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要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4:12:45
文档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要点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要点第一部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一、前言简述:1、工程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2、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及特征(如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区等)所属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类型和侵蚀等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分为I、II、Ⅲ级)。3、水土保持方案大纲和报告书编制过程。工程概况包括地理位置、规模、占地、土石方量、工期、投资等主要指标。重点区域是指省、市、县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区、严重砂化区
推荐度:
导读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要点第一部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一、前言简述:1、工程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2、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及特征(如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区等)所属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类型和侵蚀等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分为I、II、Ⅲ级)。3、水土保持方案大纲和报告书编制过程。工程概况包括地理位置、规模、占地、土石方量、工期、投资等主要指标。重点区域是指省、市、县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区、严重砂化区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要点

第一部分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

一、 前言

简述:1、工程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及特征(如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区等)所属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类型和侵蚀等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分为I、II、Ⅲ级)。

3、水土保持方案大纲和报告书编制过程。

工程概况包括地理位置、规模、占地、土石方量、工期、投资等主要指标。

重点区域是指省、市、县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区、严重砂化区,水源保护区等。

二、方案设计的深度、水平年和服务期

1、方案设计深度

新建(含改建、扩建)项目为可行性研究深度。已经开工的补报项目方案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2、设计水平年

设计水平年指方案拟定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到位,并开始发挥防护作用的时间。一般为主体工程完工后的第1年。

3、方案服务期(年限)

建设类项目,为施工准备阶段至设计水平年。

生产类项目,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计算一般不超过10年。

三、项目概况

工程概况应简明扼要,重点介绍能直接反映工程特性和与水土流失直接相关的内容。用文字结合图、表说明。

1、工程概况包括: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工程布局(线)、总投资、建设期限、工程占地、土石方量、渣料场的数量及规模等。列出项目组成表和工程特性表。附工程平面位置图和工程总体布局图。

(1)工程占地情况:按永久和临时占地,分行政区、分项目、分工段、分土地利用类型列表说明。

(2)工程总体布局(线):应说明各单项工程所处(或所经过)的小地形情况(山脊、山坡、沟道、阶地、滩地、平地)、工程(场地)与周边河流(行洪沟道)的距离、高程与洪水位的影响关系、主体设计的防洪等级和主要措施。

2、应重点分析工程的以下内容,说明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的施工活动和工序,列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表:

(1)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施工场地布置、施工时序;主要施工工艺和施工方式;土、砂、石料场的位置,开采、运输、堆存方式,主体设计的防护措施。

(2)土石方平衡。根据土石方开挖量、回填量、弃土石(灰渣、尾矿)的可利用数量,考虑挖填方的施工时段、标段划分、运距等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土石方平衡方案,绘制土石方平衡流向框图。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挖填方加减。

(3)固体废弃物排放。介绍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堆放地点、容量、堆存方式和主体设计采取的防护措施。

四、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应简明扼要,可用表格说明,简化文字。在介绍项目区宏观区域情况基础上,还应重点介绍工程周边小范围内(一般可取500~2000米区域)的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情况  

(1)项目区地形、地貌、地质情况。项目占地中各地貌类型面积(如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区等)、地形坡度。线路工程应分里程表述。工程地质应介绍与水土保持工程有关的覆盖层组成及厚度、山坡岩层风化情况、不良地质地段情况。

(2)气象、水文情况。可列表说明。

气象应重点介绍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内容,如降雨、气温、短历时暴雨、积温、无霜期、冻土深度、大风、灾害性天气情况。突出年均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反映降雨强度的一定频率的6小时或12小时最大降雨;年均风速、大风日数;年均气温、极端气温、最高和最低月均气温、无霜期、≥10℃的积温等。

水文应重点介绍项目区河流、行洪沟道的基本情况(长度、宽度、比降、汇流面积、流量、泥沙输移情况)和洪水情况(洪水位、洪峰流量、洪灾)。

(3)土壤植被。重点介绍土壤种类、地表物质组成、土层厚度,植被类型、主要群落结构、植被覆盖率。

(4)项目区所处的地震烈度带。

2、社会经济情况

包括行政区划、人口、耕地、主要作物、人均收入、主要经济指标、土地利用方向、开发建设项目情况等。重点介绍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规划有关的内容。点式工程以乡为单位、线型工程以乡或县为单位介绍。

3、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情况

简要介绍项目区自然和人为水土流失现状、与当地水保区划(三区)的关系或者所处的重点区域(小流域)、水保工作经验与问题。

(1)通过现场调查,参考最新的水土流失监测试验成果,用表格说明项目区各级侵蚀强度的面积和所占比例。

(2)重点调查介绍工程周边500~2000米范围之内的自然和人为水土流失情况。说明本项目区所属的土壤侵蚀类型区、侵蚀等级、水土流失容许值。

(3)总结项目区和周边水土流失防治经验及教训。改扩建项目,还需简要介绍以往水保工程实施情况、取得的经验及教训。

相关水土保持经验与教训应具体化,如种植成功的植物种类、工程选型及其防治水土流失效果、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等,为本项目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借鉴。

五、 水土流失预测

1、预测分区

根据地形地貌、水土流失、项目功能分区和施工组织,划分水土流失预测区段。一般可按主体施工区、土石料场区、施工道路区、弃土弃渣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进行预测。线状工程应先按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特点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再按照施工标段、功能分区或施工区分区预测。

2、预测时段

建设类项目为建设期和运行初期,运行初期可按照项目运行特点取1~3年;生产类项目为建设期和方案服务期内的生产运行期。不同预测区段的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应根据各单项工程的具体施工时间(施工组织)分别确定。

3、预测方法

(1)推荐采用类比法和调查法。采用经验公式法、数学模型法等,应注意边界条件。

风力侵蚀的定量预测,可参照经验公式或实际观测资料进行。

(2)拟定各预测区段扰动前后的土壤侵蚀数,应说明预测参数取值的来源依据(试验研究、调查观测值等)。采用其他地区的参数时应分析其在本区域的适用性。

(3)采用类比法的,应列表分析类比工程的适用条件。类比内容应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以及工程布局、施工扰动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等。实测类比工程产生的流失量(用断面法、体积法测算),确定水土流失模数。

计算公式:

             

式中:W1-水土流失量,t;

Fi-扰动地表面积,km2 ;

 Mi-水土流失模数,t/km2·a ;

Ti-水土流失预测时段,a 。

 I-地貌类型标号。

注意:计算弃土弃渣流失量时,应按坡面和顶面分别计算流失量,坡面计算面积为投影面积。

4、水土流失量预测

(1)扰动地表面积。项目建设施工和生产运行中占压的土地类型、数量,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类型、面积等。列表说明。

(2)排放固体废弃物。施工建设期,按照划分的预测区段预测可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产运行期,按照主体工程设计,预测可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列表说明。

(3)列表说明风力侵蚀区域和面积(如需要进行风蚀预测)。

(4)水土流失量计算

列表计算各预测区段的原地貌水土流失量、预测时段内的水土流失总量、工程建设施工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

5、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1)对下游河道、水库淤积和行洪的影响。

(2)集中排水对下游(河沟道、耕地、道路等)的冲刷影响。

(3)对水环境的影响。如施工生产、生活用水排放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

(4)对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和土地的影响。

(5)可能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可参考项目防洪评价、水资源论证以及环评、地质灾害评价的结论性意见。

 6、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

(1)明确项目是否在《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或禁止建设的区域。如省级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区、河道行(滞)洪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区等等。

(2)明确产生水土流失量或危害的重点区段,亦即重点防治的区段。

(3)在水土流失强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防治工程类型(如工程措施类型、植物措施类型等)。

(4)根据水土流失量的变化过程,提出防治工程(特别是临时防护措施)的实施进度要求。

(5)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和总量,明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时段、重点区段。

六、防治方案

(一)编制原则

针对项目特点确定方案的防治原则。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出“预防为主、重点治理、生物防护优先”、与主体工程设计相衔接和“三同时”的原则。使方案拟定的各项防治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防治标准和目标

根据项目区的位置,参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送审稿)确定防治标准(分为I、II、Ⅲ级)。针对工程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6项量化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植被恢复系数、林草覆盖率。对难以达到防治等级标准的防治目标说明理由。

(三)防治责任范围

1、用文字、表格、图件说明防治责任区的范围和面积。

2、项目建设区:永久及临时占地,列表说明各防治分区的占地面积、占地类型。

3、直接影响区范围。主要包括:

(1)未征用的施工临时道路等占地区。

(2)移民安置区(另行编制方案的需加以说明)。

(3)交通道路等专项设施迁建区(另行编制方案的需加以说明)。

(4)渣场、道路修建对下游和周边的影响区域。

(5)地下开采项目对地面的影响区:如煤矿、金属矿、隧道、地下管线等。

(6)项目建设可能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区域。

(7)风力侵蚀影响的区域。

注:经过调查和论证,如项目无直接影响区的应加以说明。

(四)防治分区

防治分区应重点考虑施工布局,便于防治措施的组织实施。

1、点状工程可按项目的功能分区划分一级分区,以不同的施工区划分二级分区。

2、线状工程(大型)先按不同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类型划分一级防治区,再以行政区或工程标段划分二级分区,以项目功能分区或施工区划分三级分区。

(五)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1、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一般包括:

(1)绿化工程(含防护林)。

(2)边坡防护工程。

(3)防洪排水工程。

(4)施工道路防护工程。

(5)料场、渣场、灰场防护工程。

(6)施工场地恢复、临时挡护、排水和遮盖措施。

2、对上述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进行水土保持评价,找出与水土保持要求不符部分,提出补充完善措施和设计意见,说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1)取土、砂、石料场、弃土(渣) 场的选位、容量、数量、占地类型及面积等是否符合或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2)防护措施(范围、长度、高度等)是否全面到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分析说明由于工程改变汇流条件、集中水流可能导致冲刷或淤积(如河沟道、涵洞、耕地、道路)的情况;有无可能减少地下水或污染水质情况。

(3)施工时序安排和临时措施是否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4)列表说明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的工程量及投资。

(六)防治措施布局

1、分区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应明确工程类型和布置原则。

(2)植物措施应在对立地条件的分析基础上,推荐多树种、多草种,供设计时进一步优化。防治水蚀、风蚀的植物措施应有针对性,水蚀风蚀交错区措施应兼顾两种侵蚀类型的防治。

(3)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及管理措施

①开挖:表层剥离物的及时清运、集中堆放、周边排水,施工作业面上边坡的排水、施工场地排水及沉沙。

②堆弃:临时堆渣覆盖、拦挡,倒渣过程的坡脚拦挡、弃渣及时平整、碾压、排水、削坡。

③施工期:尽可能避开大风日和主汛期进行土方施工。

④施工便道:要提出水土保持要求,并进行临时拦挡、排水等设计。

2、防治措施体系

提出防治措施体系框图和布局表。防治措施体系框图和布局表应包括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和水土保持方案新增工程。

3、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应注意的问题:

(1)涉及河滩、河岸或河道弃渣的,应说明弃渣与河道行洪及洪水位关系,要求堆放在防洪设计水位以上,并先取得河道主管部门的同意。

(2)隧道、桥涵施工土石方易直接入河(沟)道的,应提前做好出渣口的防冲处理以及弃土渣的清运、堆放、拦挡措施。注意桥涵围堰施工、拆除、清理工作。

(3)建设中的水库,施工弃土弃渣不得堆置于河道中。不得向已建成的水库内弃土弃渣。主体工程经充分论证确需在死库容弃渣时,施工期要采取临时拦挡措施,不得冲入河道下游。

(4)高陡边坡开挖,应在其下边坡设临时拦挡工程,防止土石方流入河道。

(5)料场、渣场位置选择要考虑对周围景观的影响。客运公路、铁路工程的土、石料和弃土(渣)场应尽可能选择在可视范围之外。

(6)开挖、堆弃的裸露面复垦或恢复植被,应明确覆土来源,必要时应论证新取土场地的水土流失影响并明确防治责任。在土层薄、土源少的地方,应注意保存表土。

(七)水土保持工程典型设计

(1)明确工程等级、防洪标准、稳定要求,并经计算核实。

(2)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均应有典型设计。典型设计应有文字说明和设计图。

(八)工程量

根据工程布置和典型设计,按照防治分区列表说明各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措施的数量。

(九)实施进度安排

(1)落实预防保护优先、先挡后弃的施工进度原则。

(2)水保工程实施进度用双线横道图表示(即主体工程进度与水保工程进度对照标示,落实“三同时”的要求)。

(3)水保工程施工要考虑季节性要求。如植物措施一般安排在春季和秋季。

七、 水土保持监测

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结合工程施工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 

1、监测目的

掌握工程施工期间各区域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措施,促进开发建设与保护生态协调发展。

2、监测时段

(1)建设类项目监测时段分为施工期和林草恢复期。林草恢复期通常为1~3年,最长不超过5年。

(2)生产类项目监测时段可分为施工期和生产运行期。一般监测时段与方案实施时段相同。

3、监测范围和分区

确定水土保持监测范围时,一般情况下,以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作为监测范围。

监测分区可依据防治分区进行划分,为便于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视工程具体情况,再依据行政区或施工标段划分二级分区,提出监测重点区段。

4、监测内容

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监测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水土流失因子监测。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变化情况;建设项目占用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弃土、弃石、弃渣量及堆放面积;项目区林草覆盖度。

(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水土流失量变化情况、水土流失程度变化情况以及对下游和周边地区造成的危害及其趋势。

(3)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主要包括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等。

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和水土流失预测,有针对性确定该项目的监测内容,不能依上述内容照搬。要将监测内容进一步细化,可根据不同监测分区列表详细说明。

5、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监测、地面监测、遥感监测三种。一般以调查监测为主,结合地面定位观测。

确定监测方法要根据工程特点和不同的监测内容,每种监测内容都要确定相应的监测方法,并说明监测时间和监测频次。

6、监测点的布设

监测点主要以地面观测为主。监测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形式、降雨、植被覆盖度、土壤等内容;监测点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项目区内具有相同监测内容的类型区;监测点一般按临时点设置,有条件的可设置长期监测点,或依托已有的监测点。

7、监测设计

(1)监测设施。各类监测设施均应有典型设计。典型设计应有文字说明和设计图。

(2)计算监测设施的工程量。

(3)确定所需的仪器、设备型号和数量,所需的各类资料。

(4)列表说明监测设施形式和监测设备。

8、明确监测工作的进度安排、监测制度和监测成果要求。

水土保持监测应在主体工程施工准备阶段予以安排,与各项工程施工同步实施。

八、 投资概(估)算

1、价格水平年、主要材料单价、工程单价应与主体工程相一致。

2、编制依据和定额

一般采用《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也可按照建设单位要求采用该行业编制规定和定额,但方案报告书中概(估)算表格应采用《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编制规定》规定的格式。

3、水土保持监测费

(1)监测人工费:根据监测业务的范围、难易程度及工作条件等,按下列方法之一计算:1)采用“人·年”的计算方法,根据监测工作量确定所需水保监测人员,目前可按暂按每人每年3.5~5.5万元取费。2)方案新增水土保持工程监测费,按该工程的1.5%计列;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费用按该部分工程投资的0.2%计算。监测费用应满足实际监测工作需要。

(2)监测设施土建费和设备及安装费另计。

(3)运行初期和运行期监测费用参照施工期单独计列。

4、水土保持监理费

(1)推荐采用“人·年”的计算方法。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所需水保监理工程师数量,目前可暂按每人每年5万元取费(以后可按照国家下发的新标准执行)。

(2)按照水土保持工程的2.5%计列。监理费应满足实际监理需要。

5、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根据省、市、县有关规定确定补偿标准,按占压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类型分类计算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不参与其他取费,单独计列。

6、投资概(估)算应有专题报告书。

九、效益分析

1、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计算方案特性表中规定的面积和预期达到的防治目标值,说明是否达到了预定的防治目标及取得的效果。

2、生态效益。定性说明保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效益,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展保土效益定量分析。

3、经济效益。简要分析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措施等水土保持工程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

十、实施的保证措施

1、工作管理

建设单位应明确水土保持管理机构或人员,专项负责水土保持方案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协调工作。

2、水土保持投资

建设单位应将方案确定的水土保持投资列入主体工程概(预)算,明确防治资金来源。

3、后续设计

方案批复后应由具有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4、防治责任

发包标书中应明确水土保持要求,列入招标合同,明确承包商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外购土石料应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5、水土保持工程监理

监理机构应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资质或聘请注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从事水保监理工作。

6、水土保持监测

监测单位应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监测单位按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要求编制监测实施方案。监测成果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时提交监测专项报告。

7、监督管理

接受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8、竣工验收

主体工程投入运行前应当验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内容、程序等应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定》执行。

十一、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特点,水土流失预测结论。 

(2)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和工程量。

(3)方案编制的结论性意见。包括6项指标达标情况,对生态的影响、结论等。

(4)对主体工程的总体评价及修正性意见。

(5)在可研阶段,从水土保持角度论证项目可行性。

2、建议

对下阶段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对与本项目有关联的其他工程提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要求。

十二、附件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

2、水土保持方案概(估)算报告书

3、水保方案大纲技术评估意见。

4、水保方案编制委托书。

5、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关于水土保持方案责任范围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确认函。

6、水土保持监测、监理承诺书

十三、附图

规范规定的四类图件齐全。可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图册。

1、项目地理位置图

2、工程总体布置图

3、水土保持责任范围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图

4、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图(包括工程位置图和典型设计图)

另外,还应有项目区土壤侵蚀图、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图等。线状工程还应附平、纵断面缩图。

各类图件均应为CAD图件(矢量图)。图面清晰、图签齐备。

 

 

 

 

附件1: 

 

填表日期       总编号  年编号                                年   月   日

项目规模 建设地点工程所在省、市、县 
工程等级主体工程的等级 
所在流域流域及某级支流 
工程总投资(万元)  
工程总工期      年 月至 年 月 
责任范围面积(hm2)

  
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

 项目建设区(hm2)

  
扰动地表面积(hm2)

 

 

 

直接影响区(hm2)

  
水土流失预测总量(t) 减少水土流失总量(t)  
扰动土地治理率(%)目标值控制率(%)减少的水土流失量/预测总量 
防治任务及目标地貌类型  
水土流失分区省、市、县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重点预防保护区 
水保措施防治面积 治理度目标值 
主要防治措施及工程量

 

 

水保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主要类型及工程量

 

 

水土流失背景值(t/km2.a)

北方土石山区200 
方案目标值(t/km2.a)

目标值 
项目区允许值(t/km2.a)

  
控制比(%)目标值 
弃渣场及取料场工程渣场和料场座数、占地面积、取料数量和弃渣量、采取的水保措施及其工程量
拦渣率(%)目标值 
可绿化面积(hm2)

  
植物措施面积(hm2)

  
植被恢复系数目标值 
林草植被覆盖率(%)目标值 
水保投资总投资(万元)主体投资+新增投资方案新增投资中防治费(万元)  
已实施水保工程投资(万元)主体已列有水保功能投资补偿费(万元)  
本水保方案新增投资(万元)方案新增投资监测费(万元)  
监理费(万元)  
总投资/减少水土流失量元/t其它(万元)  
方案实施期  
方案编制单位 建设单位  
地址 地址  
项目负责人及电话 负责人及电话  
联系人及电话 联系人及电话  
传真/邮编 传真/邮编  
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  
           
 

  

附件2: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印格式

 

一、 纸张和装订

纸张大小采用A4幅面,插图、表可适当加大,左侧装订。

二、 封面和扉页

1、封面

(1)送审稿封面方案编制单位自定。报批稿封面为浅湖蓝色,采用彩色皮纹纸或布纹纸印制(含附图册及附件、专题报告等)。

(2)封面左上角为编制单位的水土保持方案资质证书号和工程设计证书号,用3或4号宋体字。

(3)封面上方为文件标题,第1行为工程名称,用2或3号宋体字;第2行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用初号或小初黑体字;第3行为(送审稿),用2或3号宋体字。

(4)封面下方印制编制单位全称,用2或3号宋体字。封面或扉页上应加盖编制单位公章或设计专用章。

(5)编制单位名称下方印出版日期,用阿拉伯数字,2或3号宋体字。

(6)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基础上,编制单位可以在封面印制项目编号、编制阶段、编制单位标志等其他内容。

2、资质页

(1)扉页中上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和工程设计证书彩色复印件,与装订方向垂直,上下排列,大小合适。

(2)资质页下部标明“编制单位地址、编制单位邮编、项目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为小3或4号字黑体或宋体,版面安排以美观为宜。

3、责任页

批准:

核定:

审查:

校核:

编写:

参加工作人员:

(1)审查、校核、编写和主要参加工作人员项应附上岗证书编号。未取得上岗证的人员不能署名。

(2)责任页为黑体小3字,名字为手写签字,参加人员的名字及上岗证书编号可为宋体4号字(也可为黑体4号字)。版面安排以美观为宜。

三、主报告格式

1、标题编号按“1,1.1,1.1.1,……”编写,编号按“(1)、(2)……”。

2、标题1采用2号字,标题2采用3号字,标题3采用小3号字。正文采用4号宋体字。

3、表格表头采用小4号字,表格中的文字采用5号字。

4、报告书中字母、数字一般可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报告书前后数据必须统一,文、表、图数据要一致,分项数据应有合计数。

6、计量单位:采用国际通用计量单位。如面积单位用公顷或hm2表示。

四、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封面和扉页印制格式

 

水保资证×字第××号

工程设计×级××××号

          

 

 

×××工程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稿)

 

 

 

 

 

 

 

 

 

 

 

 

 

 

 

 

 

 

 

 

×××单位 (盖章)

××年××月

 

 

扉页印制格式: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编制资格证书彩色复印件

 

 

 

 

 

   

 

 

 

 

  

工程设计资格证书彩色复印件

 

 

 

 

 

 

 

 

 

设计单位地址: 

设计单位邮编:

项目联系人: 

联 系 电 话:

电 子 信 箱:

  

附件3:

有 关 说 明

 

一、方案编制应符合:

(1)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水法、防洪法的有关规定。

(2)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标准、规程的要求。可参照行业有关规范、标准和已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评价报告。

(3)工程实际情况和现场特点,满足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便于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 

二、方案编制资质

(1)编制单位应在《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工作。不能越级承揽编制任务。

(2)核定、审查、校核、主要编制人员应具有相应级别的上岗证书。

(3)联合承担编制任务的,“批准、核定、审查”应由主要承担单位的人员署名,并由主要承担单位的编写人员负责汇报。

三、方案申报程序

(1)建设单位将方案报告书“审查请示”文件报送审查单位(需先经行业部门预审的项目,应抄送审查单位一份),附方案报告书(送审稿)一式三份。经初审,编制单位和人员资质符合要求、方案内容无重大漏项和错误的,安排审查时间,组织召开审查会议。不符合审查条件的退回申请材料。

(2)方案编制工作汇报应用多媒体,要有现场录像或照片。特殊原因不能现场审查的,编制单位应提供比较详细的工程现场录像资料,供专家审查参考。

(3)方案报告书审查意见由主持单位指定的主审人员起草。逐章逐节提出肯定和修改意见,以便方案编制单位修改完善。方案编制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后,建设单位以“审批请示”文件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附方案报告书报批稿一式三份)。经主审人员审核符合审批条件的,按照行政许可程序办理批复手续。不符合审批条件的,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修改或补充有关材料,重新报批。

(4)方案编制单位应在收到批复文件20天内,将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至项目所在地的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查。

河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负责组织省批项目的方案报告书评审。具备审查条件的,10个工作日内安排审查。建设单位应在审查会前提前5~7天将有关技术文本(一式十二份)送到评审单位。

 

第二部分  水土保持方案大纲编制技术要点

 

一、前言

简述工程简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项目区地形地貌特征、所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类型和等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分为I、II、Ⅲ级),方案大纲编制过程。

二、项目及项目区简况

工程及项目区概况应简明扼要,结合图、表说明。

工程概况重点介绍能直接反映工程特性和与水土流失直接相关的内容,列出工程特性表、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表等。

项目区概况重点介绍与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布置、设计和植被生长密切相关的内容。

具体参照方案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

三、编制总则

1、编制原则:针对工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般要突出“预防为主、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三同时”、“可持续发展”、“与主体工程相衔接”的原则。 

2、设计深度、水平年及方案服务期:

方案编制深度,原则上应为工程可研阶段深度。对已经开工的补报项目应为初步设计深度。

设计水平年,指水土保持工程按方案设计全面到位,并开始发挥防护作用的时间。一般为工程完工后的第一年。

方案的服务期。建设类项目为施工准备阶段至设计水平年。生产类项目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一般不超过10年。

3、方案目标:明确防治的等级标准,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提出6项量化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对难以达到防治等级的指标说明原因。

4、责任范围:确定责任范围界定的原则,对项目建设区征占地情况叙述清楚。明确下阶段需做深入调查的区域(主要是直接影响区)和内容。直接影响区的界定要实事求是,不宜过大,避免引起防治和管理纠纷。

四、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和评价

分析主体的防护工程设计,评价其水土保持作用和效果,列表说明其工程量及投资。重点是防洪工程、拦(灰、泥)渣工程、边坡防护工程、排水工程(沟、涵)、防护林、临时遮盖、拦挡措施等。

找出主体设计中与水土保持要求不符部分,纳入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说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重点内容。

五、调查、勘测范围、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计深度和编制内容,确定调查、勘察及勘测的范围、内容和方法步骤。用表格说明下阶段需调查、勘测的范围、内容及相应的方法,特别是要明确需实测的内容。对于在建工程,应对已经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和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效果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重点一般为:

1、项目区自然地理、水土流失(含洪水情况)和水土保持情况的补充调查。

2、工程占地面积及其类型。

3、直接影响区范围和占地类型。

4、已建、在建工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况。

5、类比工程扰动前后土壤侵蚀模数和保持水土效果。

6、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类型与数量、面积。

六、水土流失预测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点是进行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1、明确预测时段、预测区段划分(建设类项目指建设期,生产类项目还应包括运行期)。

2、提出预测方法、有关参数取值、类比工程可比性分析。

拟定扰动前后土壤侵蚀模数应明确取值依据(试验研究或调查观测值等)。

拟采用类比工程方法的,应列表分析对比适用条件(工程特性、自然地理情况),明确下一阶段需要对类比工程做进一步调查、观测的内容与方法。

3、有条件的项目,在审查时可提出实验、观测的要求,以积累资料。

4、明确重点防治区或防治重点。

七、防治工程布设原则

1、确定防治分区原则和方法,提出防治分区方案。

防治分区应重点考虑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类型、项目功能分区和施工布局,便于防治措施的组织实施。

点状工程可按项目的功能分区划分一级分区,以不同的施工区划分二级分区。

线状工程(大型)先按不同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类型划分一级防治区,再以行政区或工程标段划分二级分区,以项目功能分区或施工区划分三级分区。

2、初步拟定各分区防治措施,提出防治措施体系。

防治措施体系应包括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工程,列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表或框图。

3、针对防治工程特点,拟定防治措施实施进度安排原则。

4、重要防护工程要明确工程等级、防洪标准、稳定要求。

5、植物措施要推荐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草)种。

八、水土保持监测

1、拟定监测时段。一般为建设期和运行初期,矿山、电厂等生产类项目开展运行期监测。

2、拟定监测内容和方法。按照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并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确定。

3、拟定定点观测项目和调查监测项目。

4、拟定监测点位,明确重点监测区段。

九、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明确投资编制的依据、方法、价格水平年、主要工程材料单价、有关费率标准。

1、价格水平年、主要材料单价、工程单价应与主体工程相一致。

2、编制依据和定额。一般采用《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也可按照建设单位要求采用其行业的编制规定和定额。 

3、水土保持监测费。一般采用“人·年”的计算方法,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水保监测工程师数量,目前可暂按3.5~5.5万元/人·年计算;也可按照方案水土保持工程的1.5%计列,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费按该部分投资的0.2%计算,但应满足实际监理需要。运行期监测费参照施工期单独计列。监测的土建费用和设备费另计。

4、水土保持监理费。一般采用“人·年”的计算方法。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水保监理工程师数量,目前可暂按5万元/人·年计算。也可按照方案水土保持工程的2.5%计列,但应满足实际监理需要。

5、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根据省、市、县有关规定确定补偿标准。

十、工作进度

拟定方案编制工作量(明细表)和进度安排。

十一、组织分工

1、技术负责人、参加人的专业、职称、分工、上岗证书号。

2、方案编制质量保证措施及管理体系。

十二、结论和建议

1、主要结论,明确方案措施布局的重点。

2、对下阶段方案编制的建议,还需试验、调查确定的参数等内容。

3、对主体工程设计的建议(对主体工程比选方案的建议,还应补充设计的内容等)。

十三、附图

1、图面清晰、图签齐备。方案插图、附图均应为CAD图件(矢量图)。

 2、图件齐全:工程地理位置图、工程总体布置图、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和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图、水土保持工程典型设计图。

十四、附件

编制方案委托书或合同。

 

 

     附件1: 

水土保持方案大纲编印格式

 

1、纸张采用A4幅面,插图、表可适当加大,左侧装订。

2、封面。左上角为编制单位的水土保持方案资质证书号和工程设计证书号,用3或4号宋体字;

上方为文件标题,第1行为工程名称,用2或3号宋体字,第2行为水土保持方案大纲,用初号或小初黑体字;

下方印制编制单位全称,用2或3号宋体字;

封面或扉页上应加盖编制单位公章或设计专用章。编制单位名称下方印出版日期,用阿拉伯数字,用2或3号宋体字。

封面、扉页印制格式参见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格式。

3、其他。包括资质页、责任页、主报告。印制格式同方案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

 

 

     附件2:

有 关 说 明

 

一、大纲技术评审任务

1、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深度、设计水平年和方案服务期限。

2、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界定原则,拟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的等级标准,拟定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量化指标(六项)。

4、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的预测方法、预测区段(单元)、预测时段,拟定扰动前后的土壤侵蚀模数等预测参数。明确防治重点。

5、确定本项目防治分区的原则与方法。明确设计的主要技术要求和关键技术指标,拟定主要防治措施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布局)。

6、确定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的编制依据、编制方法、价格水平年、主要工程材料单价和有关费率标准。

7、明确下阶段的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需要重点调查、监测、勘测的项目与内容。

二、大纲技术评审范围

1、国家和省级审批立项或核准的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应先行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大纲,由技术评审单位进行审查,提出技术评审意见,作为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的技术依据。技术评审意见不再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2、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在50公顷以上或者土石方挖填总量在50万立方米以上的,方案大纲由河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组织技术评审。

其他项目或者在平原地区的改建、扩建项目,方案大纲由建设(编制)单位自行组织技术评审,出具技术评审意见,作为编制方案报告书的技术依据。

三、大纲编制资质要求

同方案报告书。

从水土保持概念浅析水土保持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 作者:恩施州水土保持监督中心 向慧昌 时间:2007-05-11 Tag: 点击: 36 

摘要:一部分人因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肤浅,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土体损失、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甚至于不知道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简单的说,认为水土保持仅仅是把土、石、渣固定下来,即不让其发生位移,没有深入到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的土地保育,使得方案的指导思想、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等与水土保持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鉴于此,特从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着眼,简单地分析一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出现这类问题根源。

关键字:水土保持 概念 方案编制 水体损失 土地保育

  Analyze the question existing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s from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cept 

    

  XiangHui-chang 

  (Center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tendance, Enshi Prefecture, Enshi, Hubei445000) 

    

  Abstract: Because of superficially understanding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concept, some people just focus on soil body losing, exaggerate or even useproject measure blindly, and understand the measure of plants in literal way,while working out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s, they have notrealized the keeping and utilizing in preventing water body loss, and alsoneglect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the erosion wind erosion, not consider or evendon’t know that plants are erosion and chemical erosion etc. To put it briefly,they think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only make soil, stone and dreg fixed, inanother word, not allow it take place displacement, it doesn’t deeply preventland from degrade in the land care that make the guidelines of the projects,the measure adopt i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tc. differ from the basicgoal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greatly. Owing to this, we briefly analyzethe reason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s special fromthe content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cept. 

  Key words: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cept  the projectsis worked out  the water body losing  land care 

    

  近些来年,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的重视,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急剧上升,因一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使得一部分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流动到水土保持行业从事水土保持工作。这一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持“水保水保,人人会搞:挖坑栽树,翻土种草”的肤浅认识,降低了水土保持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然而这一部分人员又主要从事着水土保持工作重点之一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因此,编制方案时会出现一些认识、理解上的问题。同时,审查方案的专家也并非是本专业人员,有时甚至全都不是,使得存在问题得不得重视。 

  这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甚至于不知道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内涵及外延 

  从查到的国际文献看,上世纪50年代,美国理查德·弗莱韦特(Rictiard K.Frevert)等在《水土保持工程》(soil and waterConservation Engineering)中已使用“水土保持”一语。但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的概念则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的,后被国际普遍采用,代替了原先的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现行定义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Soiland Water Losses)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虽然未在国际经典辞书上找到专门简明释意条目,但根据一些国际学术专著,它们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Soil Erosion)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营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简单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肤浅地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Conservation)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Protection,improvement and rational use)。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Erosion control)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因为他们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甚至于有人采用表层硬化处理。当然,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但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样处理后可能会增加圈定土壤的再利用难度,如将再利用的时候得撬开硬化层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等,即降低了土地生产力。这正因为此,他们在方案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化学侵蚀,忽略了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和生产运营过程中废弃物含有的化学物质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和对土壤本身的盐碱化。还有的就是忽略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略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 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目前,不仅要考虑全国人民的粮食问题,还应该注意到土地资源的备战备荒,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个人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肤浅 

  同时,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是乱用植物措施、或是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 

  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再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和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他们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水同土地资源一样,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下水资源有限,地面水分配不均,事实上只有20%的水分布在%的耕地上。估计到2050年,将缺水4,000亿立方米(目前设施,总共为供应5,000亿立方米,已经不敷需要),水资源方面形势严峻。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停留在这一概念上或在这一概念上前进不大,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国内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1997年8月5日,总作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从而,又给水土保持赋予了绿化、美化的功能。1999年6月21日,总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又明确指出:“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从此,更强调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结合。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是这样定义水土保持的:“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由于这一部法律是1991年颁布的,那时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一些,就没有引进“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这一内容。很有一部分法律意识过于强烈的人,也就由此来认识水土保持了。所以,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了空。没有了那“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 

  3对今后方案编制工作的希望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在不断完善、深化,水土保持学正在逐步演变成一个涉及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气象、水利、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综合学科,相信今后的水土保持会更完善、更丰满。在此,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方案编制工作中,不仅要基于水土保持的概念,同时也要重视水土保持的内涵与外延,与时俱进,从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同时结合资源的便于利用、混林农业、防旱、土地保育等内容,谨慎地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编制出高质量的水土保持方案。 

  参考文献: 

  [1]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国外对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解释》. 

  [2]青海省水保局,《水土保持问答》. 

  [3]宋国献,李凤莲.《浅谈如何抓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水利发展研究,2002,(11). 

    

  作者简介:向慧昌(1976—),男,湖北恩施市人,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来源:水利资源网 作者: 时间:2007-01-19 Tag: 点击: 221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agronomic measure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指的是用增加地面糙率、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物被覆、地面覆盖或增强土壤抗蚀力等方法,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与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综合治理体系。 

第一节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特征及发展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范围很广,包括大部分旱地农业栽培技术,其中水土保持效果显著的部分按作用可分为:以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和以增加土壤抗蚀性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等3类。 

一、以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 

(一)等高耕作 

等高耕作(contour plouging)又称横坡耕作技术。是指沿等高线,垂直于坡面倾向,进行的横向耕作,见图5-1。它是坡耕地实施其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础。沿等高线进行横坡耕作,在犁沟平行于等高线方向会形成许多“蓄水沟”,从而有效地拦蓄了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 

(二)等高沟垄耕作 

等高沟垄耕作(contour listing tillage)是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操作为: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和垄,在沟内或垄上种植作物。一条垄等于一个小坝,可有效地减少径量和冲刷量,增加土壤含水率,保持土壤养分。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水平沟种植 

水平沟种植(contaur trench cropping)又称套犁沟播。具体作法为:在犁过的壕沟内再套耕一犁,然后将种子点在沟内,施上肥料,结合碎土,覆盖种子,中耕培土时仍保持垄沟完整。 

2、垄作区田 

垄作区田(contour check)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采用的蓄水保土耕作法。具体作法是在坡地上从下往上进行,先在下边沿等高线耕一犁,接着在犁沟内施肥播种,然后在上边浅犁一道,覆土盖种,再空出一道的距离继续犁耕施肥播种,依次进行,直至种完。这样使坡面沟垄相间,有利于拦蓄地表径流。为了防止横向水土流冲刷,在沟内每隔1-2m横向修一道小土档,见图5-2。 

3、平播起垄 

平播起垄是用犁沿等高线隔行条播种植,并进行,使种子和土壤密接,以利于出苗、保墒;在早期保持平作状态,在雨季到来以前,结合中耕,将行间的土培在作 

物根部,形成沟垄,并在沟内每隔1-2m加筑上挡,以分段拦蓄雨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春旱地区,它可以避免因早起垄而增加蒸发面积造成缺苗现象,影响产量。它还能在雨季充分接纳和拦蓄雨水,故蓄水保土和增产作用较显著。 

(三)区田  

区田也叫掏钵种植。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耕种法。具体作法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划分成许多1平方米的小耕作区,每区掏1-2钵,每钵长、宽、深各约50cm。掏钵时,用铣或镢,先将表层熟土刮出,再将掏出的生土放在钵的下方和左右两侧,拍紧成埂,最后将刮出的熟土连同上方第二行小区刮出的熟土全部填到钵内,同时将熟土与施入的肥料搅拌均匀,掏第二行钵时将第三行小区的表层熟土刮到坑内,依次类推。这样自上而下地进行,上下行的坑作“品”字形错开,坑内作物可实行密植,见图5-3。每掏一次可连续种2-3年,再重掏一次。掏钵1hm2约需45-60个工。在实践中,群众还创造了人工加畜力的掏钵方法,值得推广。 

(四)圳田 

圳田是宽约1m的水平梯田。具体作法是,沿坡耕地等高线作成水平条带,每隔50cm挖宽、深各50cm的沟,并结合分层施肥将生土放在沟外拍成垄,再将上方1m宽的表土填入下方沟内。由于沟垄相间,便自然形成了窄条台阶地。此法亦可采用人畜相结合,以提高工效。 

(五)水平防冲沟  

水平防护冲也叫等高防冲沟。这是在田面按水平方向,每隔一定距离用犁横开一条沟。为了使所开犁沟能充分保持水土,在犁沟时每走若干距离将犁抬起,空很短的距离后再犁,这样在一条沟中便留下许多土挡,使每段犁沟较为水平,可以起到分段拦蓄的作用。同时应注意,上下犁沟间所留土挡应错开。犁沟的深浅和宽窄,在20°的坡地上沟间距离约2m左右,沟深35~40cm。为了经济利用田面,犁沟内亦可点播豆类作物,并照常进行中耕除草。此法也可用在休闲地上,特别是夏闲地上。 

二、增加植物被覆为主的耕作措施 

(一)草田轮作(grassland rotation)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或牧草按一定原则和作物(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在一定面积的农田上排成一定的顺序,周而复始地轮换种植就是轮作。在轮作的农田上,把作物安排为前后栽植顺序是轮作方式,轮作方式之中或全部栽植农作物,或按一定比例栽植作物与多年生牧草即草田轮作,种植一遍所历经的时间称为轮作周期。轮作有空间上的轮换种植与时间上的轮换种植,空间种植是将同一种农作物(或牧草)逐年轮换种植,而时间轮作是在同一块农田上在轮作周期内,按轮作方式栽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或豆科牧草。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来看,在作物安排上最简单的是三年轮作周期与三区轮作方式(表5-1)。  

依据水土保持作用,将草田轮作制中的农作物和牧草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保持水土作用小的玉米、高梁、棉花、谷子、糜子等禾本科中耕作物;第二类为保持水土作用大的小麦、大麦、莜麦、荞麦、豌豆、大豆、黑豆等一些禾本科和豆科的密播作物;第三类是1年生和多年生的牧草,如苏丹草、春箭舌豌豆苜蓿、紫花、沙打旺、红豆草、黑麦草等。 

(二)间作、套种与混种  

间作(intercropping),是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植物)相间种植,也称为间作,有人称为多层作呈农林复合(agroforestry)。 

混作(mixed cropping)是在同一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一般混作在田间无规则分布,可同时撒播,或在同行内混合、间隔播种,或一种作物或行种植,另一种作物撒播于其行内或行间。 

套种(relay cropping)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串种。如在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 

上述3种作物的种植如图5-4所示。如果它们同出现在一块农田上时,就构成所谓的立体种植(multistorey cropping)。 

图5-5 草田带状间作 

间作、套种和混播,本来是增产措施,但由于增加了植物覆被率和延长了植被覆盖时间,因而仍属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范畴。 

(三)等高带状间作 

等高带状间作(contour strip cropping)是沿着等高线将坡地划分成若干条带,在各条带上交互和轮换种植密生作物与疏生作物、或牧草与农作物的一种坡地保持水土的种植方法。它利用密生作物带覆盖地面、减缓径流、拦截泥沙来保护疏生作物生长,从而起到比一般间作更大的防蚀和增产作用;同时,等高带状间作也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土的能力,便于确立合理的轮作制,促使坡地变梯田,(图5-5)。 

等高带状间作可分为农作物带状间作和草田带状间作两种。 

(四)砂田 

砂田是甘肃等省的干旱区采用的一种蓄水保墒特殊耕作法。其作法是:一要选择离砂源近、土壤肥沃、坡度缓的土地;二要选择合土少、砂粒大小适中的砂源;三要事先平整土地,施足底肥、精耕细作;四要掌握铺砂厚度,旱砂田铺12cm厚,水砂田铺6cm厚,每公顷需砂150万kg以上;五要防止砂土混合,要采用不再进行翻动土层的耕作。 

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耕作措施 

从主要作用来看,下述各类措施均能起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这一类措施包括了深耕、少耕法和免耕法。 

(一)深耕(deep tillage) 

一般在夏、秋两季进行,深耕21-24cm,其功能主要是增加入渗和蓄水保水能力,同时改善土壤的通透能力,有利于调节土壤中的水、气、热等要素。 

(二)少耕 

少耕(minimum tillage)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它是介于常规耕作和免耕之间的中间类型。 

(三)免耕 

免耕(no-tillage)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种耕作措施,其核心是不耕不耙,也不中耕。它是依靠生物的作用进行土壤耕作,用化学除草代替机械除草的一种保土耕作法。 

免耕的作业过程是:在秋季收获玉米的同时,将玉米秸秆粉碎并撒在地表覆盖,近冬或早春将铵、磷肥、钾肥均匀地撒在冻土地,播种时用开沟机开沟(宽6~7cm,深2~4cm)并播种玉米,同时施入土壤杀虫剂与其它肥料,除草剂在播种后再喷撒。同时,在玉米收获之前用飞机撒播覆盖地面的草种,翌春用除草剂杀死返青的杂草,就地作为覆盖物。可见,残茬与秸秆覆盖是形成免耕法的两个重要作业环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淳化县对小麦收割后留茬的水土保持作用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其减沙效果特别明显。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山东禹城曾在棉田上利用秸秆保持秋冬两季的土壤水分,在春季播种棉花可以不浇水而保持齐苗。 

四、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进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要求,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依上述一些措施的设计原理为基础,又创造出几种新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一)等高带状间轮作 

等高带状间轮作是卢宗凡领导的课题组在延安地区安塞县茶坊水土保持实验区试验的一种方法,试验的全称为“山坡地粮草带状间轮作试验”。这一实验要求将坡地沿等高线划分成若干条带,根据粮草轮作的要求,分带种植草和粮,一个坡地至少要有2年生(4区轮作)或4年生(8区轮作)草带三条以上,沿峁边线则种植紫穗槐或柠条带。 

利用此法的好处,一是可促进坡地农田退耕种草,即一半面积种草,一半面积种粮;二是把草纳入正式的轮作之中,固定了种草的面积;三是保证粮食作物始终种在草茬上,可减少优质厩肥上山负担,以节省大批劳畜力;四是既改良了土壤结构又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土能力;五是既确立了合理的轮作制,又可促使坡地变成缓坡梯田,等等。 

(二)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 

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又称抗旱丰产沟,是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史观义等在吕梁山区经过多年研究试验,吸取了坑种、沟垄种植和传统的旱农优良耕作技术之长,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科学耕作方法。此法由“种植沟”和“生土垄”两个主体部分组成,“种植沟”把耕作层表土集中起来,改善耕地的基础条件。“生土垄”把径流就地拦蓄,就地入渗。故既能培肥地力,抗旱丰产,又能防治水土流失。 

此法的主要优点一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生土垄”好似拦洪坝,“种植沟”相当于蓄水库。因此蓄水保肥,提高了抗旱能力;二是经济利用天然降水,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据测定,种植高梁、玉米、降水利用率提高69.9%;三是表土、肥料集中使用,即把地面所有表土集中在“种植沟”内,使原来5寸的熟土层增加到1尺左右,加之沟底深翻,活土层达1.5尺上下。同时,把撒施在田面的有机肥,全部掺混在种植作物的熟土沟内,土肥集中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土壤水肥库”,使作物根系分布最多的部位,正好是养分集中的地方,大大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提高了土壤入渗能力;四是加快生土熟化;五是充分发挥边行优势。蓄水聚肥耕作形成带状种植,沟内种植作物1~2行,生土垄上种豆科绿肥,高低搭配,每行作物都相当于边行,通风透光很好,减弱了叶茎之间互相遮阴,扩大了根系吸收范围。 

(三)旱地小麦沟播侧位施肥耕作法 

旱地小麦沟播侧位施肥耕作法是利用2BFG-6(S)谷物沟播机进行耕种的一种方法。它能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多道工序,实现了沟播集中施肥等项农艺要求。其特点一是有利用于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二是改善了小麦生长发育的水、肥、光、温等基本条件,小麦植株发育健壮;三是沟播结合集中施肥,可省工节能,提高肥效。从而达到小麦增产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四)地膜种植与套种 

此方法是“九五”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淳化县泥河沟流域8°坡耕地上试验研制的一种水土保持耕作法。具体为:地膜小麦采用人工起垄,水平种植覆膜,覆膜宽1.0m,点种小麦6行,再留空白带0.3m,春季套种马铃薯、甘薯秋作物,小麦收割后留茬。通过试验证明它的特点一是形成良好的生境;二是提高水、肥利用率;三是侵蚀期地面能得以覆盖,防止了水土流失。 

第二节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作用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直接作用:一是防止水土流失;二是增加作物产量。 

一、农业技术措施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一)耕作措施对侵蚀的影响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均有减少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表5-2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一些试验研究结果。 

表5-2 耕作措施对径流量及产沙量的影响 

从表5-2可以看出,对休闲地采用不同的翻耕方法,可对径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并由于地表微地形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径流所引起的土壤流失量的不同,在小坡度(3°)、20m坡长地表裸露情况下,耕作措施采用水平犁沟,其径流量是普通翻耕的71.3%,产沙量是16.2%。在坡度较陡(20°),采用等高垄作种植玉米,在丰水年情况下(生长季节产流降水410.2mm),其径流量是平作的50.9%,产沙量是22.0%;在枯水年(生长季节产流降水14.0mm),其径流量是平作的90.0%,产沙量是12.2%。 

可见,在土地裸露坡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水平犁沟,在坡度较大,以种植玉米等秋作物为主的情况下,采用等高垄作措施,对于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下渗水量,进而降低由此而引起的土壤流失,效果较好。 

(二)耕作措施对侵蚀过程的影响 

图5-6、图5-7是几种耕作措施的实验研究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耕作措施其径流过程、产沙过程差异显著,说明耕作措施在坡耕地上对土壤侵蚀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与作用。 

从图5-6可以看出,产流时间以顺坡耕作为最早,随后依次为平整坡面、人工掏挖、等高耕作;从同一时刻的产流量看,也是顺坡耕作最大,次序不变,因此从拦蓄径流、增加入渗的角度讲,人工掏挖、等高耕作相对于无措施的平整坡面效果要好,为正效应;而顺坡耕作则为负效应,增大了径流量,不但不利于土壤水分的蓄积,更增大了侵蚀发生的可能性及强度。图5-7中各措施的侵蚀发生时间及同一时刻侵蚀量的大小相差较大,并与图5-6的径流过程完全一致。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就是其对雨水及径流的调节,如果某一措施能够有利于雨水入渗,能够增大径流前进方向上的糙率,那么它就可以起到拦沙、蓄水的作用,增加的幅度愈大,其作用也就愈强。因此选择恰当的耕作方式(如等高耕作、人工掏挖等),有利于坡耕地的水土保持。 

二、农业技术措施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也均有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可增产粮食20%-50%。四川省内江县水土保持试验站证实,采用等高耕作可增产粮食25%;沟垄种植可使玉米增产25.7%、红薯71%、甘蔗12%,垄作区田法,可增产粮食10%-100%;绥德、天水站证实间作套种可增产37.5%,等等。

文档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要点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要点第一部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一、前言简述:1、工程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2、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及特征(如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区等)所属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类型和侵蚀等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分为I、II、Ⅲ级)。3、水土保持方案大纲和报告书编制过程。工程概况包括地理位置、规模、占地、土石方量、工期、投资等主要指标。重点区域是指省、市、县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区、严重砂化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