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原名《法学学刊》)
JOURNA L OF HUNAN PO LITICA L-LEG A L CADRE CO LLEGE
V ol.18NO.2
Dec.2002合唱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王帅红
Ξ
合唱最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普及教育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因而,加强合唱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利用合唱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得到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生理、心理素质
合唱这种音乐艺术形式主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开发学生智力为主,它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增强记忆力,提高敏捷反应能力,培养高层次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和发挥。当学生唱起《牧歌》时,就会通过音乐塑造形象而想到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风光,有白云似的羊群,有马头琴伴奏下的歌声,一座座漂亮的蒙古包上面冒着缕缕炊烟……,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和安详,也许还会想出更多更美好的东西,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会在每一部作品中得到升华,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向往美好的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合唱训练中,指挥者仅仅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指挥艺术的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完美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在二度创作中充分认识到情感启示的重要作用,使合唱表演艺术焕发新的光彩,指挥者要运用自己的双手、眼睛、口型、脸部表情、甚至全身律动等将合唱队员和伴奏者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次次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二、音乐素质
1.合唱训练能发展学生多声部和声听觉是柯达伊合唱教学理论的重要观点。同时也为传统练耳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通过合唱训练和声听觉的方法所表现的优越性:(一)直接运用自身发声器官进行的艺术实践活动,必然最能直观地体验音乐诸要素(包括和声要素)达到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同步提高。(二)在美感中练耳比单纯听教师弹奏钢琴练耳的教学方法更为生动、直观、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合唱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素质。
2.培养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要准确唱出不同合唱作品的情感、风格,就必须对歌曲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认真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乐曲结构、旋律特征等,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色彩。因此,进行合唱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拓宽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自身的艺术修养。学习音乐本身就是在拓宽知识面,那么投入后,你就会吸收到许多课本中学习不到的各种知识,通过演唱和欣赏合唱曲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音乐知识。
4.通过合唱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基础乐理知识和声知识方面掌握得更准确。合唱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接受一些基本的甚至是较复杂的知识,因为学生不去主动地学就不会正常进行合唱的演唱,就不会达到准确的节奏感,就不会按声部正常进入,每位学生都会为了整个声部不受影响而去主动地学习,这既有乐趣、又使知识得到巩固。
三、审美素质
1.在合唱作品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一部优秀的充满美感的合唱作品中感受、理解、鉴赏合唱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合声美;
2.在合唱排练中,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合唱教育美学的重点。合唱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技能的过程和用学会的技能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去审美,让学生在审美中感到愉悦,受到美的陶冶,以健康其心,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
四、行为素质
柯达伊认为合唱对青少年首要作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即使是最精心最富有的父母,他们对孩子进行了多么好的教育,都无法给予孩子集体教育。合唱艺术是集体的艺术,是一种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在合唱教学中,对于音量和音色协调、平衡和统一等方面,要求队员注意合唱队演唱的兼顾性和可溶性,要善于控制个人的随意表现欲望,尽力使学生明白个人必须服从集体,集体又服从指挥的道理,让大家都认识到必须团结一致,才能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真正完善地表现出一首合唱作品的内容。
(下转第250页)
Ξ收稿日期 2002-11-01生,对屡次犯错误的差生用亲切的关怀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让他们在教师春风般温暖的情感熏陶下重新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人师表者,面对一群情感丰富,身心正处发育期的学生出言不可不慎,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会伤害一个人的心灵很长时间,甚至终身:“你这蠢才”“你这笨蛋”曾使多少儿童为之伤感;“滚回家吧,我教不了你”曾使无数少年的心灵为之哭泣;学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教师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他们:不能因为学生某时好或某方面好就认为他处处都好,样样都好,一俊遮百丑,爱屋及乌;认为某个学生差,就一坏百坏样样坏。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克服的不良情感诱因即偏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机智、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地对待学生等都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必备的教育涵养与技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谆谆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4〕成功的情感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试想:一个情感世界空虚、表情麻木、缺乏爱心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充满爱心与欢乐,情感丰富与健全的学生?
三、改进教育方法,体验教育情感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大都是生硬枯燥的认知教育,用冰冷的制度和人际关系扼杀了人生命的激情,窒息人生活的意义。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后反而使他们情感的细胞僵化了,想象的翅膀退化了,灵敏的个性磨蚀了。本来千姿百态的心灵,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样,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导致部分受教育者人格扭曲、性格怪戾、情绪偏激;心理脆弱、畸形化,不能正常人际交往;情绪冷漠,对家庭、社会、国家缺乏责任心和爱心;真善美、假丑恶,分辨不清;不能正确看待各种社会问题。这就是传统单一认知教育方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传统的教育方式必须加以改变,教育方法必须加以改进,使教学过程由过去呆板的经验积累过程转化上升为一种积极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使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不能让学生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是基于对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这往往需要教师高超的教育经验技能与丰盈的个性魅力,学生的智慧火花常常是在教师娓娓动听的话语、和蔼可亲的鼓励、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点燃的。教师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加以赏识、辨析与指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正强化,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形成自豪感、愉悦感、成就感,这些必定会为他们以后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智慧源泉。教学活动即是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因此,要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出一种教学内容与主体心灵产生情感联系的条件,从经验积累到情感体验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和丰富情感基础,首先教师应有快乐、饱满振奋情绪状态给学生良好的情绪感染;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感情性处理,充分展示显性情感因素,这要求教师善于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再次赋予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这需要教师能将学生的有关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用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这些教学内容。将这类教学内容的物拟人化,揭示这类教学内容背后隐存的人物轶事。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之交流并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激动、情趣的激活和品味的提升;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使想象力在现实材料和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无拘无束地驰骋;再次要充分启发学生在“神与物游”中的创造性,对当前材料和以往经验进行变异、组合、加工而构成新的体验对象。〔5〕情感教育教学强调形象性、直观性、综合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结合有关情感因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陶冶情感,且能优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学生就是发展学生身心的过程,特别是通过使学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心理过程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来认识客观世界,使学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意志和个性。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所以,教师只有提高情感教育认识,加深情感教育理解,改良情感教育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寅虎.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之我见〔J〕.北京: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5).〔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5〕孙俊三.从经验积累到生命的体验〔j〕.教育研究,2001年(2)
(上接第248页)
五、道德品质
通过合唱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塑造高尚精神境界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如:曾经唤醒过亿万民众的爱国精神,鼓舞中国人民救国斗志的《黄河大合唱》,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排练这些歌曲时,同学们会被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所鼓舞,情绪高涨,热血沸腾,还有《祖国颂》、
《长江之歌》……,它们不仅鼓舞、教育了一代人,还给下一代人提供了一部极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是全国人民的心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纯朴、壮丽的诗篇。这些爱国主义歌曲,其激昂的旋律、壮美的歌词,将时刻感召着青年一代,激励其努力奋斗、积极向上。
六、结束语
合唱以它独到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和提高人们多方面素质,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让我们深入地、全方位地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音乐人才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的原则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