往往变化很大,很难准确确定。但多年积累的资料可供参考。一般来说,氮肥利用率约为35%,磷肥为10%—25%,钾肥为40%—50%。 记者:根据您提供的方法计算出的施肥量能指导施肥吗? 专家:一般来说,只要各项参数可靠,目标产量法确定的施肥量是能够指导施肥的。农民朋友应不断积累经验,使施肥量更加合理。 应当指出,用这种方法确定的施肥量只是化肥施用量。如果有机肥料用量较多,应在施肥量中适当扣除一部分氮素,以免氮素过量。 专家提示 目标产量又称养分平衡法,它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确定施肥量的方法。 目标产量的实用价值于多项参数的确定是否切合实际,科学合理。 (陈伦寿) | 
作物的需肥量受作物种类、产量水平、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以及气候条件、生产管理措施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确定施肥量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
实践中,确定施肥量主要有养分平衡法和田间试验法。
(一)养分平衡法
1.什么是养分平衡法 养分平衡法的基本概念是,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等于土壤与肥料二者养分供应量之和,其数学表达式为:
作物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养分供应量
2.作物养分吸收量的估算 作物养分吸收量主要取决于产量水平,而确定施肥量要在产前进行。产前必须设定一个产量, 即目标产量(也叫计划产量)。因此,养分平衡法也叫目标产量法。目标产量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以上一年度的实际产量上浮10%为宜。确定目标产量后,作物养分吸收量可通过下式估算:
作物养分吸收量(千克)=目标产量(吨)×每吨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千克) (1)
3.土壤供肥量的估算 土壤供肥量一般通过土壤取样化验来估算。在没有化验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不施肥时的产量 (空白产量)来估算。估算公式为:
土壤供肥量(千克)=土壤养分测试值(毫克/千克)×土壤养分利用系数×0.15 (2—1)
或者:
土壤供肥量(千克)=空白产量(吨)×每吨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千克) (2—2)
4.作物施肥量的推算 肥料为作物提供的部分养分要通过施肥来进行。但作物施肥量与肥料养分供应量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投人农田的养分仅有一部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考虑到肥料利用率因素,施肥量可通过下式推算:
作物施肥量 =(作物养分吸收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 (3)
上式中,作物施肥量是指施用某一养分元素的量。具体到化肥品种,实物化肥用量则要通过下式推算:
实物化肥用量(千克)=作物施肥量(千克)÷有效成分含量(%) (4)
上述公式(1)~(4)中涉及的每吨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化肥利用率、化肥有效成分含量统称为施肥参数。已通过大量研究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数据。一般情况下,化肥的当季利用率为:氮肥30%~35%,磷肥20%~25%,钾肥 25%~35%。
实例:
某一新垦菜田,经测定土壤碱解氮含量为80毫克/千克,有效磷12毫克/千克,速效钾110毫克/千克,计划种植黄瓜,当地相同条件下的产量为6000千克,应施多少肥料?
计算过程如下:
每生产一吨黄瓜需要吸收纯氮2.73千克,五氧化二磷1.3千克,氧化钾3.47千克,目标产量6000千克时,需要吸收:
纯氮(N):6.0×2.73=16.38千克
五氧化二磷(P205):6.0×1.3=7.8千克
氧化钾(K20):6.0× 3.47=20.82千克
土壤养分供给量为:
纯氮:80×0.15×0.65=7.8千克
五氧化二磷:12×2.27×0.15×0.85=3.47千克
氧化钾:110×1.19×0.15×0.35=6.87千克
氮、磷、钾肥的施用量为:
纯氮(N):(16.38-7.8)÷0.35=24.5千克,折尿素53.3千克
五氧化二磷(P205):(7.8-3.47)÷0.25=17.32千克,折普钙115千克
氧化钾(K20):(20.82-6.87)÷0.35=39.8千克,折氯化钾66.4千克
5.施肥量的简易算法 由上可见,推算施肥量涉及到诸多因素和环节,十分繁琐。一般人员不易掌握。这里介绍一种确定施肥量的简易估算公式,即:
实物化肥用量:(作物养分吸收量×校正系数)÷化肥有效成分含量(%)
根据经验推算,氮、磷、钾肥的校正系数分别为:氮肥1.3~1.7,磷肥1.8~2.4,钾肥1.7~2.1。产量水平较高时,校正系数要大一些,反之则小些。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时,校正系数要取小些,反之可大些。
同样上述例子,计算出氮、磷、钾肥的用量为:
纯氮(N):6.0× 2.73×1.5:24.6千克
五氧化二磷(P205):6.0×1.3×2.0:15.6千克
氧化钾(K20):6,0× 3.47×1.9:39.6千克
实物化肥用量根据所选化肥有效成分含量用公式(4)折算。
6.有机肥与化肥同时施用时的计算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时,有机肥养分可以抵扣部分施肥量。对于新垦瓜菜田,考虑到土壤需要快速培肥,一般不做抵扣,对于连续多年的瓜菜田,一般每吨腐熟的有机肥可抵扣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0.5千克,氧化钾1.0千克。相应地,可将抵扣后的作物施肥量代人(4)式中的作物施肥量来计算实物化肥用量。
至于微量元素肥料,由于其用量小,投资少,一般不对用量进行严密计算。对于微量元素相对缺乏的土壤,缺什么补什么。常规用量每667米2为:锌肥2~3千克;硼肥1.5~2.0千克;锰肥2~3千克;铁肥3~5千克。
(二)田间试验法
1.田间试验法 即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在一定的气候及栽培条件下,安排等间距的5个以上不同化肥用量的田间试验,根据各个用量相应的产量、收益、产投比等效益指标来选定或计算相应条件下的适宜施肥量的方法。
2.适宜施肥量的确定
(1)回归分析法。将施肥量与产量做为基础数据,建立二者的相关数学模型,根据极值理论,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最佳施肥量。这种方法专业性强,较难掌握。
(2)比较判定法。将各处理的多项经济指标进行彼此综合比较,从试验的几个施肥量中选择一个做为较适宜的施肥量。一般情况下,在适宜施肥量时:
①产量最高,较其他施肥量显著提高5%以上;或者,虽不是最高产量,但与最高处理产量相差5%以内。
②肥料的产投比较大,要达到5:1以上。
③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最大。
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如何计算施肥量?
∙http://feiliao.aweb.com.cn 2009年08月09日10:34 农博网--中国化肥网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 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正确的确定施肥量,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高效的重要问题。如何确定施肥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玉米生长发育形成产量时,吸收的养分既有土壤中贮存的养分,也有当季施入肥料中的养分。从土壤贮存或肥料中吸收养分的多少及其比例又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准确确定施肥量有一定困难。理论上确定玉米施肥量的方法很多,但都比较复杂。下面介绍二种方法供参考。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测土施肥,每3~5年化验1次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再根据玉米的需肥量、计划产量、土壤供肥能力、当季肥料利用率等因素,用下面的公式粗略计算出施肥量。
肥料施用量=(计划产量对某要素需要量-土壤对某要素的供给量)/(肥料中某要素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肥料的利用率变化很大,据试验,一般有机农家肥当季利用率为30%左右,氮素化肥当李利用率约为40%~50%(以40%计),磷、钾化肥约为30%~40%(以30%计)。
问计划亩产500千克玉米籽粒需要施多少肥?假设土壤普查时土壤含氮量每亩为17千克,五氧化二磷为6.0千克,氧化钾为14.4千克。土壤中养分利用率氮为50%、五氧化二磷为70%、氧化钾为30%。全国肥料试验(表10)平均亩产500千克时,每生产100千克籽粒按需氮2.9千克、磷
1.2千克、钾2.4千克,计算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的施用量(尿素含有效氮46%,过磷酸钙含有效磷16%,氯化钾含有效钾50%)。根据上述公式:
氮肥(尿素)需用量(千克/亩)=(500/100×2.9-17×50%)/(46%×40%)=32.16(千克/亩)
式中14.5为生产500千玉米籽粒的需氮量,8.5为每亩土壤的供氮量,0.46为尿素含氮量,0.4为尿素当季利用率。
如底肥亩施厩肥2000千克,厩肥含氮0.45%,当季利用率30%,则相当于氮素2.7千克(2000×0.45%×30%),折合尿素5.87千克。
每亩尿素实际用量一326~587-26.74(千克)
磷肥和钾肥施用量也可按上述办法计算。
就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来说,目前难以做到测土施肥。山东为夏玉米,为了抢时间播种,很少施用有机肥。根据目前地力和产量水平,山东按100千克产量需氮3.l千克左右、五氧化二磷1.4千克左右、氧化钾2.8千克左右来计算玉米的化肥施用量。生产实践证明:在一般情况下,用这个办确定的施肥量,既可以达到计划产量指标,又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是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例如烟台市农技站,在土壤肥力基础较高(地力产量500千克左右),计划玉米亩
750士50千克,按上述百千克籽粒产量的养分需要量计算,每亩施用了氮素23.2千克,五氧化二磷11.0千克和氧化钾23.6千克,(土壤缺钾,所以施钾肥适当多一些),结果亩产玉米757.9千克。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假设地力较好,前茬小麦一般亩产400千克左右,计划玉米亩产600千克,问需要施多少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尿素施用量(千克/亩)=(600/100×3.1)/46%=40.4(千克/亩)
过磷酸钙施用电(千克/亩)=(600/100×1.4)/16%=52.5 (千克/亩)
氯化钾施用量(千克/亩)=(600/100×2.8)/50%=33.6(千克/亩)
如果前茬小麦施磷肥较多,或土壤不缺钾(每千克土含钾在120毫克以上),也可少施磷、钾肥。
以距地表10 cm处土层温度稳定通过6 ℃时为最佳播种期。
马铃薯覆膜栽培:亩增产25%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03-10-31 0:00:00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
膜覆盖栽培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一项实用技术。乐昌市去冬今春的田间试验表明:马铃薯地膜覆盖比一般露地栽培亩增产25%,大中薯比例大,商品薯提高20%,亩纯收入增加130元。
原因分析
1、盖膜能明显提高土温,据试验,盖膜比不盖膜的地表温度提高3℃,10厘米土温平均提高2.4℃。
2、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由于土温提高,出苗和成熟提早,生育期缩短15天左右,可提早收获,上市早、价格高。
3、盖地膜后能减少水分蒸发和雨水淋失,使土壤疏松,达到保水、保肥、保疏松的效果。
栽培技术
一、选用优良品种,推广脱毒种薯
目前,生产上适用的品种有:荷兰15号、粤引85-38、金冠等。采取北方调种和高寒山区繁种等办法可防止马铃薯退化,大力推广脱毒种薯。
二、选地整地,施足基肥
选择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质壤土进行种植,不宜与茄子、辣椒、烟草等茄科作物连作。马铃薯块茎的膨大需要疏松的土壤环境,土团细碎利于覆盖地膜,因此,要精细整地。整地时土壤如果太干要灌水使之湿润,按包沟1.4米起畦,畦面宽1米,沟宽40厘米,深30厘米,改平畦为深沟高畦,改宽畦为窄畦。
马铃薯属高产作物,对肥料的要求量较高。据试验,每生产500公斤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2.5-3公斤,磷素0.5-1.5公斤,钾素6-6.5公斤。钾的吸收是三要素中比例最大的一种,钾肥促进植株体内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及糖类的合成,可使茎秆粗壮增强抗寒力。由于地膜覆盖栽培生长期间不便施肥,因此要一次性施足肥料,按亩产薯块1000公斤计算,一般应亩施腐熟家栏肥1000-1500公斤,三元复合肥40-50公斤,钾肥10公斤。
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马铃薯喜欢冷凉气候,既怕严霜冷冻,更忌高温炎热,生长期间的日平均温度以17-21℃为宜。播种期的安排要以苗期尽量避开霜冻、后期尽量避开高温高湿为原则,由于盖膜出苗较早,故应比露地栽培迟播7天左右,粤北山区以12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每亩用种量100公斤左右,选用健壮整薯栽种,有防病害感染、发挥顶端优势、保证苗全苗壮的良好效果,每畦种双行,畦边稍多留地,小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亩植3000株左右,种植后覆土要均匀,覆土厚度10-13厘米,并清理畦沟,开好环田沟,确保后期不积水。
四、喷药盖膜、加强管理
1、喷施除草剂。盖种后选用72%都尔、50%丁草胺或乙草胺等除草剂,亩用150毫升兑水60公斤均匀喷洒畦面,如土壤干燥,要先淋湿畦面再喷除草剂,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厚的药膜层,除草效果更佳。
2、认真盖膜。喷施除草剂后铺上宽1.6米、厚0.005毫米的地膜,亩用量4公斤。盖膜的质量要求:一是盖膜时土要细碎,土壤水分要充足,一般表层5厘米土壤含水量在15%;二是膜要摆平、拉直、拉紧、贴紧畦面,畦边铺到沟边,然后用泥土把四周压紧压实,防止空气透入;三是要与风向平行的南北畦较适宜。
3、适时放苗。播种盖膜后一般35天左右出苗,此时要注意观察,选择晴天及时割膜放苗,割的孔径要尽可能小,扶出苗后要用泥土封口。整个生育期要经常检查,发现地膜裂口后,应立即用土封盖好。
4、科学用水。盖膜栽培比露地栽培少用水量三分之一。幼苗期需水量不多,植株小,保持适量水分即可;块茎形成期,茎叶、块茎同时生长,需水量稍多,缺水产量低;块茎增长期以后,水分不宜过多,否则,土壤透气不良,导致烂薯,中后期注意排除田间积水。
5、防治病虫。苗期防治地老虎,中后期主要防治晚疫病和蚜虫的危害。
五、及时收获,回收残膜
在3月底4月初马铃薯基本成熟时,选择晴天及时收获上市,以提高经济效益。收获时要做好残膜的回收处理,并捡净碎膜,减少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业持续发展。
| 马铃薯覆膜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 时间:2002-12-26 17:22:08 来源:凤阳乡联动中心 阅读1054次 | 
|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提高产量、增加商品率、提早上市、增加产值等方面表现明显,已被广大农民接受。但是,在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中,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一、出现的问题 1、有机质分解快,地力消耗大:由于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作用,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这就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有机质分解,有机质减少,意味着土壤肥力的下降。地膜覆盖给予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多,马铃薯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也相应增加,地力消耗相应增大,若不及时采取必要的培肥措施,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也难以发挥。 2、出苗不齐、不全:由于出苗早晚不一致,形成三类苗,结薯个数和每个薯重都显著少于正常生长的苗子,影响了总体产量和质量。出苗不齐的主要原因:一是播种深浅不一致;二是没进行催芽,顶芽出的早;三是芽块大小不均,大芽块出芽快且壮,小芽块出苗晚、弱。有的马铃薯田块出苗率在95%以下,造成株苗不足,影响产量。发生的原因是:一是种薯挑选取的不好;二是芽块接触了化肥,造成芽块腐烂或幼芽被化肥烧死。 3、膜面烧苗:日光照射时膜内温度较高,若引苗放苗不及时,幼苗接触膜面日灼加热烫,使幼苗组织受伤发软,失去了顶土向上的能力。 4、膜下杂草较多:有的在苗齐以后膜下杂草开始生长,因草在膜下又无法拔除,从而造成杂草与苗争肥争水,影响马铃薯正常生长。发生此类情况:一是覆膜操作不规范;二是没有使用除草剂;三是除草剂使用不当,即用量不足或喷洒不均匀,或除草剂选用的种类不对,因而造成没有杀草作用或杀草效果不好,膜下杂草较多。 5、薯块青头多:覆膜马铃薯收获的薯块,青头比例往往高于裸地平种的,而且是块越大的越易出现青头,对商品率有较大的影响。出现青头主要是播种太浅,薯块膨大顶开土露在地表,且长得越大露出来的越多,阳光照射发青。 6、残膜污染土壤:随着覆盖时间年复一年地加长,残膜污染土壤已成为一个潜在的隐患。残膜遗留在土壤中,一是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给播、耕、耙、锄等作业带来不便;二是碎膜在土壤中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隔离层,影响土壤结构。 二、解决途径 1、培肥地力:地膜覆盖促进微生物的活力,有机质分解快,改善土壤通透性,有利于促进肥料分解和供应,因此,需肥量要比一般栽培法多,在培肥地力的基础上覆盖地膜,才能发挥增产的最大效益。地膜覆盖能使多种作物增产,是一种护根栽培,实际上也是一种消耗促进栽培,所以要增施有机肥,施入迟效性肥料及磷、钾肥,做基肥一次施入保持肥力,提高地力,才能使地膜覆盖获得较稳定的增产增收的效果。基肥不足,有机肥减少势必使土壤肥力下降,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也难以发挥。 2、改底化肥沟施为撒施或另开沟施肥:覆膜马铃薯施用的化肥都集中于底肥,因用量较大,如果在播种沟中施用则过于集中,易烧芽块及幼牙,所以底化肥应改为做床前撒于地面,耙入土中混合均匀,或在床上两播种沟中间另开一条专作旋肥的沟施入全部化肥,使化肥完全与芽块隔离。这样就可能避免化肥烧芽块造成缺苗。 3、保证播种深度,做到深浅一致:播种深度关系到产量高低和青头是否过多,因此,覆膜马铃薯必须保证播种深度,同时要做到深度一致,播种深度以6—8厘米为宜,否则块茎露出地面,薯块变绿,品质变劣,降低经济价值。 4、防除杂草:提高覆膜 质量,使地膜与畦面贴紧,这样可抑制部分杂草生长。播种后覆膜前选用合适的除草剂,准确掌握用药量,除草剂要均匀喷施于畦面及畦沟两侧。 5、适时放苗,及时封口:播种后要勤检查,当幼苗3—4厘米高时,就要及时开膜孔释放幼苗,放苗时用1米多长的竹子捅破即可,孔口要及时取温土封好,这一措施不仅防止烧苗,还对后期薯块青头的减少也起一定作用。 6、改不培土为适当培土:一般覆膜马铃薯不需在生长期培土,但为了防止青头,可在现蕾开花期结合清沟进行培土,防止青头,提高商品率。 7、选用光解薄膜:光解薄膜在作物生长期内到一定时期,薄膜会直接降解到土壤中,这样既达到我们覆膜的目的作用,而且减少残膜污染土壤。 | 
| 编辑:凤阳联动中心 (共 1 篇) | 
| 我市大力推广旱作马铃薯覆膜栽培技术 http://www.wlcb.cn 2008-8-1 10:56:10 | 
|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应用范围广的种植业实用技术。由于地膜覆盖明显的增温保墒作用,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所以对干旱冷凉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广泛的适应性。上世纪80年代我市首先在玉米、蔬菜上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之后,在全国率先在马铃薯上试验、示范,并取得了成功。经过技术推广部门研究总结,形成了较为完美的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体系,随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特别是近几年,技术推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面积由过去的几万亩发展到十几万亩。商都县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采取市场拉动、大户带动、科技推动、促动的方式,积极引导干旱地区马铃薯专业村发展覆膜种植。2006年商都县遭受春夏秋三季连旱,旱作的小麦、莜麦、油料等作物几乎绝收,而旱作覆膜马铃薯平均单产1084公斤,比露地种植亩增产近400公斤,增产幅度达到57.6%,亩纯增效益200多元,仅此一项,总增产值1688万元,纯增收益1200万元。2007年全县覆盖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占全县马铃薯总播面积的16%。特别是2007年我市遭受严重旱灾情况下,覆膜马铃薯长势明显优于露地种植。据科技人员实地调查,覆膜马铃薯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势强,块茎数量多,较露地种植增产50%以上。2008年,市出台地膜马铃薯补贴,即农民种植地膜马铃薯,市财政、旗县财政每亩分别补贴10元,鼓励农民发展覆膜马铃薯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8万亩。西井子镇赛乌素村今年种植覆膜马铃薯2060亩,人均种植5亩,基本实现了农田种植全部马铃薯,马铃薯种植全部覆膜的格局。察右后旗红格尔图镇大小井村今年种植覆膜马铃薯1.1万亩,占马铃薯总播面积的80%,也是典型的覆膜马铃薯规模种植村。 目前,全市各地膜马铃薯长势旺盛,一片葱茏,呈现丰收在旺的气象。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