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襄垣文化遗产简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4:13:17
文档

襄垣文化遗产简介

一、项目简介襄垣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社火活动,早先是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后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成份,至清代中叶逐渐兴盛发展起来,完善于19世纪后半期。光绪十年,在襄垣上良村成立了,由襄垣十三个村、武乡五个村组成的襄垣秧歌发展史上第一个正式职业班社——“十八村秧歌班”。历史上盛行襄垣的曾有“正宗”、“挂面”、“铁嗓”三大流派,后渐演为襄垣和武乡两支,抗战时期达到鼎盛,建国以后几经波拆顽强地生存下来,主要流行于山西的上党地区,20世纪80年代,一些
推荐度:
导读一、项目简介襄垣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社火活动,早先是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后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成份,至清代中叶逐渐兴盛发展起来,完善于19世纪后半期。光绪十年,在襄垣上良村成立了,由襄垣十三个村、武乡五个村组成的襄垣秧歌发展史上第一个正式职业班社——“十八村秧歌班”。历史上盛行襄垣的曾有“正宗”、“挂面”、“铁嗓”三大流派,后渐演为襄垣和武乡两支,抗战时期达到鼎盛,建国以后几经波拆顽强地生存下来,主要流行于山西的上党地区,20世纪80年代,一些
一、项目简介

襄垣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社火活动,早先是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后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成份,至清代中叶逐渐兴盛发展起来,完善于19世纪后半期。光绪十年,在襄垣上良村成立了,由襄垣十三个村、武乡五个村组成的襄垣秧歌发展史上第一个正式职业班社——“十八村秧歌班”。历史上盛行襄垣的曾有“正宗”、“挂面”、“铁嗓”三大流派,后渐演为襄垣和武乡两支,抗战时期达到鼎盛,建国以后几经波拆顽强地生存下来,主要流行于山西的上党地区,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通称两者为“襄武秧歌”,并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襄垣秧歌的唱腔音乐,既有高亢激越的曲调,又有悠扬婉转的旋律,最初为“两小”、“三小”的小曲小调,后来吸收上党梆子当地民间音乐的成份,逐渐发展为具有流水、乱弹、圪联板,曲牌体等诸多元素构成的十二种基本板式和多种辅助板式的地方小剧种。

角色上,早期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后在此基础上增加须生、青衣、花脸等行当。讲究唱工和做工,道白以上党方言为主。它的表演形式以及化妆、服装等,具有简朴化和生活化的特色。

襄垣秧歌现存传统剧目150多部,现代戏250多部,所有剧目多从家庭、社会生活两方面提取素材。通过简单明了的情节,质朴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演,展示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襄垣秧歌是山西地方戏曲中最具广泛影响力的小剧种之一,它从社火秧歌的挑高、地圪圈形式发展为行当唱腔齐备的舞台戏曲艺术,是山西戏曲艺术发展的鲜活标本,具有丰富多元的价值。

目前,传统剧目和艺术人才大量流失,传承后继乏人,2008年襄垣秧歌被评审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给襄垣秧歌今后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杨升祥(1945- )国家二级作曲、音乐设计师,省音协、剧协会员。从艺五十年来,为襄垣秧歌设计音乐一百八十六部;襄垣鼓书四十八篇。其中三部获国家奖,十二部获省级一等奖、杏花奖等。是襄垣秧歌“摇板”“哭板”“导板”的创始人。著有《襄垣秧歌音乐》《襄垣秧歌》;是襄垣秧歌《戏曲志》《音乐集成》的主要撰稿人。传承与培养了几代襄垣秧歌人。是建国后襄垣剧团唯一一个从五十年代坚持到现在的一位老同志。

襄垣鼓书是山西省东南部襄垣县及其周边县区以至阳泉、陵川等地流行的一种古老曲艺形式。它上承宋元“鼓子词”的说唱传统,融会了当地的“莺歌柳”即“柳调”表演并与之合流,成型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发展成熟并开始兴盛,至今仍是当地百姓娱乐教化的重要乡土艺术。

襄垣鼓书的传统演出方式为:由一人、二人或多人分持鼓、板、锣、钹和二把、二簧、胡呼、月琴、三弦、八角鼓、二胡、笛子、笙等乐器,自行伴奏,说唱相间表演。其中的演唱,就有独唱、轮唱、对唱、领唱、合唱、伴唱等等丰富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场合与需要,还分别有着坐、站、走等多样的舞台演出动作方式。有些技艺超凡的掌班(掌板的鼓师)艺人,可以一人手脚并用,同时演奏平板鼓、挂板、脚锣、小锣、镗锣、脚梆、木鱼、镲、钹、惊堂木等全套击乐。

襄垣鼓书的音乐唱腔独特而丰富。由早期传统的“鼓子词调”和后来形成的“柳调”两个系统融合而成,属于板腔体裁。以至于在艺术的表演和传承方面,两个系统仍各有侧重、各成体系。其音乐唱腔不仅具有快、慢、跺、抢等多样性的唱法,而且有着哭、悲、喜、怒等功能化的唱腔。并有起板、二性板、紧板、慢板、散板等多种板式,和十多种常用的器乐伴奏与闹场曲牌。长期的发展流变中,又逐渐吸收融会了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化缘调、民间叫卖调以及梆子、落子、秧歌等等的唱腔元素,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襄垣鼓书是现存北方鼓书类曲艺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曲种之一。不仅保存了许多宋元“鼓子词”的艺术基因,而且吸收化用了明清以来诸多当地民间相类艺术的诸多元素,说唱方式独特,唱腔曲调丰富,传统书目众多。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学术价值。长期以来,举凡节日娱乐、婚丧嫁娶、祈福禳灾、兴建迁徙等生活礼仪和民俗活动,都有襄垣鼓书的演出作为重要的仪式和内容。至今在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年,“襄垣鼓书”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俊川(1938-  ),全盲,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八岁失明,十三岁学习襄垣鼓书。十七岁出师,掌握了全套击乐的演奏技巧。他声音宏亮,说唱表演字正腔圆。是襄垣鼓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宋双环(1940- ),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十二岁学习襄垣鼓书,曾参加山西省曲艺会演,并多次获奖,是襄垣鼓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之

一。

襄垣炕围画是主要流布于襄垣县及相邻县区(沁县、沁源、武乡、屯留、长子、黎城、长治、潞城、壶关、平顺以至晋城、晋中等地)的一种实用性民间美术形式,尤以在古上党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为大,以襄垣为中心的古韩州是核心区,其宋代已有雏形。金元两代,壁画艺术在山西境内的盛行,对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迟至元代前后,在襄垣地区炕围画这种艺术形式就已出现,至明清时已逐步走向成熟,影响及应用日益广泛。

襄垣炕围画是一种有别于其它地域炕围画形式的、本地独有的、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全套型”组合式炕围画。其种类形式多样,具有色调明快艳丽,主题突出的特点。在绘画内容上一般选择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选择题材与内容,形式上仿壁画绘法,风格上具有建筑彩绘画风。炕围画大致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多用于青年人结婚嫁娶,制作高档,做工精细,一般叫夔龙架,也称硬架炕围,其中又有“单层楼”与“楼上楼”之分。中等适宜中老年人用,称汉纹景架,也叫软架炕围。下等是普通的,叫“三栏边”,图案简洁大方。这种全套型炕围画分中心炕围(边道、花边、池子、内心)、靠背、条屏和地围四个大部分。它的内容题材丰富,聚人物、风景、花鸟、瑞兽、书法、图案于一身,整体上采用象征隐喻手法,多取福瑞喜庆、如意吉祥纹样,反映驱邪纳祥、喜庆欢愉、道德教化等愿望,渗透了民间普通百姓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

襄垣炕围画是百姓日常生活实用需要和精神生活审美需求的综合产物,当地劳动人民为防止因炕围墙面脱落损坏,蹭脏衣服被褥,适应生存环境而创造的一种艺术装饰,它既保护了墙面,使人们免遭脏衣污物之累,又美化了居室。

襄垣炕围画直接展示出普通民众的居室装饰文化,而它本身又与窑洞、厅房建筑构成完美的实用艺术组合;同时也间接地折射出民众的审美文化情趣、思想价值观念、精神生活风貌。此外,它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凡遇结婚嫁娶、旧房翻新、以至祝生祝寿、节日庆典等风土民情,炕围画常被用来作为庆娱烘托手段。可以说,它是百姓整个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活实用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德育教化功能和学术研究价值。

襄垣炕围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百姓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的反映,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手法,具有朴素、生动的艺术风格与造型特征。这一深受壁画、年画、建筑彩绘等姊妹艺术影响的独特的“乡土之花”已被被评为“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郝彦明,男,(1940- )山西省襄垣县土合人,襄垣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15岁从师学习炕围画的制作,掌握了全套制作技艺。

文档

襄垣文化遗产简介

一、项目简介襄垣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社火活动,早先是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后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成份,至清代中叶逐渐兴盛发展起来,完善于19世纪后半期。光绪十年,在襄垣上良村成立了,由襄垣十三个村、武乡五个村组成的襄垣秧歌发展史上第一个正式职业班社——“十八村秧歌班”。历史上盛行襄垣的曾有“正宗”、“挂面”、“铁嗓”三大流派,后渐演为襄垣和武乡两支,抗战时期达到鼎盛,建国以后几经波拆顽强地生存下来,主要流行于山西的上党地区,20世纪80年代,一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