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26:29
文档

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从生物教育的整体出发,对当前中学生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实验优化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分析和思考。关键词:素质教育;生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实验优化教学。前言:中学生物课程和教学内容,由于长期以来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尽管在加强生物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着合理性且具有重要作用,但以生物知识教育为中心或过分强化了知识在教育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而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失衡。随着生物科学和学科理论的发展,素质教育
推荐度:
导读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从生物教育的整体出发,对当前中学生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实验优化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分析和思考。关键词:素质教育;生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实验优化教学。前言:中学生物课程和教学内容,由于长期以来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尽管在加强生物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着合理性且具有重要作用,但以生物知识教育为中心或过分强化了知识在教育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而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失衡。随着生物科学和学科理论的发展,素质教育
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从生物教育的整体出发,对当前中学生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实验优化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生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实验优化教学。

前言:中学生物课程和教学内容,由于长期以来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尽管在加强生物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着合理性且具有重要作用,但以生物知识教育为中心或过分强化了知识在教育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而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失衡。随着生物科学和学科理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介入,给中学生物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改革现行陈旧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来推动素质教育和生物教育改革向前发展。

第一、对当前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看法:

1、素质教育对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思考。

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1】要以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这种素质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在于,抛弃旧的办学模式,创造一个适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学习共同体”。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体现科学的人才观和新的“学力观”【2】,保证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素质教育的推进对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素质教育的推进,从实质上讲,意味着,生物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任何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目标有四个组成部分,①兴趣、动机、态度②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③技能④知识、理解。中学生物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也是如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2】。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意味着中学生物课程教材模式要有一个较新的改革,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面向21世纪的生物课程教材模式改革将突破泰勒式的“目标——成就——评价”的格局,而倡导后现代的“活动——体现——表现”的模式。结合中学生物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必须确定科学的课程框架和教学内容,将素质教育要求与生物科学特点结合起来,加大生物课程的灵活性;增加研究型课程和实践内容;增加选修课课程、活动课程;建立“一纲多本”课程改革方略【3】。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教材改革中的许多禁区。当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关系。同时要结合素质教育和生命科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在激发学生兴趣、情感体验、创新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下工夫,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型课程——探索型或研究型生物课程【4】。总之,使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是变革人,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改革不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强记内容为主线的陈旧模式,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获得的大量知识大多是在被动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要改革不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素质教育对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的思考。

素质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在于,抛弃旧的办学模式,创造一个适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学习共同体”。它的本质就是实践富于人性的“个体化教育”。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中学生物教育教学有其学科的特点,不同对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中,也有着自己各自的特点。因此,教育教学评价必须灵活、合理,坚持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整体性和指导性的原则。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注重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的统一,体现“发展性学力观”。从以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来看,评价着重关注期中、期末的相对评价,忽略对学生平时学业的绝对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5】,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兴趣、思考力、判断力等方面的绝对评价。通过增加平时的绝对评价,激励、诊断、改造学生的素质,也使得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二、对当前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看法:

一、我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动因

(一)中学生物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有人预计,随着生物科学的高度发展,在21世纪中期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届时各种生物应用技术将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社会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对我国的中学生物课程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6】。

1、科学教育理念变化的要求;

2、生物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中学生物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丛然要求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其应定位于公民教育。基础教育要实现从片面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进行生物课程改革。

1、实施生物素质教育的要求;

2、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的要求;

二、我国中学生物课程现状的实证研究

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生物教材的编写和生物教学过程等几个主要方面。中学生物课程改革问题的研究也必须把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7】。

(一)对现行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的分析

现行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是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编写的,后又进行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其主要特点体现为:

第一、具体明确地提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强调中生物课程应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规定了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要求的不同层次。知识点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学生实验为练习、初步学会和学会三个层次。

第三、明确提出在高中三年级开设生物选修课程的要求。选修课程主要由生物学和生理卫生两部分组成,选取的大多都是初中课程和高中必修课程中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的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生物课程教学的向前发展,但仍有一些需要我们去分析、研究和解决的问题【8】。

1、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划一,缺乏基础性和灵活性,不利予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2、中学生物课程目标陈述空泛,缺乏操作性, 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脱节;

3、缺乏研究性课程,忽视对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

4、缺乏现代生物学的一些新观念,忽视对学生生物科学观念的培养;

(二)对现行中学生物课程教材的分析

生物教材是生物课程的主要载体,是生物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l、采用单一、固定的分科结构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内容的编写主要遵循生物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 没兼顾到学生的认识过程的特殊性;

3、内容陈归,缺乏现代性和生活性;

(三)对现行中学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分析

中学生物课程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育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参观教学等。由于忽略了生物课程的实验性和实践性,以及对学生的主体性的缺乏意识,现在的生物课堂教学弊端也就曰趋突出【9】。主要体现在:

1、注重教师单向传递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间接经验,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

2、注重模仿再现生物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落后;

3、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信息流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三、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课程改革”就是对已有的课程中不符合价值理想的建构、内容,根据新的价值需求进行调整、修订,或提出新的建构。”课程改革首先就要确定一个指导思想。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10】。

(一)中学生物课程目标

1、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基础性和发展;

2.适应新的人才现和素质观,注重完整性和多样性;

3.中学生物课程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二)中学生物课程的实施

生物课程实施主要是指教学,其中涉及教师、教材、学生、教学组织等主要因素。具体实施中,既应当有听讲的、练习的教学活动,也应当有探索的、自主实践的活动。各种活动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即:以生物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验、实习、参观等教学形式相得益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1、构建多规格、多层次的生物课程教材体系;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创新地学习;

通过一系列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学习,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中学生物课程改革实现的策略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因此,根据对我国中学生物课程现状的分析,扬弃那些陈旧的课程思想和课程观念,确立体现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改革实现策略,对于推动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11】。

1、转变观念,树立人、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生物课程价值观;

2、开发多样性的生物课程资源,构楚发展性的生物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

3、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组织生物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

4、确立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生物课程评价机制;

第三、对当前课程教学的看法:

生物课程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还应掌握生物有效教学的相应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中学生物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2】。

(一)明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直接依据。因此,要确保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13】。教学目标一旦明确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实行全程的,以确保生物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行有效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以及教学反馈上。但要注重以下能力的加强:①自我控制能力;②细节能力;③灵活性能力。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也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缺少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原则是:提问要有鼓励性、计划性、层次性、指向性、启发性、广泛性和灵活性。基于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的基本策略有:①激发探究兴趣,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②培养探究精神。③训练探究方法,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核心。④进行探究实践,探究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领略“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14】。

(三)开展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中就应当做到:①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精心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②注重生物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能进入学习状态,但未必能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③讲究生物教学方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感悟,选择恰到好处的教学时机,还要注重学生讨论交流的次序【15】。

(四)选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特别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很大的优势。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直观地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还能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能打破时空的,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16】。

(五)教学反思,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口头表扬以外,还应利用班级板报、手抄报及适当的物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做作业的成功和快乐。

第四、对实验优化教学的看法: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及课程内容的束缚和影响,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在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上多采用“验证性实验”,即由教师先讲授知识,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已了解的知识【17】。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束缚了学生思考的能力,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差、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意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90年代初,有关教育专家提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实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广大的生物学教学工作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一一“探究性实验”。实践证明,“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新的教育理念【18】。

实验能力是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科学家进行观察和实验,认识和发现自然界和物质变化规律的能力,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19】。

1、戏察能力

生物楚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学好生物就离不开对实验的观察。观察能力是指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通过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成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前提。

2、实验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一系列实验动作的合理、完善、协调活动的能力,它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操作能力包括掌握各种实验仪器及药品的用途、性能和使用,掌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选用及实验材料的取用。

3、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指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的数据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得出实验结论,解释实验原理,以最简洁、最准确的生物语言表达的能力,它包括简单实验报告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因此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中学生物实验能力中的关键。

4、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是根据实验目的统筹考察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实验因素,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时,如果有意在做过某个实验后布置一些实验改进的思考题,让他们对本实验的原理、方法、装置进一步完善,引导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对他们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选出最佳实验方案。

现行教学大纲对实验能力的要求包括【20】:

(1)能正确使用解剖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技能;

(2)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料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技能;

(3)学会科学观察的方法,能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4)初步学会生物学试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试验中产生的现象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5)进一步形成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作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游铭钧.论素质教育界与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2—141.

[2]陆炳炎,王建磐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9—181.

[3]王彦:浅谈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发展研究,2000,(4),39—45.

[4]罗桥础:《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剖析》,《中学生物教学》,1998年第4期。第4页。

[5]牛书田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6]张海银:《生物学教学与科学观念教育》,《中学生物教学》,1998年第4期,12页。

[7]余自强:《从社会发展看初中理解课程的改革》,1998年第1期,第13—15页。

[8]涂艳国:《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中小学教育》1998年5期,54—56页。

[9]吕型伟:《对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1998年第9期,第5-6页。

[10]潘卫宏.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2009,(3):44--45.

[11]戴桂花.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J]. 2009,25(9):25—26.

[12]李书青.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家苑教育,2010(6):10.

[13]周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6, 59—62.

[14]刘毓森,张昕,张富国. 生物学实验论. 广两教育出版社,2001

[15]耿瑞艳.中学理科教学与实验.长春:东北师范人学出版社,1999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李家涛,王毅.实验教学的预测意识.生物学通报, 2003—7

[18]李传印.改革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生物学通报,2004第39卷三期

[19]叶佩珉,刘恕.生物学课程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文档

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从生物教育的整体出发,对当前中学生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实验优化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分析和思考。关键词:素质教育;生物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实验优化教学。前言:中学生物课程和教学内容,由于长期以来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尽管在加强生物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着合理性且具有重要作用,但以生物知识教育为中心或过分强化了知识在教育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而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失衡。随着生物科学和学科理论的发展,素质教育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