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教育的相对性----不平衡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
4、教育的功能(积极+消极)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
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平均发展
7、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
8、教学相关1:教学的含义----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
9、教学相关2: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德育地位混淆)
10、教学相关3:教学的任务----传授知识
1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1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1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5、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转移
16、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起伏
17、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分配
18、记忆的类型 短时记忆VS 长时记忆
19、心理定时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0、负强化与惩罚概念混淆
21、学习的实质,即概念
2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23、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24、最近发展区
2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26、学习迁移概念、学习迁移种类该奶奶混淆(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
27、心理健康的概念—缩小内涵
28、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29、场与场依存----概念混淆
30、同化与顺应----概念混淆
31、德育:品德和道德 概念混淆
32、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33、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3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35、德育过程的规律----多端性、反复性
36、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
37、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缩小概念
1、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混淆;教育的本质(人独有)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三个维度辨析:一、有目的VS 偶然习得;二、培养人VS 动物,如马戏团的动物经过训练能够做一些动作;三、社会活动VS 本能行为,如膝跳反应,婴儿吮吸反应。
2、教育的相对性----不平衡性
教育的相对性(不等于绝对性,它还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虽然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相对性。主要表现有三: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从不会到会的变化);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平衡变现有二:一、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则起阻碍作用。二、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则起催生作用。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
一、遗传。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环境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的功能(积极+消极)
教育对人可以产生积极促进的影响,即教育的正向功能,比如教育促进了人的发展。教育对人也可以产生消极阻碍的作用,即教育的负向功能,比如应试教育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
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者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教育对下个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发展。
德育:灵魂与统率;智育:前提与支持;体育:物质基础;美育:动力;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智体美的作用。
7、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
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设计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综合课程: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针对分科课程而言。
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8、教学相关1:教学的含义----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
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
教学的作用:
一、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辨析点1:双边 辨析点2: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德育或其它不是。
9、教学相关2: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德育地位混淆)(答案见上)
10、教学相关3:教学的任务----传授知识
我国现阶段教学的任务:(双基+德智体美劳)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首要任务。
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辨析点: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双基。(错误)
1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样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者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知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
1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从事某一方面的思维活动,来开了知识,智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分低能现象就说明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的不均衡性。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智力水平高,知识就学得快、学得好。
1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三、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注意:两者相辅相成,并无优势地位之分。
1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
二、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教学中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总结:互为基础,要有机结合。
15、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转移
16、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起伏
17、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散: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如听课时被窗外一只小鸟吸引。
注意的转移:指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如停止听课,开始看电视。
注意的分配: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即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注意的起伏:注意在段时间内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如感到声音一时强一时弱。
18、记忆的类型
短时记忆VS 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操作记忆,保持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容量在7±2个组块
长时记忆指持久保存的记忆,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容量无限。
短时记忆要经过复述、反复练习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陈述性记忆VS 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内容是陈述性知识,静态的,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概念、观念等,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能够用语言表达。
程序性记忆,内容是程序性知识,动态的技能,包括一些列动作的复杂过程。解决的是“怎么做”“如何做”的问题,不能用语言描述清楚。
19、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之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环境不变时,心理定势使人们快速解决问题(积极影响);环境改变时,心理定势妨碍人们采用新方法(消极影响)。消极的心理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拜托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因此,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只有消极作用。
20、负强化与惩罚概念混淆
负强化,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行为出现的概率。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从而消除或抑制此类行为的过程。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1、学习的实质,即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况下由于经验和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五个维度:
一、学习不仅指学习后的结果,也包括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行为指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也指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
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导致的变化不是学习。
四、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短暂的如适应、疲劳、药物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五、行为变化既指由好变坏,也指由坏变好。
2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辨点一、非人为的,内在的联系。
辨点二、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
23、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24、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重要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因此他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辨析点1:教学要跟着发展走。错误
辨析点2:跳一跳摘个桃体现了最近发展区。正确。
2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会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问题较复杂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问题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26、学习迁移概念、学习迁移种类概念混淆(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
学习迁移概念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好的积极影响,也有坏的消极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通常所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迁移的种类(不同维度的概念不可以等同,不可以做质的比较)
按结果和性质的好坏分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按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分
水平(横向)迁移。处于同意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垂直(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之间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层次较低的经验影响上位的层次较高的经验的学习;二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根据迁移方向来分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根据迁移的内容分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通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27、心理健康的概念—缩小内涵P228
心理健康是一种来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社会功能。
至少两层含义:一、无心理疾病;二、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8、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P233
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29、场与场依存----概念混淆P194
代表人物是赫尔曼·威特金,分类依据是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
场型:内部定向者,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对事物做出判断;场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
场依存型:外部定向者,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外部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30、同化与顺应----概念混淆P190
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是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有机体在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丰富已有的图式。(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31、德育:品德和道德 概念混淆P243
品德实质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道德实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是一种实践精神。
32、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P243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题、规则等。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道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们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认识只是一个人他认识到什么,道德行为则是看一个人他做到了什么,是否言行一致,两者不能等同。
33、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P252
此说法错误。
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四个方面。学生的品德教育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政治素质是方向,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等等;思想素质是基础,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以及现代公识。道德素质是核心,要求以人民服务完成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民主法制素质是保障,包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
故此说法错误。
3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P254
此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思想品德行程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学的单边过程。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个体品德行程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德育过程结果是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
故此说法错误。
35、德育过程的规律----多端性、反复性P256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两个维度:一、注意全面性(统一性)。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对知的巩固与发展、情的加深与丰富、意的锻炼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多端性。德育具体过程中,有多种开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无论从哪方面都可以开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个体品德的发展也不是直线上升的,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因此一个人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会立竿见影,应当循序渐进,坚持百年树人。
36、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P218
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变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较少的依赖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天赋,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37、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缩小概念P275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见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特点:凝聚力强;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规定;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首领人物自然形成,有威望,影响力大。
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这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