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的幼儿入学准备思想对我国
幼小衔接的启示
李 婷
[摘 要] 幼小衔接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顺利完成幼小衔接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的视角下,主要论述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幼儿园与小学缺乏联系、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材编写的问题以及实现幼小衔接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幼儿园;小学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11-0086-03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相互连接。它的实质是使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生活,适应和接受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过渡变化,最终完成心理和身体上的持续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真正实现幼小衔接,使幼儿顺利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幼儿入学准备思想
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的“母育学校”中论述了幼儿入学准备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所说的“母育学校”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母亲膝前”育的意思。因此,母育学校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主要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准备的的阶段。此外,在“母育学校”的具体实施细节上,夸美纽斯专门探讨了有关幼儿入学及做好入学准备工作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他认为,母亲能够比教师带给幼儿更多的关怀,
他提倡幼儿最好留在“学校”中学习。大约到了五、六岁,幼儿身体日趋发育完善,达到以下三个标准时,则具备了到学校中进行继续学习的能力:第一,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应在母育学校了解的东西;第二,幼儿是否具备可供继续学习的注意力、思考力和一定的判断能力;第三,幼儿是否具有继续学习的愿望。
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在幼儿入学以前,必须认真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首先,他要求父母鼓励幼儿入学。如告诉他上学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学校里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消除幼儿对学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其次,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如给幼儿看为他准备好的学习用品,告诉幼儿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唤起幼儿上学校学习的兴趣。第三,他要求父母通过赞扬未来教师的方式,培养幼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感和敬爱感。
二、目前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在实现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走向了一个极端——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所谓幼儿园教育[作者简介]李婷,女,陕西安康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四川南充,637000)。
文史博览(理论)
CultureAndHistoryVision (Theory )
2016年11月
Nov.2016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分为健康、科学、语言、艺术和社会五大领域。这表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是启蒙性的。而一些幼儿园为了得到家长的青睐,为了让儿童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把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简单地划分为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几门文化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的掌握。教育内容强调汉语拼音,声母和韵母以及十以内的加减法等,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是以游戏为主的,组织形式应是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游戏是幼儿自然天性的流露,游戏本身就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形式。然而,目前在许多幼儿园常常采用小学的班级授课制来实施教育内容,采取跟读式的教育方式——老师读一个字,让儿童跟着读一个。而且,要求幼儿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这些做法都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最后,在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幼儿园的测试包括识字、计算、英语单词、拼音、语言、艺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教师往往拿出一张准备好的“试卷”来对幼儿进行“考核”。对知识与技能的测试正规且严格,但是音乐、美术等测试则匆匆而过。整个测试中知识技能的结果代表了最终的结果。幼儿园片面的评测方式忽略了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2、为个人私利,违规学前班严重存在
目前我国幼儿园中私营幼儿园占很大比例。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获得更好的生源,大量的私营幼儿园开办各种特色班,包括珠心算、智力开发等等。教育内容与教育部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规定的五大方面的内容背离甚大,教学内容严重向小学靠拢,甚至超出了小学三年级的内容。这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填鸭式教育。一方面给幼儿的心灵带来伤害,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是一种摧残。另一方面,这样做的后果是增加了幼儿进入小学生活适应性的困难。
3、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忽略衔接的连续性
目前我国在实现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重视阶段性忽视连续性,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张皮”现象严重。幼儿教师不了解小学教材的大纲和教材,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教材的特点。由于沟通上的欠缺,导致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和教育组织与实施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三、夸美纽斯的幼儿入学准备思想对我国实现幼小衔接的启示
1、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明确办园宗旨。办园者的教育理念正确与否在实现幼小衔接的过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幼儿园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来办园。一方面,幼儿园要注重幼儿全方面的发展,不能只是重视科学与知识而忽略幼儿情感态度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幼儿阶段,游戏是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形式,教育要以游戏的形式展现给幼儿。幼儿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幼儿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园长必须牢记:幼儿园是“培养人”的场所,而不是“利润”机构。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组织活动要以游戏为主,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2、小学与幼儿园要相互联系,互相沟通,使幼儿身心健康得到持续的发展。
要实现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需要改革,在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的教师要读一些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的书,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幼儿园大班教师要适当培养幼儿各种规则意识。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一方面,幼儿园大班可以通过组织多种主题活动,使儿童熟悉了解小学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小学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后,幼儿园和小学定期组织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二年级教师教育经验座谈夸美纽斯的幼儿入学准备思想对我国幼小衔接的启示
87会。通过双方的沟通,使他们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
3、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家长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各种生活能力。对于那些刚结束幼儿园生活,步入新环境的幼儿来说,生活能力无疑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长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儿童各种能力,例如,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其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在作息时间上,养成按时起床,不能迟到,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要让儿童养成不挑食、定时定量的习惯。另外,家长可以适当分配孩子一些任务,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培养孩子责任意识。最后,家长应该记住孩子在步入一个新的环境出现一些不自然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过于紧张和恐慌。在儿童即将步入小学生活的前两个月,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讲述关于小学生的情况,使孩子在内心形成对小学生活的一种憧憬与向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先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备,不至于突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而不知所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赵旭曼.我国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教育纵论,2010(5).
[3]吴迎霞.幼小衔接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方法[J].考试周刊,2010(8).
[4]王声平.幼小衔接研究评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3).
[5]严双双.幼小衔接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J].现代阅读,2012(9).
[6]许舒敏.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6).
(责任编辑:潇红)
单地理解为“知道传授”错误观点。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尽量少用压制式教育方法,诸如“不许、不要、不准”此类的禁止性语言,而应注重主客体间平等交流。同时,更多,发挥“化”的作用。传统教化既注重显性的“教”,即建立严密的教化系统,而更重视隐性的“化”,即通过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榜样示范等开展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潜移默化。古代教化既有通过自上而下的硬性教育,灌输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也有通过德性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中形成教化环境的柔性教育,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实际的教化效果,其中特别重视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的柔性教化。而这种教化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是显而易见,也是值得我们借鉴。而当我们运用灌输手段,应克服些不足,即以往的以灌输为手段、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往往更多地强调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灌输,仅仅将受教育者当作一个容器,而忽视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特征以及教育对象的自我德性修养,忽略甚至排斥了个体自我情感和意志,常常过多强调义务与责任的认同,而忽视义务与权力的对等,致使教育对象对教育产生了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
3.着力倡导教育者身教示范作用。重视教育者通过“以身作则”发挥其表率作用和榜样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用模范行为去影响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以启迪和示范,使其德性修养不断提升。其实,政治教育要彻底说服人,除了靠真理的力量,更重要是作为教育者,应关注自我的修身养性,注重自我的言行修为,做表率,做示范。所谓有“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教育者高尚人格魅力是受教育最好标杆,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受教育者。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
[2]陈宗章,尉天骄.“教化”: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4][5][6][7][8]列宁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86.29. 29. 40. 36. 76. 76-79.
(责任编辑:潇红)
(上接第77页)
文史博览(理论)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
2016年11月Nov.2016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