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黄鑫
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个讲座,谢谢各位!今天我想跟各位讨论的是关于音乐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学科综合”在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思品、美术、舞蹈等结合在一起,生动、广泛的表达音乐所蕴含的意境,让学上产生一种神圣的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随心所欲的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望心中最原始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可用彩色的画笔绘画出抽象的线条和具体的形象实物来表达;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学语言、诗歌、散文来表达;还可以用舞蹈来表达展现,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进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音乐与文学、思品学科综合,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
一篇好的文章,语言总是有一种韵律美,为了让学生体验的到、体会的深,常用“配乐朗读”的方法,它能使学生通过美的旋律进入美的意境,从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文章的韵味,激发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联想。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进入一种情绪高亢状态的意境,去感受语言的音律美和动静交融的画面,使学生情感涌动激起闪光的浪花。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的画面段落时,开始由老师准备好《春野》中的音乐片段,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大家随着音乐时而舒缓,时而轻快,抑扬顿挫的在美的旋律中朗读,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描述春天的“树木”、“积雪”、“小溪”等景物的形象美,而且使学生眼前浮现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诱人画面。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夏季森林中绿树葱葱、枝繁叶茂、野花遍地的画卷,而且感受到作者生动形象的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太阳出来,晨雾消散的森林景色的绝妙手笔及用词的准确。音乐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行为、陶冶着心灵,熏染着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感具有情境性,特定的道德感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根据需要,利用音乐巧妙的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为求知而欢乐,为探索而兴奋,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情境的创设是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用音乐精心设计一个个情境,使教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如在讲“创建优秀班级体”时,创作了《我爱我班》,大家在音乐中不知不觉的发生朴素而真实的集体主义情感。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揭发学生的情感,再借助音乐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实现升华。
1、音乐让作文有了声音,有了色彩。
一直来,作文课都是以枯燥乏味、悄无声息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学生对作文充满了排斥感。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作文课变成了无趣、无聊的代名词,就像万物衰亡的冬天,毫无生机可言。而音乐让作文课变得生动起来,让作文课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追随音乐的节奏,可以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大地,可以感受到扑鼻而来的海风,可以嗅到青草的香味,可以漫步在蓊蓊郁郁的林间小路,可以聆听到鸟儿的歌唱,可以了解到各地的风情人俗……音乐让作文课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充满色彩。如凯利金的萨克斯曲《归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舒伯特的《小夜曲》,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一些意境深远的曲子,让人从感伤中解脱出来,变得心情畅然、兴奋,且充满自信,对生活这个写作素材的摇篮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2、音乐让作文有了笑声。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了。这里说的主动精神就是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这样就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和快感。而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写作,是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而非自愿。音乐的引进让学生变得快乐起来,由被动变主动,主体愉悦了,就会主动、积极地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凭借自己的天赋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从而自发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音乐的渗透让作文变得简单而快乐。
二、 音乐与美术综合,培养学生理解音乐形象表达情感
俗话说“音美”是一家,是实施美育的两个重要的途径,二者的共同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舒曼说过“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这足以说明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更好的表现音乐美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黎明》,老师先出示著名画家莫奈的油画《印象 . 日出》,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再描绘画面的意境,最后让学生在欣赏这幅世界名画的同时边欣赏歌曲,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形象,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1、 让音乐营造气氛
音乐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烘托气氛,让学生能身临其境。
在上《春天的色彩》一课时,我在网上搜索了许多春天的图片。那里的春天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学生踏着欢快歌曲《嘀哩嘀哩》走进教室,学生们都沉浸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没了往日刚进教室的喧哗。听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春色,学生们不时发出“啊,啊”的赞叹声,让他们描述春天时,他们用上了许多美丽的形容词。在优美的音乐中,他们感受到了春天独特的美。在学生作业时配上音乐,通过音乐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起画来就会更加生动逼真了。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作画,也不显得枯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学生的作业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春天,有万紫千红,百鸟争鸣的春天……课后,有学生告诉我:“春天很美,那首曲子也很美!”
2、让音乐创设情境,思维活跃发散
我就听过一节《童话城堡》课,美术老师上课时配上音乐声效,以故事导入:“大森林里有着许多的动物,这一天,森林里传来狮子的吼叫声(播放狮子吼叫声)。突然,小猴子从树上滑了下来(播放钢琴录音),这时熊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播放有节奏的录音),狡猾的狐狸带领小动物们跳起了舞(这时响起了轻快的旋律,学生们也开始随着音乐情不自禁的摆动起来)”这些音乐声效把故事衬托得有声有色,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如身临其境,仿佛处身于大自然。当我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动物时,由于受到前面的启发,他们在电子琴上弹奏有节奏的轻快的声音来模仿小兔子蹦跳的声音,有的模仿动物的叫声,有的还用身体来模仿动物的体态……学生们笑声不断,个个兴趣盎然,课堂参与热情极大的提高了,他们在快乐中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特征,思维也由此解开束缚,不时迸发迷人的火花。
三、 音乐与舞蹈综合,培养节奏感提高音乐的能力
舞蹈是音乐的回声,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者如同天生一对恋人一般,共同创造了舞蹈的完美意境。音乐教学不但可以增加舞蹈学习者的音乐欣赏能力,还有助于舞蹈学习者乐感与节奏感的培养。舞蹈动作要是没有理想的音乐予以配合,就缺乏了舞蹈中的神韵,因为舞蹈音乐在整个舞蹈过程中,是起着相互烘托、共同表现一种情绪或者风格的作用。使音乐与舞蹈动作在情绪上、力度上、速度上相互配合、相互映衬,增强舞蹈动作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给人予视觉上的冲击。
1、舞蹈的具体形象可体现音乐的抽象朦胧的意蕴。音乐作品的内容是抽象的东西,靠心灵的感应,才能涌现它的印象,有时甚至是朦胧的,全凭个人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体验音乐。
2、舞蹈的动作性可体现音乐的节奏、音律。舞蹈的动作性、舞蹈人的形体动作构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总而言之,音乐几乎可以渗透到我们学习的各个学科中,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你的课堂锦上添花,让你的课堂更加的丰富、有趣,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学校效率和教学质量。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把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实践经验,能丰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拓宽视野,丰富学生的联想,提高音乐知识水平,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是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时间匆忙,只能和各位分享这么多了,讲的不到的地方请各位老师谅解、海涵,也希望各位老师有新的发现我们可以一起探讨研究,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