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标的威力——哈佛大学调查研究 |
|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能把目标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25年的跟踪研究,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的,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占10%的,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目标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苏州领众教育自2003创办至今,借鉴美国童子军模式和运作经验,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创办了"全能少年"优秀民族品牌,致力于帮助中国青少年开发自我千里,增强团队意识,培养责任感,为社会做贡献,成就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成功领袖。 在全能少年的领袖才能专业培训体系中,目标管理、人生规划是重要的训练内容,除了采用美国童子军青少年领袖专业DVD教材外,还特地邀请美国童子军青少年能力培训专家亲临现场指导,让学生学到真材实料,为自己的人生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苏州某中学高三J同学,从六年级开始接触全能少年,连续4年参加《全能少年未来青少年领袖双语夏令营》,从 一名 普通 的营 员(Participant)到项目助理(ProgramLeader)到青年教官助理(AssistantSeniorPatrolLeader)到青少年教官(SeniorPatrolLeader)。全能少年陪她度过了整个高中生涯,让她在繁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实际能力"这"另一条腿"也能够下地走路。 在全能少年受到过专业培训的J同学对于自己现阶段的目标非常明确——成功申请进入美国的优秀文理学院,并且是以获得高额奖学金为前提的。 2010年春,J同学陆续收到了很多美国大学、文理学院的复试回复,并达到了世界名校的录取标准,例如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美国综合性大学2010年排行榜居27位),美国曼特荷里约克学院(美国文理学院2010年排行榜居25位)。同时还成功申请到大学的领袖才能奖(3000美金),并被美国两所大学评为荣誉学生。 在目标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站在这山望那山",也就是在现阶段目标完成后,设立新的有意义的目标。J同学现在又为自己修订了新的目标,希望在大学毕业时实现精通四门外语的目标,目前该同学在考完美国大学后已经投入到紧张的第二外语的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的未来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要靠自己执著和不放弃的毅力来达到。 如何规划人生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并不是他们做不到,而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去做那些简单而又重复的事情。 什么是成功? 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的目标。 成功就等于目标,其他都是对它的解释。——博恩崔西 成功的五层基本含义: 1、预期的目标。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目标。 2、预期的目标一定是可以达成的,才算成功。 3、成功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标准因人而异。自己的标准、他人的标准、群体标准。关键一,要有自己判别成功的标准;关键二,他人的标准与自己不同,要理解他人,理解社会。 4、成功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好人与坏人都有成功。 5、成功是有数学概念的,所有的目标都是要具体量化的。 成功的核心问题: 1、如何订立一个好的目标。 2、如何高效地达成目标。 目标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就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和什么样的人生。今天的生活状态,不由我们今天决定,它是我们过去生活目标的结果。明天的生活状态,也不由未来决定,它将是我们今天生活目标的结果。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 目标的威力: 1、目标可以给人的行为设定明确的方向。使人充分了解每个行为的目的。 2、使自己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有助于合理安排时间。 3、目标可以促使自己未雨绸缪,把握今天。 4、可以使人能清晰地评估自己每个行为的进展,正面检讨每个行为的效率。 5、能够使人把重点从工作本身转移到工作的成果上来。 6、使人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就能看到自己的结果从而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行动力。 人人都想成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但他们期望的牢固程度或期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期望强度0%,根本就不想要。当他不想要的时候,当然就得不到了。 期望强度50%,可要可不要,但蛮想要的。常常会努力一阵子,三分钟的热度,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他们常常幻想,不怎么付出代价,就很想得到。结果也是常常不会成功。 期望强度99%,非常非常想要。即使到最关键的时刻,你还有一丝退却的念头。现实生活中,达成目标常常会遇到很多的难关,而这些难关,是那些99%的人,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在最后一刻他们会放弃。在最后放弃与第一步放弃,结果是一样的。 期望强度100%,代表不惜一切代价。不达目的,死不罢休,不成功便成人。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比跳楼和不成功便成人更难受的。于是,他们才可能排除万难,直到成功,而且最终,他真的达到了成功的结果。 现在,试着找到自己的目标。自问这个目标我到底有多想要,对它的期望强度到底是百分之几?我的期望强度是否足以让我能走到成功的终点?想像一下自己60岁退休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同事、朋友、家人,会怎样评价自己?离开人世的时候,会有什么成就?人们会怎样评价自己?或者想像一下自己离开这个世界10年以后、50年以后、100年以后,人们还会不会记得自己,人们又会怎样评价自己?请记住,这个问题的答案里面,蕴藏着我们自己人生的意义,有我们人生终极的目标,有我们真正的梦想。 梦想与目标之间的差别在于,梦想可以非常概括、形象,而目标是具体而可以量化的。目标是有数学概念的。 目标就是可以量化的梦想。 量化: 1、如果一个目标能用数字来描述的话,一定要用准确的数字来描述;数字要具体化。 2、如果一个目标,如果不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而是用某种形态的话,那么这个形态一定要指标化。 今年你的十大目标会是什么呢? 其中最核心的目标会是什么呢? 三年、五年、十年,自己最期望达成的目标,又是什么? 有些目标可能是我们要用毕生精力去追求,如身体、家庭、心灵。而有些目标是我们人生不同时期,会有不同侧重的,如学生时代侧重学习目标,青年时代侧重事业、爱情等方面的目标。 准备一些卡片,将三年、五年、十年全部的目标都写下来。我们会发现,你的人生将会从此更加精彩。 哈佛高材生来武汉交流人生规划 从湖北宜昌枝江一中高三学生,到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从枝江到武汉到北京再到美国,湖北伢张杨用了8年时间。出生于1980年的他,已出了两本书:《我的哈佛日记》、《年轻的战场》。 “母亲的视野决定孩子的视野”:高考以570多分从枝江一中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三年后获新闻与传播学硕士学位;在京工作一年后,放弃高薪工作,选择留学,被斯坦福、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耶鲁、哈佛大学等全美顶尖8所名校同时录取。2006年,获得哈佛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从6岁至26岁,张杨的生活一直在求学中度过,一路走得较顺畅。他说,这一切的不经意,得益于母亲对他的规划。因为文化大,母亲错失上大学的机会,打从他有记忆开始,妈妈就向他灌输一个理念:北大、清华是全国最好的学府。可能是妈妈从小定下了这个标高,张杨学习一直很努力。“母亲的视野决定孩子的视野。”张杨回忆,初中的一年暑假,母亲帮他请了位家教,是从枝江一中考入上海交大的学长。家教是题外话,张杨和学长聊得最多的是大学生活的点滴,这无疑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这招很管用。”张杨说,他还是初中生时,妈妈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年高考过后,带他到考入北大、清华、复旦的学长家里去走访做客。张杨称,他的母亲是最朴实的规划大师,“没有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也是为什么张杨的母亲每年会过两个生日,“儿的生日,妈的难日,每年我生日,我都会和妈妈一起过,加上妈妈的生日,每年我都会为妈过两个生日”。 “不读华师,不知道危机感”:中学、本科、硕士、留洋,张杨分别给自己打分:40分、90分、70分、80 “中学阶段,被压着学,学得并不快乐,40分;在华师的四年本科,有三年半都过得极为充实和丰富,90分;在清华读研时,已开始挣钱,且收入不低,但心很浮躁,70分;留学哈佛,再次感受到拼搏的快乐,80分。”张杨说,仔细回想起来,在武汉、在华中师大度过的四年对他一生很重要。进校时高于批次线20多分,一心想读北大、清华的张杨,第一个学期都在沮丧中度过。 张杨说,从大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是危机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天下午5:30~9:30在自习室自习,晚上回宿舍再自习一个半小时。“可以说,除了第一学期外,我没有浪费本科四年光阴”。大二时,张杨获得湖北省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大三时,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考过英语专业八级;大四时,考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费研究生(全省仅1人)。 张杨说,在武汉的四年,每年都有规划和部署,如今的大学生,网游、恋爱,很少静下心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 为了学习好,刻苦努力拼搏,一直是学生时代的主题词。直到有一天,名牌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少。一个教授说,在他上学时,八十年代吧,农村学生比例占70%。现在恰好反过来了。为什么?城市化吗?农村学生不用功了吗?好像都不是。 我没有生活在一线城市。有一个非常用功的儿子在当地的重点初中学习。以前学习还可以,七十多人的班级排名第二,全年级十个班二十名左右吧。本学期让他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结果:开学小考,数学班级二十五,英语班级十名。追究原因:审题不清等等。老师所布置的题精炼度还需提高;每一个老师教两个班,精力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作业没有及时批改,错题没有及时纠正。针对重点多做精炼题目;及时更改错题,总结反思;摒弃拼命思想,努力是一美德,但巧学才是正路。 感慨:为什么名牌大学里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原来在“教”与“学”中,“教”果然是主要矛盾;我国的教育水平真的飞速发展,但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在进一步的加大。是谁说的,人生最大的不平等,就是教育的不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