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发背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和信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悄然兴起,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既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又要求发展和保护并重。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在我国中中学开设校外课程资源。
但是,在国内,校外课程资源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目前全国第一批三十八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改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即是如何实施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校外课程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校外课程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校外课程资源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中学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近年来,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已经有了一批成果,出了不少书,但是,以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储备,根本无法搬用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因此,加强中学校外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校外课程资源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校外课程资源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从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所以,不管是对校外课程资源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作为南麻中学,非常有必要化力气进行校外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实践。
二、开发的目的意义
1、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积累校外课程资源教育经验,为课程的正式实施做好师资准备。
3、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
4、为中学校外课程资源提供有效案例,提供我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一些共性经验。
三、开发的主要内容
1、中学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1)中学低年级主题实践活动资源开发
(2)中学高年级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学习
2、中学校外课程资源的组织实施
(1)中学低年级主题校外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
(2)中学高年级校外课程资源的组织实施
3、中学校外课程资源的课程评价
4、中学校外课程资源的组织管理
四、主要活动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分年段按计划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2)对开发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
(3)定期组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总结;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完成校外资源开发汇总。
五、开发的主要方法:行动研究法
六、开发的条件分析:
1、学校主要领导对校外课程资源开发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承担过市级课题的研究。
2、近几年,教师结构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师资队伍基本素质上的保证。
七、开发的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杨俊江,副校长,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研究的全面领导。
副组长:金玉民,主任,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成员:鲁波 孔凡波 各年级主任
2、班主任组织班内校外活动分组管理和协调。
八、开发的主要措施:
1、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校外活动指定领域和时间。
2、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背景,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体现由扶到放。初中一、二年级段以观察为主,要求的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初中三、四年级学生能按照学习包所规定的范围和提示的要求相对地完成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有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服务活动,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最后在学校提供的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活动,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初中一、二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初步感知;初中三、四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进一步认识、体验,并能参加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的实践,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在实践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强调理性思维和综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