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窦娥冤实用导学案教师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30:18
文档

窦娥冤实用导学案教师版

《窦娥冤》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3.初步感受作者和文章情节。一、预习内容1、请阅读关于元杂剧的知识,用笔划出元杂剧的概念、常见结构形式、角色类型、剧本的具体构成等内容: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
推荐度:
导读《窦娥冤》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3.初步感受作者和文章情节。一、预习内容1、请阅读关于元杂剧的知识,用笔划出元杂剧的概念、常见结构形式、角色类型、剧本的具体构成等内容: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
《窦娥冤》导学案

第一课时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3.初步感受作者和文章情节。

一、预习内容

1、请阅读关于元杂剧的知识,用笔划出元杂剧的概念、常见结构形式、角色类型、剧本的具体构成等内容: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如第一折中的【赏花时】、第二折的【点绛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题目正名: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2、阅读作者介绍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3、通读文章,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或用笔勾画在书上。

二、自我检测

1、《窦娥冤》的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_,是_________末_________初大都人,________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除《窦娥冤》外,其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音 

楔子(xiē)    盗跖(zhí)    嗟怨(jiē)      前合后偃(yǎn)    亲眷(juàn) 

斟酌(zhēn)  罪愆(qiān)   衔冤(xián)    湛湛青天(zhàn)   杳(yǎo)无音信

浣纱(huàn)  错勘(kān)    亢旱(kànɡ)    鳏寡孤独(ɡuān)   甘霖(lín) 

田畴(chóu)  埋怨(mán)    尸骸(hǎi)     哥哥行(hánɡ)   古陌(mò)荒阡(qiān)

3 、解释加粗字词语: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甚、深)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咱”相当于“吧”)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荐”意为“祭,超度亡灵”) 

 ⑧官吏每(“每”同“们”)无心正法 

 ⑨断送(“断送”意为“发送,指殡葬”)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不是我媳妇儿

4、(任选一题完成)

(1)试把窦娥的故事用白话形式讲述出来。 

(2)试用漫画形式再现“窦娥行刑时的三桩誓愿”的场景。

                         

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通过讲述故事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教学难点】

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一、预习成果展示

二、合作探究

1、对照落实前面讲的元杂剧知识,跳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戏剧语言(唱、科、白)、宫调、曲牌、角色的表现样式,填空。

明确: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正宫】是宫调,如【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第三折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父)、外末(监斩官)

2、小组活动:

请同学们细读课本,模仿楔子的改编法将前三折改成白话故事,交流改编版,讲述的时候注意窦娥的年龄变化,推荐讲得有文采的同学全班交流。

楔子例文:窦娥家居楚州,她的父亲窦天章是一名秀才,自幼饱读诗书,但时运不济,屡试不中,妻子在女儿窦娥三岁时又不幸死去,父女相依为命,家中十分贫困。邻舍有位蔡婆,年轻守寡,只有一八岁儿子蔡昌宗与她一起生活,母子俩有丈夫留下的产业,靠放债取息过日子。窦天章手头拮据,常向蔡婆借贷,曾借蔡婆婆文银二十两,连利息也就四十两了,不能归还。                      

又逢春试大比之年,窦天章有心进京应试,赚个好前程,却又无处安置女儿,蔡婆赶过来劝慰窦天章放心进京,自己想收养七岁的窦娥为媳,从此窦天章所欠债息一笔勾销。窦天章虽然舍不得女儿,但这也是最好的安排了,也就答应下来。蔡婆立即取过他的债据送还,还要另资助窦天章十两文银,作为他考试的盘缠,窦天章十分感动,并瞩咐窦娥日后要听蔡婆婆的话,而他,虽心如刀割,也只能与窦娥无奈分别。

3、讲述者交流时,听故事的亲们根据讲述,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

三岁:                 七岁:  

17岁:               约18岁:

20岁:

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                          的一生。

明确: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与夫成亲;4、丧夫打击;5、流氓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悲惨的一生

巩固案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嗟(jiē)怨       罪愆(yún)       衔(xián)冤

B.亢(kàng)旱      刽(guì)子手     提(dī)防

C.湛湛(zhàn)      阡陌(mò)        偃(yàn)旗

D.鼓三通(tōng)    苌(cháng)弘     盗跖(zhí )

2.对加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我媳妇儿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3.选出不是两个错字的一项[    ]

A.有日月朝暮旋,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辩,可怎生胡突了盗跖、颜源?

B.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确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C.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

D.天也,你错看贤愚枉作天!

1.B(A项“愆”应读“qiān”;C项“偃”应读“yǎn”;D项“通”应读“tòng”。)

2.C(①中的“生”意为“甚、深”;④中的“咱”相当于“吧”;⑦中的“荐”意为“祭,超度亡灵”;⑧中的“每”同“们”;⑨中的“断送”意为“发送,指殡葬”;⑩“兀那”是“那”的意思。)

3.A(A项中错别字有四:“旋”应为“悬”,“辩”应为“辨”,“胡”应为“糊”,“源”应为“渊”;B项中有二:“作”应为“做”,“确”应为“却”;C项中有二:“夕”应为“歹”,“谓”应为“为”;D项中有二:“看”应为“勘”,“作”应为“做”。)

4.《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思辨各组中的加粗词,选出与现代汉语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    ] 

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宪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精析 答案A   本题考查思辨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能力,同时,考查对词类活用的思辨能力。A项中,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锣,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锣;行动,快走;不提防,不料想;B项中,生,深深的;埋怨,同于现代;合,该;糊突,混淆;C项中,行(h2ng),这边,那边;推辞,同于现代;主意,意思,想法;D项中,咱,吧;说话,话可说;陌、阡,与现代同。

5、完成《师说》P4页1-5题

《窦娥冤》导学案

            第二课时

预习案

[预习目标]

通过再读课文,抓住主要矛盾冲突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

[预习内容]

1、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

附原诗及答案: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一般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阅读戏剧要把握剧中人物的关系,概括主要矛盾冲突,再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的情节在哪些矛盾冲突中展开?简括在下面。

一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

二是窦娥与婆婆之间的冲突;

三是窦娥与官府的冲突。

3、你认为哪些地方最能反映窦娥的形象特征,请在书上划下来,并在旁边做好性格特点的批注。在你认为最突出的性格上打上▲号。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课时重点】

 理清本剧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课时难点】

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一、交流预习题1、2(窦娥之“冤”表现在矛盾冲突上)

二、合作探究

探讨1、鲁迅:“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么,窦娥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1)根据预习题3探讨交流。(2)将交流的要点整理在书上。

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善良,孝顺,有主见,刚强,有反抗精神(主要品质)。

教师可用提示:

1、窦娥被父抵债做蔡婆婆的儿媳,却丧夫早寡,她与婆婆的关系怎样?

2、窦娥为什么会被屈打成招?

3、窦娥与婆婆诀别的场景表现了她什么性格?——以上几处表现了窦娥善良、孝顺、安分守己。

1、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处境孤立,她的 表现如何?

2、张驴儿进而要挟窦娥,她又是怎样应对的?

3、对簿公堂,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三次,她是用什么的行为来回敬张驴儿的?——以上表现了窦娥有主见、刚强

但支撑其意志的是封建天命观和“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戒律。

1、窦娥被判死刑后对他的张驴儿是什么态度?

2、前往法场受刑时,窦娥有什么反应?

3、临刑的时候窦娥又做了什么事情?——以上几处表现了窦娥强烈的反抗

精神。

探讨2、窦娥的冤死实在让人气愤难平,你认为谁应该为窦娥的死承担责任?请找出凶手和帮凶们,找出他们的作恶证据。

张驴儿父子      楚州太守桃杌

庸医赛卢医       父亲窦天章

探讨3、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当时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讨论:

①放高利贷的现象。②流氓恶霸的横行。③官吏的贪赃枉法。④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⑤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⑥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1)反映当时社会以强欺弱、以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官吏的昏聩。

(3)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人身心的摧残。

三、训练操作:

根据刚才所学,将本文的主旨概括在书上。

主题: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

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

四、七嘴八舌,我也来说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地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地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你也来评一评: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窦娥冤》导学案

           第三课时

预习案

【预习目标】

通过朗读试着鉴赏戏剧的语言特色,体会人物情感。

【预习内容】

1、细读第三折,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第一场面:解赴刑场(哭诉场面) 

第二场面:诀别婆婆(诀别场面) 

第三场面:刑场三愿(发誓场面)

2、朗读【端正好】和【滚绣球】,划出最具反抗精神的句子,完成《师说》P5页6、7、8题。(按以下要求任选)

初级水平:有感情的朗读两遍并完成习题;

中级水平:能背诵曲子并完成习题。

3、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苌弘、望帝、邹衍、东海孝妇

4、想想窦娥发出这三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一希望                                 ;

二希望                                       ;三希望                   

                    ,斗争的锋芒直指                                 。

明确: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是希望上天惩治。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第三折【滚绣球】,把握人物情感,体会语言特色。

2、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课时重点】

实践操作,主要鉴赏剧本第三折

【课时难点】

理解窦娥对天地既斥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一、预习成果展示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读两遍《端正好》《滚绣球》,声情并茂者给予掌声。

小组思考并回答问题: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滚绣球》表现了窦娥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明确:【端正好】的曲子,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

(2)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只是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明确: 

(3)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答案:《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些,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除此之外,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2、学习决别婆婆一节

(1)请两位女生、一位男生朗读表演。

(2)你认为这一场景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用四字词语概括。

 悲彻痛楚,哀婉凄恻。

(3)请同学说说这一场景汇总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呢?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帮助?

善良、孝顺。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窦娥越是善良孝顺,揭露的意义就越深刻。

3、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

(1)让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的宾白和舞台说明部分,同时女同学齐读窦娥的曲词。

(2)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并将要点记录下来。

①说说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②她的三桩誓愿与前文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遍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③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的愿望。

三、七嘴八舌,我也来说:

1、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呢?请根据你的理解发表一点意见。

明确:如果不这样处理,寄希望于天地鬼神惩治贪官,恐怕会陷入常规的因果报应的结局,就不会让读者体会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七百年来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巩固案

1、完成《师说》P6页课外延伸

2、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亢旱三年               ,              

文档

窦娥冤实用导学案教师版

《窦娥冤》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3.初步感受作者和文章情节。一、预习内容1、请阅读关于元杂剧的知识,用笔划出元杂剧的概念、常见结构形式、角色类型、剧本的具体构成等内容: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