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析《关广梅现象》
石瑛
内容简介:
1987年6月13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之后在报纸上展开了历时40多天的大讨论,在各大媒体、社会各界、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年《经济日报》有关“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深度报道被评为1987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关广梅本人也被《半月谈》杂志选为1987年“中国第五号新闻人物”。租赁经营,在当时还存在很多争议。《经济日报》从辽宁本溪的关广梅入手,将租赁经营的议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讨论,使经济改革的概念深入千家万户,也在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深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关广梅现象 租赁经营 改革 深度报道 经济日报
一、时代命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越来越多的人尝到改革甜头的同时,也必然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在这个激烈碰撞的关头,新闻报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报道经济现象,是宣传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1987年,经济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租赁经营的模式在全国渐渐推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87年底,在小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实行租赁经营或集体经营、个人承包的已占46%。租赁经营成为了国民经济的热点问题。租赁经营该不该搞?租赁企业姓“资”还是姓“社”?人们围绕租赁经营展开了广泛的议论。1986年到1987年,全国各地有关租赁制度的条例办法纷纷出台:1986年12月12日,《辽宁省关于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暂行办法》出台,1987年天津市《关于国营小型零售企业、饮食服务业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若干规定》出台,1987年12月27日杭州市《关于国营小型饮食服务业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若干规定》发布……租赁的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但是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一切人事还没有随制度而转变”。面对改革的加速进行,许多人的思想还没有,对改革措施还心存疑虑。改革,一个现在早已深入人心的词语,在当时,还备受争议。
辽宁本溪是一个地处辽东半岛的山城,和大城市相比,受旧的束缚更严重,经济改革的愿望十分强烈。关广梅原是辽宁省本溪市消防商店的经营副经理,从1985年开始,她陆续承租了8个本溪市副食零售商店,组建了一个新型的租赁企业集团——东明商业集团。当年集团的总销售额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利润额占二分之一,在本溪形成了独特的“关广梅现象”。面对租赁集团巨额的效益和新颖的管理模式,当地人们褒贬不一,对租赁经营议论纷纷。
当时任《经济日报》总编的是素有“点子主编”之称的范敬宜。1986年出任《经济日报》总编以来,面对中国当时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范敬宜牢牢把握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鲜活的点子层出不穷。在将改革精神传达给社会各界的工作中,《经济日报》发挥了很好的排头兵作用。1987年,时任《经济日报》驻辽宁省记者的庞廷福将一封题为《关广梅是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吗?》的记者来信寄到了《经济日报》的编委们手中,反映了本溪市关于关广梅现象讨论的几大焦点。编委们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场有着普遍意义和深层价值的争论,决定就关广梅一事展开广泛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实事求是的、可以深入人脑的宣传工作。后来,在回忆起这次成功的大讨论策划时,范敬宜总结说:要想在新闻改革中迈出新的步伐,需要增强三个意识——宏观意识、理论意识和建设意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宏观意识。“‘关广梅现象’的讨论后来之所以能出现‘轰动效应’,并不是因为读者对关广梅个人产生了什么特殊的兴趣,主要是因为讨论提出了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当前的改革究竟符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面对这样的问题,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会产生兴趣的。”
二、“关广梅现象” !
一纸“露布”报消息,三位记者访民心
庞廷福的这封记者来信很有分量。1985年《辽宁日报》就曾报道过有关关广梅租赁企业的相关情况,关广梅在本溪当地是家喻户晓的“租赁名人”,围绕关广梅租赁集团展开的争论在本溪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租赁经营姓“社”还是姓“资”?这在1987年是个热门话题。《经济日报》编委会在看到这封来信后立刻将发生在本溪的这个事件定位为展开全社会大讨论的契机,派出了三位记者杨洁、谢镇江和庞廷福奔赴本溪当地,对关广梅租赁集团进行深入采访。
三位记者在本溪当地进行了为期共四天的采访。在采访的前三天,记者们连续召开了5场座谈会,实地采访了关广梅的租赁商店,直接采访对象达500多人。他们在采访中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报道中详实而又生动的采访故事做了充足的准备。记者杨洁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本溪、、研究室的同志,采访的所有租赁商店的经理、营业员和多数顾客,谈起关广梅,无不交口称赞,有的人提起她来甚至很激动。但是,在庞廷福等人的采访过程中,他们也听到了一些截然相反的意见。对关广梅租赁集团的性质、关广梅个人,有一些人提出了激烈的质疑,认为关广梅是“没有资本的资本家”。
于是,到了采访的第四天,庞廷福向本溪市的领导提议,请对“关广梅现象”有不同意见的领导来开一个大型对话会,记者现场记录。庞廷福的建议被采纳了,本溪市的领导、商业局、持反对意见的其他商店经理、关广梅租赁商店的员工代表济济一堂,畅所欲言。会议上人们各抒己见,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关广梅本人也做了诚恳真挚的发言。当晚,三位记者连夜写稿,第二天,稿件就以准确的事实和鲜明的观点被本溪市“全票通过”。6月12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关广梅《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的来信,6月13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从这开始后的8天,总编室通力合作,每天在头版头条发布有关这一现象的连续报道。一时间,《经济日报》洛阳纸贵,“关广梅现象”传遍了大江南北。
羽书如流星,飞入“北京城”
《经济日报》在报道中呼吁读者踊跃来信,对“关广梅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至报道结束的7月23日为止,报社共收到社会各界的来稿、来信1000余件。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商业职工、理论工作者、企业厂长……各行各业的人士就这个事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期间,《经济日报》共发表评论员文章5篇、通讯4篇、消息7篇、关广梅本人来信1篇、小言论4篇、综述报道1篇、读者讨论稿件信件56篇,后来又发表跟踪抽样调查报告4篇,合计82篇。
“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关广梅现象”成了当时人们家喻户晓的名词。甚至美联社、《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新闻周刊》,中国的《文汇报》、《信报》也相继发表评论,讨论关广梅现象的“象征性意义”。《经济日报》关于“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结束后,《半月谈》、《暸望》等多家报刊杂志也陆续刊发了有关租赁经营的评论和文章。有关“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有力的促进了租赁经营这一新在全国的推广,在经济改革的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一声春雷
“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以改革为主题,以题材重大,多角度、多侧面,记者、读者参与广泛,思路活、报道形式活的突出特点,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好新闻”特等奖。这篇报道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用多方位的事实说话的技巧,从众说纷纭的“关广梅现象”入手,抓住经济改革在社会心理上引起的强烈震动这个要害,通过报道,推进了新旧转换与思想观念的更新。
深度报道开先河, 酣畅淋漓夺先声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人民日报》的《有胆略的决定》,《中国青年报》的《大学生成才追踪记》、“三色”报道和《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开启了中国报刊业深度报道的篇章。深度报道以深入的采访、准确细致的分析、较长的篇幅、独到的视角为读者所喜爱。和其他报道“关广梅现象”的作品相比较,《关广梅现象》运用了大量的采访资料,从租赁商店的员工、经理、顾客到领导、研究室同志等等,向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大量的观点,使文章读来亲切、真实。文章中人物观点准确精当,篇首大量数据震动人心,堪称一篇深入浅出的好文章。
《关广梅现象》开门见山,以一句“本溪出了个关广梅!”开篇,罗列了大量有关关广梅租赁经营的历史和营业数据,“较高密度的个人租赁门店,惊人的利润增长和一定程度上左右本溪副食品供应的市场”先声夺人,一下就吸引住了读者的注意。记者紧接着发问“关广梅现象带来了什么?”,引导着读者一步步走入关广梅的租赁商店,走入以前“脾气最不好的”营业员蒋秀娥的故事,走入现在烧茶炉的前门市部主任宋士柱的世界,走入3个孩子的母亲营业员于淑芹的生活,不加一字评论,让读者自己看,自己想。然后记者进一步设问:“关广梅现象究竟带来了什么?”列举了从普通市民到租赁商店上级经理到丛正龙、全树仁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将自己的态度巧妙隐藏在采访对象对关广梅的评论之中,读来合情合理,水到渠成。接着,记者笔锋一转,“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关广梅现象’拍手叫好”,引入了另一方面的声音。一位在本溪市蔬菜公司系统工作26年的党员干部、一位自称对理论“很有兴趣”的同志、为数不少的代表,都就“关广梅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文章介绍了两方面的观点和理由,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究竟关广梅的租赁经营好是不好?
对于读者的疑问,《关广梅现象》一文妙就妙在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这些现象向改革的人们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深化改革进程中所不能回避的。”文章在高潮处骤然收笔,令人欲罢不能。读者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这场讨论的结果如何,这就为《经济日报》的后续报道和之后的大讨论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不拘一格著文章,运筹帷幄大局观
《关广梅现象》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对关广梅租赁情况的报道中并没有把关广梅当作一个“典型”来树,而是作为租赁经营中的一个鲜活的代表,由此及彼地展开论述,引出了关于租赁经营和经济改革的更高层次的命题。1986年,后来获得过“范长江新闻奖”的樊云芳在发表于《光明日报》上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中运用了被她自己称为“中性报道”的报道方式,不做评判,不下断语,把事实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自己来思考、自己去评判。在对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中,记者同样采取了“中性报道”的立场,不表达“非黑即白”的观点,而是展现给读者大量的事实和资料,由读者自己做出判断。通观《关广梅现象》报道全篇,没有一句评论,记者所做的只是在事例中穿插了一些画龙点睛的总结性话语,如“营业员的劳动收入和劳动量直接挂起钩来,由此带来的劳动热情和服务质量,本溪人都看到了眼里”,“平庸的领导者开始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批敢冒风险的人急剧地向改革的实践流动”。这些记者的话不仅在文章中起到了总结和过渡的作用,也巧妙的反映了改革思想、提高效率的实质,其意义不言自明。
“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报道中始终体现着一种大局观意识,将关广梅这一个个案提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就租赁经营和经济改革这个当时社会的潮流热点进行讨论和挖掘,广泛征求全社会各方意见,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开展了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如火如荼的大讨论。时任总编范敬宜在回顾这一报道时就曾说,“关广梅报道能取得好的效果,主要由于我们同志对当时大的形势、大的气候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对企业界的思想脉搏摸得比较清楚,因此问题也抓得比较准。”正是《经济时报》的大视野和统领全局的大局观,让“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脱颖而出,成为了新闻报道中的经典之作。
《经济时报》又一次站在了经济改革报道的前沿阵地,在经济改革的春天响起了一阵震动人心的春雷。
后记:
查找建国后到2000年之间的优秀新闻作品,是一个特别令人感动的过程。一篇篇生动亲切的好文章,一个个我们至今还耳熟能详的鲜明人物不停地跃入眼帘。以前一直以为八十年代的作品仍然摆脱不了思想的刻板僵化,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这些铿锵有力的报道时,才发现之前的误解之深。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之时,《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一批优秀的报刊在这一阶段的风格颇能反映时代的变革之风,许多现在被人们敬佩的深度报道形式、中立报道的文风也正是自那时兴起!
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正在读李彬老师的《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对书中新颖别致又不失史韵的文风十分喜爱。特别是书中使用了一些名句作为小标题,自然转承,生动有趣。论文中的一些小标题就从李彬老师书中的“一纸檄文敌千军”、“校尉羽书飞瀚海”化用而来,而“露布”一词,也是取了书中提到的从下至上报告军情的上行公文之意。《关广梅现象》一文发表于范敬宜爷爷主笔《经济日报》之时,在论文的写作中也运用到了许多范爷爷的观点。“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这句范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这篇报道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参考书目:
1、《百年中国新闻人(下)》,李彬 涂明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2、《中国社会新闻史》,李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中国新闻精品导读》,严三九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媒介话语——新闻与传播论稿》,李彬著,新华出版社,2005年。
5、《当代新闻学原理》, 刘建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6、《租赁经营责任制指南》,国家经济改革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所企业改革研究室 编著,1988年。
7、《中国租赁经营》,赵石宝 纪兆全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年。
8、《经济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陈佳贵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9、《经济改革杂谈》, 于光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年。
10、《深度影响 : 〈经济日报〉经典报道案例 》, 武春河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年。
1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2、《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9年。
参考文献:
1、《关广梅现象》,杨洁 谢镇江 庞廷福,《经济日报》1987-6-13。
2、《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关广梅,《经济日报》1987-6-13。
3、《一场尚未完结的争论——报道“关广梅现象”的前前后后》,杨洁,《中国记者》1987-9。
4、《宏观意识 理论意识 建设意识 ——〈关广梅现象〉报道给我们的启示》,范敬宜,《新闻知识》1988-9。
5、《报道选编:在“关广梅现象”的背后》,庞廷福 杨洁 谢镇江,中国经济网。
6、《新的尝试_本溪市关广梅实行群体租赁和股份经营的调查》,廖溪,《中国改革》1986年第11期。
7、《关广梅谈“关广梅现象”》,王咏赋,《瞭望》,1987-46。
8、《关广梅租赁集团》,徐步云 李明,《财贸经济》1987-5。
9、《国营商业经营形式改革的新尝试——本溪市关广梅租赁、承包、股金三位一体经营形式的调查》,高涤尘,《决策探索》1987-2。
10、《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普遍实行租赁经营的探索》,王振江 何廷丕,《经济与管理研究》1986-3。
11、《一九八七中国第五号新闻人物——关广梅纪实》,李宏林,《当代》1988-3。
12、《论租赁经营》,陈家骏,《经济问题》19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