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件编号: 版次:A/0
过程审核作业指导书
批准:
审核:
编制:
受控状态: 分发号:
2011年12月15日发布 2011年12月18日实施
1 目的
规定过程审核的审核要求和方法,以确保过程审核过程的有效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审核
3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组织公司的内部审核,确定过程审核的日程安排,指定内部体系审核组长。
3.2品管办根据审核时机编制《过程审核计划》,并收集过程审核的信息和记录。
3.2 技术科负责组织过程审核,并对过程审核的不符合项进行纠正/跟踪/验证。
3.3 制造过程的相关部门配合进行过程审核。
4 引用文件
4.1 公司程序文件《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4.2 WDA.6汽车工业质量管理《过程审核》
5体系审核、过程审核及产品审核之间的关系
体系审核、过程审核及产品审核是三种不同的审核方式,例如表1的比较:
| 审核方式 | 审核对象 | 目的 | 
| 体系审核 | 质量管理体系 | 对基本要求的完整性及有效性进行评定 | 
| 过程审核 | 产品诞生过程/批量生产服务诞生过程/服务的实施 | 对产品/产品足迹过程的质量能力进行评定 | 
| 产品审核 | 产品或服务 | 对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评定 | 
6.1 过程审核的时机
1) 计划内审(包括体系审核、过程审核、产品审核)的同步要求;
2) 第三方(认证机构)验证/或认证需要(提供制造过程的评价结果);
4) 第二方(顾客)对产品抱怨,要求验证和评定制造过程;
5) 产品审核中发现的无法确认的重大缺陷,需要验证制造过程的有效性;
5) 过程能力CPK/PPK失控、质量特性值(QKZ)低于控制要求、质量成本难以减低时,应组织过程审核。
6.2 过程审核的应用
6.2.1 过程审核可以按年度与体系审核、产品审核同步进行,由品管办编制年度内部体系审核计划,规定审核的时间、方法、内容和要求。
6.2.2 过程审核也可以按整个质量控制环对有关部门对营销、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仓储过程进行审核。
6.3 审核准备
6.3.1 确定审核的过程范围及相互接口
1) 把过程划分成工序,对过程进行明确的定义;
2) 确定影响过程的参数,从“6M”(人、机器、原材料、方法、环境
及管理)进行确定;
3) 利用统计技术方法,例如因果图,尽可能的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细化,并依此编制《过程审核提问表》,以便审核员在现场审核是按照审核提问表有目的的进行提问。
4) 过程审核应该准备以下文件,作为审核的依据:
★控制计划
★产品工艺规程及产品检验规程
★工艺卡片及检验计划。
5) 作为过程审核的其他信息来源还包括:
标准、规范、目标值(PPM)、程序文件、FMEA、缺陷目
录、上次审核结果、进货检验、供方行为状态、平面图、绩效数据比较、顾客/员工调查、服务质量及售后服务质量的反馈。
6.3.2把过程划分成工序,过程接口,按流程图形成过程审核的途径。
6.3.3按上述工序以及工序的接口的划分编制《过程审核检查表》,作为过程审核的依据。
6.3.4由品管办根据审核时机编制《过程审核计划》,内容应包括:
1) 审核目的;
2) 被审核的部门和过程;
3) 过程审核检查表;
4) 审核的时间安排;
5) 审核员;
6) 报告撰写人和发放范围;
7) 纠正措施的跟踪与责任。
6.3.5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过程审核计划》进行审核,并批准实施。
6.4 审核组的组成
6.4.1 管理者代表根据审核的时机和要求,指定审核组长,由具有审核资格的内审员组成过程审核组。
6.4.2 技术科是过程审核的实施部门,有关的部门做好审核准备。
6.5 审核的实施
6.5.1 品管办于审核前7天通知下达过程审核通知,技术科组织实施。
6.5.2 审核前召开首次会议,首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必须进行签到。
6.5.3 首次会上由组织者讲清楚审核的目的、时间安排、审核的顺序、陪同人员的安排、评分定级方法,并澄清所有尚未清楚的问题。
6.5.4 按照《过程审核提问表》进行提问,对被审核部门进行过程的审
核,并记录发现的优点和不足,填写《现场审核记录》
6.5.5 在审核中如发现严重缺陷,必须与过程负责人共同制定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现场纠正。
6.5.6为了避免末次会议上发生冲突,必须尽量在现场澄清不明之处并达成一致意见。
6.6 评分核定级
6.6.1 定分标准
| 分数 | 对符合要求程度的评定 | 
| 10 | 完全符合 | 
| 8 | 绝大部分符合,只有微小偏差*) | 
| 6 | 部分符合,有较大的偏差 | 
| 4 | 小部分符合,有严重的偏差 | 
| 0 | 完全不符合 | 
6.6.2 审核结束,由审核组汇总计算过程符合率,过程要素符合率EE的计算公式如下:
EE%=╳100%
6.6.3 审核结果的综合评分
1)对下列要素分别进行评定:
| 要素代号 | 
| —P2:项目管理 | 
| —P3:生产和过程开发的规划 | 
| —P4:生产和过程开发的实施 | 
| —P5:供应商管理 | 
| —P6:过程分析 / 生产 | 
| —P7:客户服务 / 客户满意程度/ 服务 | 
出的符合率也可能不同,所以必须把产品组各生产工序的得分汇
总起来,然后计算总符合率。产品组不同,所选的工序不同,P6要素计算出的符合率也可能不同。
每个产品组工序平均值P6的计算公式如下:
P6%[%]=
3)整个过程的总符合率计算如下:
EG[%]
例如:产品组A由工序1和工序2加工而成,则计算时取工序1 + 工序2 ,
被评定工序的数量取2,;产品组B由工序1、2、3加工而
成,则计算时取工序1 + 工序2 + 工序3 ,被评定工序的数量取3。
4)作为对整个过程评定的补充,应另外对P6要素中的分要素进行评定,评定的分要素是:
| 分要素代号 | |
| P61 | 什么将被输入到过程中? 过程输入 | 
| P62 | 工作内容 / 流程 (所有的生产过程是否被规范?) | 
| P63 | 过程支持 / 人力资源 | 
| P | 物质资源 | 
| P65 | 如何有效的落实过程? 效果?效率?以及集成的避免浪费措施) | 
| P66 | 过程将产生什么结果 ? 过程结果 | 
6.6.4 过程审核定级
1)定级标准
| 总符合率(%) | 对过程的评定 | 级别名称 | 
| 90至100 | 符合 | A* | 
| 80至90 | 绝大部分符合 | AB* | 
| 60至80 | 有条件符合 | B* | 
| 小于60 | 不符合 | C | 
①若被审核的过程总符合率超过90%或80%,但其中在一个或
多个要素上符合率只达到75%以下,则必须从A级降到AB级
或从AB降到B级。
②若有的提问得分为零,而不符合要求可能会给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则可把被审核方从A级降到AB级或从AB级降到B级,在特别情况下,也可以降到C级。
③必须在说明中说明降级的原因。
6.6.5 末次会议
1)由审核人员总结审核所发现的情况,包括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
2)审核员对审核结果进行解释,指出缺陷和改进的潜力,说明得出审核结果的理由,必要时应书面确定紧急措施。
3)确定纠正措施完成的期限和被审核部门的责任及追溯的要求。
6.7 纠正措施及其有效性的验证
6.7.1 纠正措施的制定
1)被审核方负责制定《纠正措施处理单》,为使过程有能力受控,应优先采取技术上/组织上的措施,以实现过程的强制改进。
2)《纠正措施处理单》应明确排除过程缺陷的活动、注明负责人、完成日期。
6.7.2 有效性验证
1)技术科必须对纠正预防进行有效性验证,验证的方法包括:
★ 抽检
★ 产品审核
★ 过程审核
★ 机器和过程能力调查
2)过程负责人负责落实纠正措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跟踪。
6.8 过程审核报告
5.8.1 审核员用审核报告的形式来记录过程审核的结果。填写《过程审核报告》。
6.8.2 《过程审核报告》应包括:
1)过程负责人/参加审核的人员;
2)过程描述(范围),例如:设备、工艺、产品、采购等;
3)审核原因;
4)结果描述(产品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程度);
5)降级标准并说明理由;
6)措施完成的期限;
7)评分和定级;
8)说明。
6.8.3 审核报告应突出对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并将纠正的结果进行长期的再评定。
6.8.4 审核报告由审核组长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
6.8.5 审核报告应由管理者代表确定其分发范围,并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发文登记。
6.8.6《审核报告》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归档。
7 质量记录
7.1附表1《过程审核提问表》
7.2附表2《过程审核计划》
7.3附表3《现场审核记录》
7.4附表4《签到表》
7.5附表5《纠正措施处理单》
7.6附表6《过程审核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