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编号填入对应表格中)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2.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 物质是运动的 B. 运动是绝对的
C. 运动是相对的 D.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
D.客观条件不能主观认识
4、“实事求是”这句话中的“是”是指( )。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5、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
6、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7、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9、“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
A、适度 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 D、主动热情
10、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1、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 )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
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12、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3、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有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具有两面性 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14、“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
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5、《论语》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它的哲学寓意是(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16、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观察得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一致的的(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7、巴金的名言:“为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这句名言正确的理解是( )
A、人不应该在寒冷、寂寞中生活 B、人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C、人可以不珍惜生命 D、每个人都应该轰轰烈烈的死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9、新事物是指( )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0、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客观”和“主观”
D、“主观”和“客观”
二、简答题
1、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2.运用相关知识分析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 做到文明上网?
三、理解说明题
小何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他就干不下去了,原来是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的手下做事,同事之间的摩擦也让她十分烦恼,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忍不住发火,结果人际关系更加紧张最后丢到了这份工作。
1、你从小何的工作经历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提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2、我们该怎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