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和实施策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4:45:18
文档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和实施策略

收稿日期:2019-10-24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科研课题项目“网络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PS-SYSZZX201803。作者简介:胡本海(1975-),男,云南威信人,博士,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南亚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第6期第37卷(总第203期)NO.6,2019Vol.37GeneralNo.20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
推荐度:
导读收稿日期:2019-10-24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科研课题项目“网络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PS-SYSZZX201803。作者简介:胡本海(1975-),男,云南威信人,博士,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南亚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第6期第37卷(总第203期)NO.6,2019Vol.37GeneralNo.20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
收稿日期:2019-10-24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科研课题项目“网络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PS-

SYSZZX201803。

作者简介:胡本海(1975-),男,云南威信人,博士,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南亚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第6期第37卷(总第203期)NO.6,2019Vol.37General No.203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育人思想,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改革举措。课程思政彰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育人规律,是新时代高校完善育人体系、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必然要求。实施课程思政必须依靠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和融入性原则,完善配套基础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认同,才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三全育人”;价值内涵;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9)06-0139-05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和实施策略

胡本海

(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4)

总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

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18日上午,总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

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

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

时代我国高校培养现代化建设者与人的一种育人思想和课程观,是保障“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与实施策略。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的提出是为了巩固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具有丰富的内涵:1.彰显办学方向,巩固指导地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强调: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大

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载体。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因势而新”的理念升华,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结果,

2.遵循育人规律,落实根本任务

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总的讲话,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019年,总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校就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认为专业课堂只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领导、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导致“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怎样才能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员、全程、全方位”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构筑育格局,课程思政便是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广泛性,高校育人主体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也是其它课程教师的事。形成育人工作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独唱”到所有课程教师“合唱”的“合力”效果。全校教职工,包括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都是育人的主体,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形成“人人有育人之责”的校园德育格局。“全程育人”应用在大学生育人方面,就是要认真研究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与之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统一。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发挥其它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突出育人方式的全面性,强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实现“处处有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育浓厚的校园育人文化,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完善育人体系,占领思想阵地

过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上的错误导致高校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而产生“两张皮”现象、是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难以形成“合力”的重要原因。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实现新形势下“三全育人”,是应对风云变幻国际形势的需要,是新时代高校完善育人体系,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思想交汇的场所。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越发猖獗。近年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敌对势力借助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文化宣传等活动,以非常隐蔽的方式对高校师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拉拢,推行“西化”、“分化”图谋。特别是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政治谣言、不良信息往往成为敌对势力煽动民众、学生的着火点。让人遗憾的是,一些高校教师、学生也成为了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牺牲品,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宣扬不当言论,误导学生群体,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背后推手。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筑牢思想根基,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岛”现象,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当前形势下,必须按照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实现“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高校课程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功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高校主阵地,培养一批批理想信念坚定、胸怀主义远大理想的现代化建设者和人。

4.课程思政提高专业教学实效

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程如鸟之两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可以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实现每门课程育人功能,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育人责任。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道和解惑两个方面,传道排在第一位。从古到今,传道的要求一直很高,道的具体内涵也有不同。这个“道”,即真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与时俱进的“道”在当下,还必然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这些“道”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实现专业教学过程中“道”和“业”相统一,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的育人总目标。

在专业教学中注入“思政元素”,就是课程教师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内容,通过讲授专业知识、讲解专业案例等来说明做人做事的道理,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等价值引导,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认识、领会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将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课程安排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育德”是灵魂、是方向,失去灵魂与方向,就会导致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因此有专业课教师说:“要是没有德育意识,解惑的工作做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百度输出终端,授业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教书匠、手艺人。现在我感觉到了自己从一名授课教师转变成了真正的教育工作者。”[3]

二、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育人思想和课程观,上海、南京等高校率先实践,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近两年,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学习课程思政的一些先进经验。笔者多次参加了相关培训活动,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对实施课程思政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1.依靠教师,服务教师

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目标定了,就要有实现目标的队伍。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去实施,实施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工作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决定了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能否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教师队伍,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育人主体整合起来,通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实现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以产生“协同效应”。

高校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始终同党保持高度一致,主动学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提高自身“理论自信”。教师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课堂的思政目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自然而高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传递给学生。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高校各级领导全心全意为教师教书育人作好各项服务工作。如:学校要通过培养和培训,提高专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强化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与校内一线思政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名师示范团队,为学生上公开示范课,鼓励所有教师逐渐加入团队,最终形成育人“合力”效果。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做到:首先,防止因“思政”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行植入”“贴标签”的形式主义。如课前五分钟或课后五分钟“讲思政”,或者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知识内容关系不大而强行“结合”,导致新的形式主义和“两张皮”。那些与专业知识体系没有关系的思想政治内容,尽可能不要出现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否则不会取得好效果。其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科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颠倒双方地位。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具有其特殊的学科属性和课程性质,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程学科属性,发掘课程中的德育内涵或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才能自然而然地将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两者有机统一和高效融合,避免为“思政”而“思政”的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和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再次,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推进过程中,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坚持先易后难,逐步发展的原则。专业教师要与思政教师探讨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切入点,先在某个或某些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做深、做出成效,再去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的问题。

3.坚持融入性原则

习总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引用了一个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这个比喻生动而贴切,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特征。“课程思政”融入各学科专业课程中,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挖掘提炼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法植入思政教育,实现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此方面思政教育素材很多,几乎可以进入高校所有课程。如讲《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中“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部分时,会讲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政局不稳、地区冲突、、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威胁等政治问题;在讲到中国部分时,我会在幻灯片中展示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图片和短视频,并配有《我和我的祖国》的背景音乐,最后让学生总结是什么原因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同学们都很自豪地回答:有中国党的正确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等等。通过讨论总结,增强了同学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鼓励同学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勇于担当,努力学习,让青春在逐梦的过程中焕发绚丽光彩。通过这种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获得了足够的养分,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爱党爱国之心,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凝聚力,为塑造优良班风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背景音乐中观看一张张鼓舞士气的照片和短视频时,许多同学热泪盈眶,感慨万分。

4.完善配套基础工作

课程思政是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在设计课程思政时,要研究学科属性和课程性质,挖掘学科和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具体思路是:首先,加强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二级学院完善相关工作。学校层面要完善制度设计,制定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和管理办法,绘制具体课程思政时间表和线路图,强化制度引领,完善考核办法。在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中,必须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点,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做到在各课程系统中实施思政功能的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必须承担起课程思政机制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并身体力行,定期向大学生上公开示范课。其次,各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部门,因此,在思想上要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明确主体责任,以此作为各二级学院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具体而言,二级学院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要优化设计教学大纲,制作详细教案,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每日“三省吾课”:“知识传授是否明晰、能力提升是否落实、思政功能是否实现。”

5.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认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观点,一方面强调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能动作用,一方面也强调了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说明了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还必须有实践学习,还必须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检验学习,进而巩固理论学习。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要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在社会“大课堂”中加以运用。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生实践学分要求一般不低于总学分的25%,其中有一项是假期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是学生带着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带着困惑走出学校、进社区、进地方博物馆、进企业、进村庄去认知社会、检验理论知识过程。进企业的调研中,学生可能会更深刻理解创业的艰辛与不易,理解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为知识储备努力学习的决心,为毕业后的自主创业或其他方式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如给学生讲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云贵川等西南三线地区的“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一定要带领学生到地方三线历史博物馆去参观感受,学生才会深刻领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理论需要走出课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获得鲜活的一手资料,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进而增强对理论的认同。在这类实践活动中,关键环节在于指导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充分准备,提炼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点,这样才会使学生社会实践更具有针对性与符合教育目的性的要求。

总之,课程思政作为一项教育改革举措,涉及到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否科学,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方向教师的教育理念,涉及到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等等,因此,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评价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进行考核,体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者的有机结合,这些都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6/12/08/VI-DE1481197204326368.shtml,2016-12-08/2019-10-21.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 OL].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http://www.s.gov.cn/xtt/201903/t20190319_130454.shtml,2019-03-19/2019-10-21.

[3]姜澎.上海中医药大学:育人功能从思政课向专业课全覆盖[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

jyb.cn/high/sjts/201612/t20161206_687821.html,2016-12-06/2019-10-21.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86.

Research on Value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Course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HU Ben-hai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Guizhoui55300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dern educational thought of full-crew education,all-way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course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Course political edu⁃cation manifests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it follows the law of education.I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im⁃prov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occupying ideological posi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rse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rely on teachers.The thought way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immersive principle should be obeyed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should be improved.It must realize theoretical identification in social practice,and then it can get the actual effect.

Key words:Course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Three-wide Edu⁃cation;Value Connotation;Implementation Strategy

(责编:谭本龙责校:明茂修)

文档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和实施策略

收稿日期:2019-10-24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科研课题项目“网络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PS-SYSZZX201803。作者简介:胡本海(1975-),男,云南威信人,博士,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南亚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第6期第37卷(总第203期)NO.6,2019Vol.37GeneralNo.20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