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太舸《木头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木头人
周太舸
或许只有花狗明白,三爷特一喜欢说话。
可和谁说呢?老伴儿走得早,儿女们相继携家带口进了城。左邻右舍,也只剩下土坯房的几堵残垣断壁。偌大个村子,没几个人。于是,三爷就把自家的花狗称为伙计,常和花狗说话。当然,花狗不会搭话,只是三爷的一个忠实听众而已。三爷说话时,花狗就队在三爷的脚边支棱起耳朵静静地听。
从三爷的话里,花狗知道了三爷的一些事儿。比如,三爷曾经是个木匠,造房子、建庙宇、打家具、做嫁奁……与木材有关的活儿,全都干过。尤其是刻花鸟、雕龙凤、塑菩萨,惟妙惟肖,十里八乡,无人不夸。三爷走的地儿多,眼睛见得多,脑子里装的事儿多,嘴里的话自然就多。
花狗也不只是听,有时会哼哼几声,汪汪几声,或者用头蹭几下三爷的脚,向三爷摇几下尾巴。
到了晚上,花狗自觉地卧在三爷窗外的窝里。有好几次,三爷拍拍花狗的头说:“伙计,跟我还客气啥,就留在屋子里听我说话嘛。”但花狗不忘祖训,恪尽职守,硬要回到自己的窝里。三爷无奈地笑笑说:“伙计,我的话,你在窗外也要认真听哦。”
三爷的话,花狗喜欢听,当然会支棱起耳朵认真听。
然而某个日子,三爷的儿子回了家,说在城里买了房,要把三爷接到城里住。三爷抚摸着花狗柔顺的毛跟儿子说:“把我这伙计也带上吧,我好跟它说说话。”儿子说:“花狗是只土狗,带进城会让人笑话。况且,城里那么多人,还愁没有人跟你说话?”临行前,三爷只好把花狗送往亲戚家。分别时,三爷拍着花狗的头说:“伙计,我走了,听不见我说话,会生气吧?”
和三爷分开了,花狗确实生着气呢。还好,没过几天,三爷回了村,要回了花狗。
花狗听三爷讲,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庄稼,感觉轻飘飘的,手脚无处放。有时又感觉像鱼儿离开了水,身体被城里的空气和声响挤压得连呼吸都很困难。更要命的是,一天难得说上几句话。小区里的老人,成天交流麻将、舞蹈,三爷搭不上腔,跟不上趟儿。孙子和三爷倒很亲近,可放学回家要做没完没了的作业,三爷又不忍心和孙子多说话。一天难得说几句话,三爷哪受得了?好说歹说要回村里。
回村的三爷,带回了一部手机。三爷蹲下身子,将手机在花狗眼前晃了晃说:“伙计,这玩意儿神着呢,能装下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晚上,我想和谁说话就和谁说话。到时,你就在窗外听吧。”
果然,夜幕把村子捂严实的时候,三爷就开始拨打电话。花狗在窗外听得出来,三爷絮絮叨叨。
“爹,别啰里啰唆了,上一天班累呢,想早点儿休息。”
“爹,长话短说嘛,朋友在催我出牌了。”
“爹,手机是用来报平安的,不要说那些闲话。好了,再见!”
那时候,田野里的虫子和青蛙家族,你言我语,话语声喧,好不热闹。这就惹得三爷很想说话,特别想和儿女们多说说话。
屋子里哐当一声,出啥事了?花狗警觉地竖起耳朵。接着,听见三爷噗噗地吹,还说:“摔痛了吧?不要紧吧?你看,你看,手机又没有惹你,砸它干啥?都这把年纪了,还暴脾气,好意思吗?”稍停一会儿,又听见三爷说:“你们不想听我说话,没关系。我有办法,想和谁说就和谁说,想说多久就说多久,嘿嘿”
当晚,花狗在窗外就听见屋内叮叮当当的。
此后的夜晚,花狗在窗外听见三爷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说了很多话。
可某个夜晚,三爷的屋子里静悄悄的。手机铃声一直响,也没有听见三爷的说话声。
第二天,三爷的儿子一家、女儿一家全都回来了。
花狗听到三爷的儿女们议论:
这些木头人雕得真好,还分别刻着我们的名字。
你别说,就是不刻名字,也能一眼看出哪个是谁。
想不到爹还是个老顽童,在家玩木头人儿。
既然爹是个老顽童,后事就办热闹些吧!
花狗极力想为三爷争辩,一出口却是一串汪汪声。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狗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象,文章从花狗写起,又以花狗的叫声结尾,花狗贯串小说始终,具有串联情节的作用。
B.“田野里的虫子和青蛙家族,你言我语,话语声喧,好不热闹”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反衬出三爷内心的孤独。
C.“木头人”表面指三爷亲手雕刻的木头人,实则指三爷那些没有孝敬之心的儿女们,正是他们的不孝造成了三爷的凄然离世。
D.结尾三爷儿女们的议论,虽寥寥数笔,却将人物的情感态度充分表现了出来,令人愤懑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沉重的反思。
8.文章开头部分用大量文字写三爷和花狗说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这篇小说就折射出当下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请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答案:
7.C
8.村庄凋敝,没有几个人,三爷只能与花狗聊天,他把花狗称为伙计,与花狗无所不谈,突出了三爷内心的孤独。巧妙补充了三爷的相关背景,为下文三爷去城里住、做木头人等情节做铺垫。花狗与三爷的儿女们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小说具有了讽刺效果,使文章主旨更深刻有力。
9.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日益凋敝。小说中三爷的左邻右舍都进了城,村里没剩下几个人。农民离开土地,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部分人陷入精神困境之中。三爷进城之后感觉轻飘飘,精神没了着落,难以与都市生活融合。子女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不够,不知如何尽孝,老人缺少精神慰藉。三爷与子女交流的心愿难以实现,所以才整天与花狗、木头人说话。
2. 闻一多《祈祷》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祈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注]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石霤(liù):滴下的水。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惟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C. 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
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想通的。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
C.诗歌的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
D. 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典故及古代人物事迹的引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人怀想。
8. 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4分)
9. 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B(是赞美而非质疑,“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错)
7.C(感情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化)
8.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
(1)借杰出的历史人物寄寓“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
(2)借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寄寓“中国人”应具备坚韧毅力和团结一心等品质。
(3)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的繁盛景象寄寓“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灿烂文化。
9.(1)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
(2)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
| (3)祈祷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