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公寓楼,地下汽车库
绿色建筑设计专项说明
二o一六年五月
一.绿色建筑概念
二.项目概况
三.设计依据
四.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一).环境气候评估
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及总体策略
三).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1.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节地与室外环境
2.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节能与能源利用
3.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室内环境质量
6.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营运管理
五.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专篇
一.绿色建筑概念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包含生态、节能、减废、健康四大轴心,来达到环境共生、共荣及地球永续发展的目标。
本案设计主要以自然的节能手法辅以局部高科技设备创造绿色建筑。
节能能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布置房型,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二.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工业园区, 基地北临城市主干道,西临##路,地理位置较好,周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地块总用地面积约为######㎡,总建筑面积######㎡。本次设计内容包含住宅####栋,物管、社区、卫生用房,####商业,公寓楼,地下汽车库。设计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着眼于提高城市住宅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居住品位,满足人们新世纪人居环境的需求,尽力做到规划合理、设计新颖、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管理到位的生态、休闲、健康、时尚的高品质住宅小区。
绿色建筑星级按绿色建筑二星标识设计。
项目鸟瞰图
此处贴鸟瞰图图片
经济技术指标
此处贴总图中的经济指标
三、设计依据
1)《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GJ32/J 173-2014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5)《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 DGJ32/J 71-2014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2015
7)《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
8)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规划条件
9)国家、省、市现行的法律、法规、其它相关标准和规定
绿色建筑星级评估为鼓励建筑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对环境加以保护,进行可持续发展,并对国家技术及经济有正面影响的评价标准。评价类别分为: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
营运管理以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绿色建筑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
四、绿色设计相关技术措施
一).环境气候评估
##主要可分为两大气候区:1、淮南亚热带偏湿农业气候区:以##灌溉总渠为北界,包括#####两县全部,####大部。特点是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14.7-14.9℃,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日照稍少,不足2100小时。2、####沿岸过渡带农业气候区:主要是##灌溉总渠以北的地区,包括#部分地区。特点是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在14.1-14.4℃,降水略少,年降水量在910-970mm;日照较多,年日照在2200小时左右。
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及总体策略
本工程根据低碳理念,满足江苏省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指导思想,结合一期总体规划设计原则,以满足住宅建筑所有控制项内容为首要设计任务,并依据项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满足分值指标,并以项目设计阶段完成后得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作为设计目标。
设计将基于全过程、集成化和精细化的设计策略,利用模拟辅助建设设计,实现对本项目住区风环境、日照、热环境和能耗的模拟,实现对围护结构节能、
机电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水环境利用的优化设计,从而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运营管理等方面达到江苏省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设计要求。
三).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1.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节地与室外环境
| 项别 | 内容 | 必须达标 | 可达标 | 无法达标 |
| 措施 |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 | ● | ||
|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 ● | |||
| 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 | ● | |||
| 建设区域内前后环境特征值不小于120%。 | ● | |||
| 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 ● | |||
|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10株乔木。 | ● | |||
| 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 ● | |||
| 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 | ● |
| 项别 | 内容 | 必须达标 | 可达标 | 无法达标 |
| 措施 |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 ● | ||
| 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和系统 | ● | |||
| 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 ● | |||
| 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并采取其它节能控制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 | ● | |||
| 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 ● |
| 项别 | 内容 | 必须达标 | 可达标 | 无法达标 |
| 措施 |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 | ● | ||
| 绿化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用水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 ● | |||
| 绿化灌溉采用节水高效灌溉方式。 | ● | |||
| 采用雨水集蓄及利用技术。 | ● | |||
| 非自来水利用率不低于10%。 | ● |
| 项别 | 内容 | 必须达标 | 可达标 | 无法达标 |
| 措施 | 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 | ||
|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 | ● | |||
| 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 ● | |||
|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 ● | |||
|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 ● | |||
|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 ● |
| 项别 | 内容 | 必须达标 | 可达标 | 无法达标 |
| 措施 | 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户间居住空间的视线干扰。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 ● | ||
| 屋面、地面、外墙和外窗的内表面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无结露现象。 | ● | |||
| 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 | ● | |||
| 设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 | ● | |||
| 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 ● | |||
| 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 | ● |
| 项别 | 内容 | 必须达标 | 可达标 | 无法达标 |
| 措施 | 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 ● | ||
| 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 ● | |||
| 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率大于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 ● | |||
| 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 ● | |||
| 垃圾分类收集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90%以上。 | ● | |||
| 设备、管道的设置方便维修、改造和更换。 | ● |
1. 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2008年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3)《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4)《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GB 50176-93)
(5)《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14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2015
(7)《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GJ32/J 173-2014
(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9)国家、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
2 项目节能措施:
2.1建筑专业节能措施
2.1.1布局及日照环境设计
本项目建设范围内有多层商业、高层住宅等建筑。居住建筑朝向为南向。本项目居住建筑的日照间距,按《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及《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日照环境执行,对周边其它建筑日照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该项目日照分析报告经地理信息中心复核满足##省及##市相关规定。
2.1.2通风
本项目总平面布局时,将高层住宅楼沿基地周边布置易于自然通风采光。居住及商业建筑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
2.1.3基本情况
##市地理环境属于夏热冬冷地区。本项目建筑为居住建筑,建筑体型系数不大于0.35,建筑节能类型为被动系列一。
2.1.4窗墙比
外窗均采用标准化外窗系统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推拉窗(5+6a+5+6a+5)(K=2.4W/㎡.K)。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 7107-2002中规定的6级。
2.1.5外围护结构及传热系数
本项目所有建筑物的外墙均采用外保温体系,墙体材料选用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外贴复合发泡水泥保温板。外墙外保温材料防火措施: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的要求,外墙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应低于A级,对于屋顶基层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0h的不燃烧体的建筑,其屋顶的保温材料挤塑聚苯板(XPS)燃烧性能为B1级。
建筑物外墙与屋面热桥部位的冬季内表面温度以及地下室外墙及地面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外墙与屋面内表面最高温度不应大于35℃。外窗、外门与墙体的缝口处满塞保温材料。伸缩缝保温做法参见国标10J121,缝内填充保温板,女儿墙保温材料同外墙面和屋面。
2.1.6其他节能措施
设置太阳能利用设施和防晒设施;
2.2给排水专业节能措施
1、所有卫生洁具及配件均采用节水型产品,坐便器冲洗水量为5L,阀门为陶瓷阀芯。
2、各类水泵均采用低噪声、低转速高效水泵、减振机座的同时设置减振基础,并在进、出口设置减振接头、金属软管,水泵出口设微阻缓闭式止回阀等措施以降低噪声,使噪声控制在规定标准内。
3、为保证水质,防止水质二次污染,生活给水管采用铜质阀门,生活给水箱采用不锈钢装配式产品,进水及溢水管均采用有效防污染措施,生活水箱进、出水管布置保证水的良好流动而无死角。保证生活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4、生活给水系统-1F~4F采用市政直接供水,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压力;达到环保节水的功效;
5、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充分利用天然能源。
6、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达到节水的目的。
2.3电气专业节能措施
2.3.1本工程照度标准及照明功率密度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的目标值执行,照明的照度设计标准参见电气设计说明第四部分.
2.3.2本工程照明设备选用及节能措施:
1、照明光源设备选用要求:
所有荧光灯选用三基色节能型细管径直管 (T5型)灯管。
2、照明灯具和附件的选用要求:
所有荧光灯灯具在满足眩光及配光要求的条件下,其灯具效率应为: 敞开式75%;格栅式;60%。
所有的直管荧光灯均配电子镇流器。自镇流荧光灯均选用电子镇流器。
3、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与BAS系统联网。
4、对于平时常亮的疏散指示等采用高效LED灯具。
2.3.3配电系统节能措施
1、变压器选用低噪声环保型节能型高效率、低能耗产品。接线组别采用Dyn11变压器。
2、对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补偿,动态补偿保证不小于0.95。
3、合理选用配电方案,配置变压器台数,合理设置变配电所,接近负荷中心。节省有色金属,减少线路电能损耗。避免出现迂回供电。
2.3.4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2.3.5电能的计量
电能的分项计量按照《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GJ32/J 173-2014.
住宅公共用电采用在总配电柜设电表计量,每户单独设置电表,物管楼、公寓楼设置能耗监测系统
2.4暖通节能措施
2.4.1设备选用及控制措施
1、选用高效率风机及电机设备,WS值满足规范要求。
2、地下车库设置CO浓度监控系统,根据地下车库的CO浓度探头的设置范围,自动启停排风机。
2.4.2设备安装措施
1.设备机房、管道设计时已考虑减振、消声措施:机房内风机吊装时,安装采用弹簧减震器减震,风机与风管之间采用防火软接连接等措施,减少因震动产生的噪声;设计时选择较大面积出口百叶,降低出风口风速,减少因风速产生的系统噪声。
2.5结构节能措施
1、按抗震规范的基本抗震设防目标进行设计,已选用较为规则的建筑形体。
2、结构体系采用符合本工程结构体系。
3、结构材料采用较为成熟的预拌混凝土以及符合本工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4、采用高强钢筋,减少钢筋用量。
5、节点设计构造简单、传力可靠、便于施工。
建筑设计方案
绿色设计自评估评分报告
建筑类型:居住建筑
自评星级:★★
自评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一、自评总述
二、项目总平面图
三、自评内容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 室内环境质量
一、自评总述
经自评估,本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控制项全部达标,评分项与加分项的分值达到设计阶段二星级的标准。各章节得分情况见表1:
表1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自评得分情况
| 节地与室外环境 | 节能与能源利用 |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室内环境质量 | 加分项 | |
| 总分值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
| 自评得分 | 85 | 48 | 47 | 60 | 69 | |
| 换算得分 | 85 | 70 | 53 | 66 | 77 | |
| 权重系数 | 0.21 | 0.24 | 0.20 | 0.17 | 0.18 | |
| 权重得分 | 17.85 | 16.80 | 10.60 | 11.22 | 13.86 |
三、项目总平面
三、自评内容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子项 | 条文 编号 | 条文 | 分数 | 不参评分 | 得分 | |
| 控制项 | 4.1.1 |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 Y | Y | ||
| 4.1.2 |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 Y | Y | |||
| 4.1.3 | 场地内应无超标污染物排放。 | Y | Y | |||
| 4.1.4 |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 Y | Y | |||
| 土地 利用 | 4.2.1 |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 19 | 19 | 28251/(525*3.5)=15.37 | |
| 4.2.2 |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 9 | 9 | 1)绿地率:30% 2)28251*0.3/(525*3.5)=4.6 | ||
| 4.2.3 |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 6 | 6 | 20000/70627*100=28% | ||
| 室外 环境 | 4.2.4 |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 4 | 2 | 1)玻璃幕墙可见光透射比:0.6 2)无室外夜景照明 | |
| 4.2.5 |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 4 | 4 | 符合要求 | ||
| 4.2.6 |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 6 | 6 | 详见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 ||
| 4.2.7 |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 4 | 3 | 1)遮阴措施面积为10% 2)混凝土面层太阳辐射反射系数:0.2 | ||
|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 4.2.8 |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 9 | 9 | 1)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50m2)200m范围有2条公共汽车站 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 |
| 4.2.9 |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 3 | 3 | 采用无障碍设计 | ||
| 4.2.10 |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 6 | 3 | 自行车停车为地下公共停车库, | ||
| 4.2.11 |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 6 | 3 | 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为200m; 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为200m; 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为100m; | ||
|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 4.2.12 |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 3 | 0 | ||
| 4.2.13 |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 9 | 6 | 1) 道路及屋面雨水经小区内雨水管网收集后部分进入小区内雨水调蓄池,并设置初期雨水弃流设施,雨水调蓄设施收集面积大于小区规划用地面积的1/3 2)地面停车位均为嵌草砖铺装,积的比例大于50% | ||
| 4.2.14 |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 6 | 6 | 道路及屋面雨水经小区内雨水管网收集后部分进入小区内雨水调蓄池 | ||
| 4.2.15 |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 6 | 6 | 1)植区域覆土深度为1.5米 2)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大于3株/100m2 |
| 合计 | 100 | 85 | ||||
| 子项 | 条文 编号 | 条文 | 分数 | 不参评分 | 得分 | |
| 控制项 | 5.1.1 |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 Y | Y | ||
| 5.1.2 |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 Y | Y | |||
| 5.1.3 |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分项计量。 | Y | Y | |||
| 5.1.4 |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现行值规定。 | Y | Y | |||
| 建筑与围护结构 | 5.2.1 |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 | 6 | 6 | 已优化 | |
| 5.2.2 |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 6 | 6 | 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10% | ||
| 5.2.3 |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 10 | 0 | |||
| 供暖、通风与空调 | 5.2.4 |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 6 | 6 | ||
| 5.2.5 |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规定值低20%。 | 6 | 6 | 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等的有关规定 | ||
| 5.2.6 | 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 | 10 | 10 | |||
| 5.2.7 | 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 | 6 | 6 | |||
| 5.2.8 | 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 | 9 | 9 | 采用高效节能风机;控制风管敷设长度 | ||
| 照明与电气 | 5.2.9 |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 5 | 5 | 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已采用声光控制型延时开关 | |
| 5.2.10 | 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目标值规定。 | 8 | 8 | 照明功率密度值满足规范要求 | ||
| 5.2.11 | 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 | 3 | 3 | 选择高效节能电梯,多台电梯集中排列时,采用集中调度和电梯群控 | ||
| 5.2.12 |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 5 | 5 | 本工程全部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 ||
| 能量综合利用 | 5.2.13 | 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 | 3 | 3 | ||
| 5.2.14 |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 | 3 | 3 | |||
| 5.2.15 |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 | 4 | 4 | |||
| 5.2.16 |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 10 | 0 |
| 合计 | 100 | 32 | 48 | |||
| 子项 | 条文 编号 | 条文 | 分数 | 不参评分 | 得分 | |
| 控制项 | 6.1.1 | 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 Y | Y | ||
| 6.1.2 | 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 | Y | Y | |||
| 6.1.3 | 应采用节水器具。 | Y | Y | |||
| 节水 系统 | 6.2.1 |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 | 10 | 7 | 住宅平均日用水定额取125L/人·d,达到上限与下限的平均值。 | |
| 6.2.2 |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 7 | 2 | 选用性能高的零泄露阀门,控制水压在合理范围内,水池水箱设置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自动联动关闭等措施。 | ||
| 6.2.3 | 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 | 8 | 8 | 各用水支管均控制水压为0.2MPa,并大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压力 | ||
| 6.2.4 |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 6 | 6 | 绿化、景观等用水分水表计量;按付费单元分水表计量 | ||
| 6.2.5 | 公用浴室采取节水措施。 | 4 | 4 | |||
| 节水 器具 与设备 | 6.2.6 | 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 | 10 | 10 | 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为2级 | |
| 6.2.7 | 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 | 10 | 7 | 绿化灌溉采用喷灌 | ||
| 6.2.8 | 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 | 10 | 0 | |||
| 6.2.9 | 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 | 5 | 0 | |||
| 非传统水源 利用 | 6.2.10 | 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 | 15 | 7 | 小区内绿化及道路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雨水调蓄池) | |
| 6.2.11 |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 | 8 | 8 | |||
| 6.2.12 | 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 | 7 | 0 | |||
| 合计 | 100 | 12 | 47 | |||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子项 | 条文 编号 | 条文 | 分数 | 不参评分 | 得分 | |
| 控制项 | 7.1.1 | 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 Y | Y | ||
| 7.1.2 | 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 Y | Y | |||
| 7.1.3 |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 Y | Y | |||
| 节材 设计 | 7.2.1 | 择优选用建筑形体。 | 9 | 9 | 建筑体型规则 | |
| 7.2.2 | 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 | 5 | 5 | 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已优化,达到节材效果 | ||
| 7.2.3 |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 10 | 0 | |||
| 7.2.4 | 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 | 5 | 3 | 30%≤Rrp<50% | ||
| 7.2.5 |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 | 5 | 5 | |||
| 7.2.6 |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 | 6 | 5 | |||
| 材料 选用 | 7.2.7 | 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 | 10 | 10 | 均采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 | |
| 7.2.8 |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 10 | 10 | 均已采用预拌混凝土 | ||
| 7.2.9 |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 5 | 5 | 均已采用预拌砂浆 | ||
| 7.2.10 | 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 | 10 | 10 | 受力钢筋均采用400MPa级普通钢筋 | ||
| 7.2.11 | 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 5 | 0 | |||
| 7.2.12 | 采用可再利材料和循环采用可再利材料和循环。 | 10 | 8 | 住宅中的可利用和可循环材料比例达到6% | ||
| 7.2.13 | 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 5 | 0 | |||
| 7.2.14 | 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 | 5 | 0 | |||
| 合计 | 100 | 10 | 60 | |||
| 子项 | 条文 编号 | 条文 | 分数 | 不参评 | 得分 | |
| 控制项 | 8.1.1 |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 | Y | Y | ||
| 8.1.2 | 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 | Y | Y | |||
| 8.1.3 | 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规定。 | Y | Y | |||
| 8.1.4 | 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规定。 | Y | Y | |||
| 8.1.5 | 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 | Y | Y | |||
| 8.1.6 | 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 | Y | Y | |||
| 8.1.7 | 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的有关规定。 | Y | Y | |||
| 室内声环境 | 8.2.1 | 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 | 6 | 3 | 1)分户墙:200厚砂加气混凝土砌块(B06)双面抹灰各15厚设计值47dB 2)外窗:塑钢推拉窗5+6A+5+6A+5 设计值36dB | |
| 8.2.2 | 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 | 9 | 6 | 1)分户墙:200厚砂加气混凝土砌块(B06)双面抹灰各15厚设计值47dB 2)分户楼板: 40厚C20细石混凝土随打随抹平,配筋:双向%%c4,中距150,5厚减振垫板 设计值65dB 3)外窗:塑钢推拉窗5+6A+5+6A+5 设计值36dB | ||
| 8.2.3 | 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 | 4 | 4 | 1)无噪声干扰 2)采用同层排水 | ||
| 8.2.4 | 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和其他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进行专项声学设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 3 | 3 | |||
| 室内光环境与视野 | 8.2.5 |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 | 3 | 3 | 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超过18m | |
| 8.2.6 | 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要求。 | 8 | 6 | 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6 | ||
| 8.2.7 | 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 | 14 | 10 | 1)外窗为遮阳一体化窗 2)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 | ||
| 室内热湿环境 | 8.2.8 | 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 | 12 | 12 | 遮阳措施为可调节,有可控遮阳调节措施的面积比例达到50% | |
| 8.2.9 | 供暖空调系统末端现场可调节 | 8 | 8 | |||
| 室内空气质量 | 8.2.10 | 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 13 | 13 | 1)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为8% 2)卫生间为明卫 | |
| 8.2.11 | 气流组织合理 | 7 | 7 | 1)重要功能区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热环境设计参数要求 2)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已在功能上考虑串通到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 | ||
| 8.2.12 | 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 8 | 0 | |||
| 8.2.13 | 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 5 | 5 | 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
| 合计 | 100 | 11 | 6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