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27:28
文档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二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二上下十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二、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现在我想讲第二个问题就对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一个简单地回顾。我想这里面分三个方面,对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一个简单梳理。那么这三个方面就观念的变化,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动力的变化,分别从自发到自觉,从市场封闭到市场开发,从外延式的增长或者说外推式的增长到市场内生性动力居主导等等这几个方面来归纳一下上一个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面貌。(一)观念变化
推荐度:
导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二上下十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二、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现在我想讲第二个问题就对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一个简单地回顾。我想这里面分三个方面,对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一个简单梳理。那么这三个方面就观念的变化,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动力的变化,分别从自发到自觉,从市场封闭到市场开发,从外延式的增长或者说外推式的增长到市场内生性动力居主导等等这几个方面来归纳一下上一个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面貌。(一)观念变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二

上下十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二、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

现在我想讲第二个问题就对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一个简单地回顾。我想这里面分三个方面,对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一个简单梳理。那么这三个方面就观念的变化,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动力的变化,分别从自发到自觉,从市场封闭到市场开发,从外延式的增长或者说外推式的增长到市场内生性动力居主导等等这几个方面来归纳一下上一个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面貌。

(一)观念变化:从自发到自觉,从合法化宣示到合理化运作

首先一个观念的变化从自发到自觉,或者说从合法化的宣示到合理化地运作。我们刚才说从2000年10月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文化产业的概念的出现,这个性概念的出现是标志着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完成得合法化的过程。开始了合理化地发展新的阶段。

这就意味着十年以前文化产业作为理论界边缘性的话题,在这十年以来经过和民间的大规模宣传和普及,这已经变成是一个家喻户晓、人所共知的这样一个新的概念。那这样一种大规模的这种观念的普及,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世纪国家发展战略中和文化产业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应该说是一个性的变化。我们知道领导经常在讲,观念的变化是一个总开关,观念的变化以后对所有事物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

(二)发展环境变化:从市场封闭到市场开放

第二个叫发展环境的变化,从市场封闭到市场开放。我们也知道,在2000年以前,在正式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之前,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实际上也是有所发展的。当我们讲到有所发展的时候,我们是在说在这个之前,这个文化在不同部门,在不同的领域都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同步地进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时间来讲,但总体来说我们大家都了解,2000年以前我们整个文化领域为了能够和经济改革和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我们实行的是一种叫双轨制的这样一种办法。在文化领域从一开始的叫以文养文,以及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后来的把文化事业单位分成三种,一种叫财政的包揽,还有一种叫财政的自收自支,还有一种叫差额拨款,通过这几种不同的方式使得文化事业单位相对有限地能够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整个这样一些逐步放松的实际上还只实行于叫做封闭着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也就是说,文化事业单位它作为市场化的一个主体,它只是在存量领域被逐渐放松了管制。在这个存量领域之外,新增的这种文化事业单位进入文化领域还受到比较多的,所以文化市场这个还不是一个整体。

文化改革真正的启动应该说是03年的文化改革试点,在这个文化改革试点推动过程中,我们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性质,我们区分了产业和事业两种单位,两种性质,我们通过逐步开放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的环境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统计数据。2010年统计,已有228家国有文艺院团转制为文化企业,102家部门的出版社核销了事业编制,地方的出版发行单位也都基本完成了转企改制任务,35家电影制片厂已全部转制为企业,204家电影公司、293个电影院完成了转企任务。这个也就是说在文化产业的这个叫零存量领域,在内这一部分存量通过改革通过叫市场主体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就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从整个文化产业领域来统计,应该说我们刚才讲的一个封闭的市场正在走向一个开放的市场,整个产业的这些结构上的数字也可以表现出这一点,201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截止2008年,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比为47.5:52.5,与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有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其中个人资本上升最多,比2004年的25.1%提高了6.5个百分点,在全部实收资本构成中所占比重最高。与2004年相比,私营单位(包括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数量增加13万家,增长78%;从业人员增加140万人,增长54%;资产增加4569亿元,增长140%;主营业务收入增加5442亿元,增长144%。看得出来由于市场的开放所以文化产业它的所有制的结构、它的收入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这种变化。

(三)发展动力变化:从性释放、性推动到市场内生性动力居于主导

第三叫发展动力的变化,从性释放性推动到市场内生性动力居于主导。

这个2000年以前由于我们的文化事业单位从总体上虽然有若干性的松动但是总体上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基本上还是封闭起来在内部进行运作的。所以总体上来说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财政供养,动力是行政推动。2000年以后,特别是03年以后随着改革试点的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转向了市场,市场性动力逐步区域主导。

这里边也有大量的数据,文化产业从03年以来因为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增长数据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完整,有两次应该是比较确凿的数据发布,一次就是04年,一次是08年,04年那一次是国家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在第一次经济普查的基础数据的搜集来以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专门文化产业的指标体系做了二次处理。这样的话就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官方数字。08年国家又进行了第二次经济普查,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我们又能够从里面筛选出或计算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从03年以后,一直保持了15%到17%的这样的一个发展速度。这样的话整体上是高于国家经济发展3到5个百分点。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发展,和市场性、市场开放和市场内生的动力作用是分不开的。所以应该说文化产业在前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开始形成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个是我们对于前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总体上的一个梳理,这个线条我们想梳理得相对比较简单一点。

三、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展望

下面我们是需要讲第三个问题,就是想对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一个大的展望。关于下一个十年的问题从09年开始有大量的讨论。为什么09年这个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上一个转折之年。这是和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从07年年底到08年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突发性就冲击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07年达到了这10年来的顶峰,GDP增长达到了13%。08年开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开始逐步显现。从年初就开始已经有一些表现,然后到了第四季度影响达到了顶峰,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6%,也就是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一年之内或者说在半年多之内就下降了一半,从14%下降到了6%。那么这样一种重大的经济影响,一方面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个结果,这个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推动,开始以一个强大的外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式进行重大的转型。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经济发展差不多十年以来,两个五年计划以来都在不断地面上一直不断地推动所谓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这十年里面速度很快,但是成本很高,留下来一大堆问题或者说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投资过高。出口和内销的比例,出口过高,出口依赖。然后三次产业的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在总体结构中小于第二产业,而且发展速度还在不断下降。所以中国经济应该说在08年以前大概有在五六年的时间里面一直维持了10%的高速增长。很多说法是为这样一个高速增长欢呼,但实际这个增长是造成了重大损失的,甚至在中国有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超长,与此同时就出现了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结构不断降低这样一种不良的现象,这种现象非常特殊。

我们大家都知道,从经济学常规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大家知道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的结构中占的比重的加大,这是我们大家所理解的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规的逻辑。但是我们国家在08年以前整个经济发展就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经济危机应该说是推动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就是投资推动的模式不可持续了,出口依赖的这样一种生产大规模过剩了,然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被提到了面的最高程度。

在我们看来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这样一种变化是非常有利于文化产业在下一轮发展中的前景。换句话说,前十年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尽管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因此尽管出台了改革的措施,出台了大量鼓励的甚至设立了大量的文化产业的专项发展基金,也获得了一定产业的发展,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充分落地,它的宏观环境不好,就是中国文化产业前面十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不好。

那么这样一个宏观经济的转折、转变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外部因素,因此我们说今后十年中国文化产业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叫更为健康的发展周期。

我们大家知道去年,在“十二五”整个发展规划里面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个是国家“十二五”对文化最大的一个判断,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它要成本一个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意味着它在目前的基础上要增加一倍,意味着每年的增加速度要达到20%,根据测算要达到20%以上,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在前十年基本上15%到17%的增长基础之上,要继续提高发展速度。实现一个发展目标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多大的市场空间。我们根据研究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可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今后五年时间内翻一番,达到一个支柱产业占GDP5%的标准,从市场空间来看是有可能的。

(一)文化产业作为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机会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消费者服务业它有重大发展机会,我们大家知道金融危机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投资与消费要更加平衡,外贸和内需要更加平衡,在第三代三次产业里面第三产业要占有更大、更重要的位置等等。整个变化实际上使得文化产业,因为它是一个消费启动的阶段,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启动消费要扩大内需,这是今后中国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重要的基点,那么消费的增长、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的提升都对于文化产业作为消费者服务业来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里头有一个问题,就中国的文化消费现在是一个什么状况,它还有多少增长潜力、有多少增长空间。这个是我们需要做评估的。

根据我们做研究在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三千美元的时候它大体上有一个国际上平均消费水准,根据这样一个不同国家比如都是在三千美元左右达到的一个消费支付水平,我们来计算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我们发觉我们国家按照十三亿人口算是,按照国际上三千美元的消费支出平均水平看我们应该有四万亿的文化消费支出,而我们现在达到的09年我们人均GDP达到了三千七百元,而文化产业在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才达到了八千四百亿。也就是说我们只达到了同样发展水平文化消费的五分之一。我们只有本来我们消费5块钱,我们只消费1块钱,这个数字确实是低得比较明显。我们经常说文化消费是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受到消费环境大的影响。大家我们也可以想一想中国是一个多么历史悠久的古国,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文化消费曾经是多么活跃,也就是说,在我们国家文化进入到文化消费一个非常高水准的时候,西方国家还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文化消费。所以我们有良好的文化消费传统,我们绝不能说是一个不会从事文化消费,没有文化消费传统的国家。在中国这样文化消费历史如此悠久的国家,消费只达到国际平均水准五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绝对是不正常的。

如果说文化消费支出增长,它还是一个渐进式逐渐的发展过程的话,文化产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这样一个发展,它可能会呈现出为了满足最终消费增长,更快地这么一个发展态势,因为作为生产者服务业它的机会可能会是突发式,因为生产投资如果发现了合适的投资机会,它会突发性增加对于生产服务业的需要。

(二)文化产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机会

所以文化产业第二个重大发展机会是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机会。就像我们对服务业的一般理解的那样,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它既是最终消费者,是个消费者服务业,它更加是一个生产者服务业,它不仅生产为最终消费者消费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也生产为相关的经济领域,相关领域所需要的中间产品。

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产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为相关产业提供中间品这样的发展机会。在今后十年里头可能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消费品的发展机会要更大。

同样这是经济危机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低技术和低文化附加值的中国制造这样一个模式将逐步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为特点的中国创造所取代。文化产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将开辟新的战略方向。我们大家知道国际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在07年下半年就开始在中国沿海最先,我们说中国沿海向广东、福建、浙江它们都是最早开始和国际生产接轨,他们以来料加工的方式和整个全球的产业链发生了一个关联。它曾经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典范,但是越往后大家越发现,尽管国际性的产业大规模把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了中国,解决了中国大量的人口就业问题,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和国际上能建立起紧密地联系,但是我们始终处在国际性的产业低端环节。也就是说,在一个品牌价值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值,在产品的总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的这么一个全球化发展趋势里面,中国始终在附加值最少的低端制造业环节上。

所以我们经常举出的例子就是像阿迪达斯的球鞋,像国际性的品牌,尽管他们的生产基础都在中国,但是他们是国际性品牌,但尽管给他们在从事国际性品牌的生产加工,我们只能拿到这些国际性品牌极低极低的加工费用,绝大部分都被他们拿走了。

所以这个在中国兴起了从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的这么一个口号。那么,对于中国沿海这些加工业来讲他们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最大的冲击。大量的这些加工企业一夜之间就失去了订单,很多海外的大企业向中国投递订单的时候,都在从中小企业转向大企业,他们也为了稳定制造商,他们要获得稳定制造商的合作,使得大量的沿海地区中小加工企业都在倒闭,所以中国制造在低端环节上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大冲击,损失非常大,这样就逼得大量的跟国际合作和中国联系一起的中国沿海制造业中心,大规模地推动这种转型,对于他们来讲能否拥有自己的自住知识产权的品牌和设计就成为了今后发展的生存线、生命线。

这里我有一个数字根据研究目前我国年人均品牌授权商品的销售额只有0.7美元。日本人现在每人均叫品牌商品授权的消费额是91美元,而美国是365美元。如果我们达到人均消费品牌授权商品日本的水平我们每年会形成1000美元的市场,如果达到美国的水平就会达到4700亿美元的市场。可见中国未来十年,中国给全球制造业中心,如果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话,这个新的战略方向是多么地诱人和客观,这是第二。

(三)当代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机会

第三,当代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机会。我们又要说了如果说消费增长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将会是一个加速度的态势的话,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它已经显示出了爆发式和突发式的增长态势。这一点也和经济危机的发展分不开,经济危机历来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金融危机的推动下,中国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时期。文化产业将渗入和影响一系列相关产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文化产业当代我们说的文化产业实际上已经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文化产业,如果我们再说得更明确形象一些的话,和上一世纪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和它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如果那次讲文化产业是第一次文化产业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产业可以把它叫做第二次文化产业。这一次的文化产业是和新技术相关的,是和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的,直到现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跟数字网络技术相关的业态,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在进行之中,各种各样新的消费的模式,各种各样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每天都在涌现。

这里面我们讲指出一些重大趋势,08年以来,出现了一个三网合一,在三网合一的领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电讯部门的第三代移动通讯3G出现了,广电部门紧接着突出了叫移动广播电视,简称CMMB,电讯和广电实际上是三网合一的最基本的对方。那么,这三网合一最终在移动的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上出现了电讯和广电两大部门最终要实现双向准入,最终实现融合的这么一种重大态势。以3G为龙头的电讯部门以CMMB为龙头的广电部门各自推出了自己的移动终端,希望能够主导三网融合的最终的这一次大的发展趋势。这里边我们相信从总体上来说正像很多专家指出的这样一个投资像拉动上万亿元投资,三网合一的这样最终融合态势,3G和CMMB同时推出将拉动上万亿元的投资,在我们看来这上万亿元的硬件投资之所以能够有效、能够发生作用的,它是成功的,它最终要取决于一千、上千亿以至于数千亿的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我们大家知道现在手机的升级速度很快,几乎每年都推出新的技术平台。

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使用新的技术平台对于消费者来讲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就一定要有新的内容消费,一定要能够满足对于内容消费,对于娱乐消费的需求,这样的话才能够使得消费者有动力购买你的新的硬件。就像我们的Ipod推出以后就突然发觉大量的刊物,以往刊物都是纸介,当刊物变成数字化之后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终端消费形势好像还不明确。因为手机屏幕毕竟比较小,他在手机上要阅读一个刊物,甚至是阅读刊物所带来的一些视频图像的话它还是有相当的困难。Ipod一出来,我们突然发觉它最终消费的屏幕比以前要大多了,同时它带有上网、下载数字内容的这样一种重大功能。于是在去年一年时间里,刊物的数字化就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人们突然发觉在移动平台上凭空成倍地增加了大量的刊物,而在刊物最终消费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数字化的方式来阅读。那么正是这种阅读和使用上的方便,推动了像Ipod这样一些新的数字化的消费终端的市场化的推展。

所以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在今后的5到10年内将会有重大的发展机会。这些年我们在做文化产业蓝皮书,每年做蓝皮书报告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关注两个东西,一个东西是信息产业部关于电信业的数据,一个是关于中国互联网中心关于网络的发展报告。我们发觉中国的电信业的发展每年的发展数字非常惊人。大概十年以来总体上是这么一个状况。前五年,至少每年电信用户都是年均1亿左右规模的增长。到了后五年的时候,移动电讯的增长速度开始逐渐超出了固定用户增长的速度。特别是近三四年以来,我们说是由于3G这种第三代移动通讯终端的推出,电信的移动用户的增长速度首次大大超出了固定用户的增长速度。09年的固定用户的增长第一次出现了绝对数字的下降,而移动用户的增长超出了增长速度,不但弥补了电信用户的减少数字而且还使得总量又有所增长,这就是从用户数上看。

从用户对电信的使用上看,这些年来我们会发觉新的使用模式比如说像博客,比如说一开始的短信、后来的彩信、再后来的博客、再后来的微博,所有的这样一些东西每年都会有非常重大的变化。一种新的电信消费形式出来之后都会获得比如一年或者甚至是半年内成倍数量的增长。

我们现在发觉中国整个通讯使用的人数,包括中国的上网人数已经在去年超过了全球平均数,中国电讯的整个使用人数也在迅速接近中国广电的使用人数。所以在中国不管是使用广电还是使用电讯,都在形成重大的全球可以说规模最大的消费人口,以至于最近国外都有报告,说中国在游戏方面很快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所以中国从事游戏类的公司将成为国际巨头。这是我们相信绝对没有问题的。

越是新兴文化产业跟新技术、新媒体相关的文化产业领域,它的市场化程度、资本化的程度越高、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它的受众增长也大,而且它的受众年轻化的程度也越高。所有这样一些产业的方向或者说门类都会得到迅速地增长,而且中国在这些方面是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会迅速得超过传统媒体实力最强的美国。最大的希望对于中国来讲就是在这个领域,所以我们是说文化产业在今后的5到10年作为数字内容产业,新型文化产业它具有非常重大的发展机会。

(四)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城市化的产业的发展机会

第四个发展机会,就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城市化产业的发展机会。这是一个新的重大趋势。我们大家都知道,金融危机在中国不仅是推动了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而且非常重要的它在推动中国新一轮城市化进程。我们大家知道国家在出台四万亿财政来推动国家,通过这样金融危机这么一个低谷启动经济重新回升,国家的一个重大措施就是出台四万亿的财政资金的一个重大措施,就是在全国加快建设高铁。

这个高铁这样迅猛发展,在中国的发展态势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且中国的高铁先进性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我们关注到这个高铁的发展已经或者说正在改变着一大批二三线城市,甚至是三四线城市的区位性质。这样的话就兴起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的高潮。

什么叫改变了一大批二三线或者是三四线城市的区位性质呢?我们就想举个例子说北京和上海。北京和上海高铁建成之后只需要四个钟头。我们想想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比如像山东、河南这样一些叫文化资源丰富丰厚、城市化水平大概在全国处于二三线这样的城市,它们会发生样的变化。他们和北京的距离会缩短到以往10个小时缩短到只有2个小时,2个小时什么性质呢?就是传统北京到天津的距离。如果说缩短到两个钟头的话,有可能山东和河南这样一些文化资源大省他们就会成为像北京这样大城市消费者的周末旅游度假地。我们就会叫周末短程的旅游扩大到北京、扩大到像河南这样的地方。

那么类似这样的变化还非常多,特别是像西部、像西南部这样一些少数民族,以前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偏远的省份,有很多城市在过去是非常非常南到达的,现在由于修建了高铁之后,他们和东部发达的大城市之间难距离忽然之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就成为了东部的发达城市那些消费者非常近的,理解上、感觉上非常近的一些旅游、休闲的地方。所以这样一些城市就开始兴起了新一轮的城市高潮。

这些城市建设的主导者这些地方的,他们在经历了国家十年文化经济发展的洗礼之后,他们显然开始重新看待他们城市的发展。那么他们开始以文化主导的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去看待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可以说,这些地方的领导普遍开始实施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大量新颖的和别具特色的文化设施再涌现出来,文化地产和创意地产成为这些城市最为亮丽的风景。

如果我们大家都去地方去看一下,我们都会看到一个现象,一个城市的重大发展,在发展机遇来的时候他们总要做一件事情,他们总想避免像北京这样的一些发展城市曾经出现的一些弊病,把老城留下,在老城之外建一个新城,而老城之外建新城最主要的一个措施就是把先搬过去,把搬过去然后在的行政设施旁边要兴建一大批新型的文化设施,要建市民文化广场、要建剧场、要建电影院、要建博物馆、要建展览馆。这些东西建起来之后他们就会发现周边的房地产都会随之升值,新的城市CBD,新的城市文化中心就成为整个城市新区土地价值升值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文化地产、创意地产等等这些新的概念就都出来了。

有一些同志觉得文化地产和创意地产是房地产商用来骗取给他们土地的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其实在我看来,房地产商对文化发展有积极性,我觉得是一件好事。所以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去监管?去主导?一个有文化的地产总比一个没有文化的地产,让老百姓感觉生活环境总是更好一些。要做的事情不是说遏制房地产商从事文化地产的积极性,而是说要把他们做文化地产的这样的一些行为纳入到管理规范的轨道来,你不但要说你就要做,我按照你说的给你地,你如果不做的话我要惩罚你。我觉得管理到位了,那么就会把这种积极性变成发展的现实。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化这样一个产业,它会在一大批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里面出现非常好的发展态势。

(五)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全球化产业的发展机会

第五,文化产业的第五个机会就是作为全球化产业的发展机会。这一次金融危机也在推动全球的贸易格局和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化,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和版权贸易中的地位会迅速改变。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也将发生变化。

我们这两年和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我们在翻译或者出版或者介绍他们一系列关于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报告。从08年开始我们就开始翻译了联合国一个重要报告叫《2008创意经济》。这个报告的牵头机构是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开发技术的南南合作局。但是参与机构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知识产权组织属于世界贸易中心等等。所以他们是联合国五个跟文化产业相关的主要五个机构。共同做得一项大规模全球性的调研活动。这个报告涵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文化贸易的数据。分析了这些数据,指出了发展的趋势。

在08年报告里边他们的数据展示,说05年中国在全球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了19,就已经是最大的文化产品的出口国了。到了2010年第二本创意经济报告,这本报告我们正在出版之中,现在正在印刷环节很快就会面世。在这个第二个报告当中更加显示了到08年在金融危机最研究的时候,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当中占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了21%,进一步地巩固了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的地位。这里边的数字可能跟我们传统理解的不太一样。

我们大家区分文化产品的贸易和版权贸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产品的贸易实际上是把很多含有知识产权内容的产品全部算成是文化产品。因为在很多文化产品中,知识产权在这里面占多大比重是不太容易区分的,所以在国际统计方面他们从方便角度出他们把这些所有的产品整体上放到文化贸易中。在这个意义上说比如讲,像玩具这样的产品在我们国家,在文化统计的意义上我们不会把它列入到文化贸易中,文化出口我们不会把它列进去,但是在国际组织的统计上它就要把它列进去。

但是国际上这个统计是有它的目的的,实际上他们认为如果只是统计知识产权、统计版权,实际上会突出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中的作用,确实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如果说我们把含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把它也列入到国际统计中去我们就会发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含有知识文化内容的、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出口中,在全球贸易中事实上是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说明创意产业生产了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符号和内容的创意产品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创意经济部门在这些国家发展中意义越来越重大。实际上在联合国看来已经成为叫发展的新的主轴,新的叫发展范式,所以这个文件的出台是跟联合国他们的一个取向有关,他们是要推动发展中国家尽快实现现代化,他们会发觉创意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一个最重要的枢纽性的东西。这个就是跟大家简单提示一下,书出来以后我们再看。

根据国家版权局的数字我们刚才讲了文化产品和版权产品的不一样。根据国家版权局的数字,十年前中国的版权贸易大约是10:1左右,也就是进口10,出口1。09年这个距离已经缩小到大约3:1,也就是进口3个,出口1个。那么经济危机来临之后,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资本的竞争。中国的文化产品的出口在今后的几年内将会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过去十年中国版权贸易的这样一个赤字不断缩小的局面在今后会继续发展。我们认为在今后5到10年我们会看到中国的版权贸易实现基本的平衡,甚至说出现出口大于进口的局面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文化产业作为全球化的产业在今后是有着重大发展机会的。这一点我觉得国内可能在这一方面统计数据方面还没有足够的关注,我们只关注国家版权局,版权贸易这样一个发展情况,我们没有看到联合国相关机构正在关注着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贸易,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贸易这样的一些统计数据对于中国来讲可能特别适合于去衡量中国西部的这些文化资源比较丰厚的省份。他们的发展我觉得跟联合国所关注的世界南方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一点可能会在今后需要我们做更多的研究。这是第五个发展机会。

从上面五个方面来看,从消费者服务业看、从生产者服务业看、从新技术产业来看、从城市化产业来看、从出口产业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今后五到十年的发展机会是非常重大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在今后比如说“十二五”期间,达到每年20%到25%的这样一个发展速度,就实现成为叫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标,从市场空间来讲是可行的,是有市场空间的。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三部门要展望一下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会。

文档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二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二上下十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二、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现在我想讲第二个问题就对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一个简单地回顾。我想这里面分三个方面,对上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一个简单梳理。那么这三个方面就观念的变化,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动力的变化,分别从自发到自觉,从市场封闭到市场开发,从外延式的增长或者说外推式的增长到市场内生性动力居主导等等这几个方面来归纳一下上一个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面貌。(一)观念变化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