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划分:
财务部是成本管理考核及成本管理归口部门,但成本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还涉及到很多部门。具体责任如下:
财务总监:
供应部:
(1)制定本部门的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
(2)建立健全采购成本的管理制度;
(3)制定采购成本的操作程序和办法。
(4)控制本部门的费用开支。
(5)寻求降低采购成本和费用开支的途径和方法
技术开发部:
(1)建立健全设计成本的管理制度,制定控制设计成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2)制定本部门的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
(3)控制本部门的费用开支。
(4)寻求改进产品设计结构的途径和方案
分厂:
(1)制定健全车间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2)制定车间成本费用管理的操作程序及办法。
(3)负责车间成本费用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协调车间成本费用管理。
(4)负责对车间成本的考核
(5)控制生产车间费用开支。
机电设备部:
(1)制定健全车间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机电设备部分)
(2)制定车间成本费用管理的操作程序及办法。(机电设备部分)
(3)负责车间成本费用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机电设备部分)
(4)负责车间成本费用管理(机电设备部分)
(5)负责对车间成本的考核(机电设备部分)。
营销中心:
(1)建立健全销售费用管理制度和管理操作程序及方法
(2)负责销售费用计划的制定及实施,降低销售费。
财务部:
(1)制定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制度
(2)制定和下达公司成本计划,组织和考核成本计划完成情况。
(3)审查成本费用开支的真实性、合理性
(4)组织领导公司的成本核算;
(5)确定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及时地核算成本。
(6)指导检查车间、班组的成本核算、管理基础工作。
其他部:
(1)制定本部门的费用开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及办法;
(2)控制本部门的费用。
考核指标:
成本管理考核指标是与责任划分相对应的,具体指标如下:
1、技术开发部考核指标
定性指标
开发研制新产品的市场容量、科技会计师分析情况
定量指标
(1)新产品增加值率。
(2)产品销售率
2、供应部考核指标
(1)满足生产需要。
(2)对内对外服务质量。
(3)库房管理质量。
定量指标
(1)采购成本降低率
(2)部门费用降低率
机电设备部考核指标
定性指标
(1)能源供应满意度。
(2)对内服务质量。
定量指标
(1)动能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价差
(2)设备利用率
(3)设备完好率
(4)制造费用降低率
4、生产计划部、分厂考核指标
定性指标
(1)满足销售需要情况。
(2)产品质量情况。
(3)生产管理情况
定量指标
(1)产品收率
(2)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量差
(3)设备完好率
(4)设备利用率
(5)劳动生产率
(6)销售收入工资率
(7)制造费用降低率
(8)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
(9)目标成本实现率
(10)百元销售收入质量成本(负责内部故障损失)
(11)百元制造收入质量成本(负责内部故障损失)
5、品质管理部考核指标
定性指标
对风、对外服务质量。
定量指标
(1)百元制造收入质量成本(分别以外部故障损失、鉴定成本、全部质量成本计算)
(2)部门费用降低率。
6、人力资源部考核指标
定性指标
人事管理质量。
定量指标
(1)销售收入工资率
(2)全员劳动生产率
7、营销中心考核指标
定性指标
销售费用控制情况
定量指标
百元销售收入外部故障损失
8、财务部考核指标
定性指标
(1)成本费用计划测算下达情况
(2)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
(3)成本分析情况
定量指标
(1)目标成本实现率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主率
(3)制造费用降低率
附:定量指标的计算
(1)新产品增加值率=(不含税单价-直接材料、能源理论单位成本-其他中间收入)÷不含税单价×100%
新产品适销率=适销新产品总额÷投放市场新产品总额×100%
(2)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分项目)
总量差=∑计划单价×(实际单耗-理论单耗)×当期产量
量差率=(实际单耗-理论单耗)÷理论单耗×100%
总价差=∑理论单耗×(实际单价-计划单价)×当期产量
价差率=(实际单价-计划单价)÷计划单价×100%
(3)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全部设备台数×100%
(4)设备利用率=设备实际工作台数÷设备定额工作台数×100%
(5)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完成产值(或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6)销售收入工资率=职工工资总额÷销售收入×100%
(7)制造费用降低率=(计划制造费用-实际制造费用)÷计划制造费用×100%
(8)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总成本-可比产品实际总成本)÷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总成本×100%
(9)采购成本降低率=∑(计划价-实际购入价)×采购量
(10)目标成本实现率=(目标成本-实际成本)÷目标成本×100%
(11)百元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制造成本×100%
(12)百元销售收入质量成本=质量成本÷销售收入×100%
(13)产品收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考核方法:
1.技术开发部考核分值表
考核对象:技术开发部 考核时间:
指标
类别 | 指标 | 分值 | 实际得分 | 备注 |
定性 指标 | 开发研制新产品的市场容量、科技含量情况 | 40 | ||
定量 指标 | (1)新产品增加值率 | 30 | ||
(2)产品适销率 | 30 | |||
合计 | 100 |
(1)定性指标。
“开发研制新产品的市场容量、科技含量分析情况”:优秀40分,良好30分,一般15分,差0分。
(2)定量指标。
1)“新产品增加值率”: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给25分;每超过历史最佳水平1%则在25分基础上加1分,30分为上限;每低于历史最佳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2)“产品适销率”: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给25分;每超过历史最佳水平1%则在25分基础上加1分,30分为上限;每低于历史最佳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2.供应部考核分值表
考核对象:供应部 考核时间:
指标
类别 | 指标 | 分值 | 实际得分 | 备注 |
定性 指标 | (1)满足生产需要 | 10 | ||
(2)对内对外服务质量 | 10 | |||
(3)库房管理质量 | 20 | |||
定量 指标 | (1)采购成本降低率 | 40 | ||
(2)部门费用降低率 | 20 | |||
合计 | 100 |
(1)定性指标。
1)“满足生产需要”:优秀10分,良好6分,一般2分,差0分。
2)“对内对外服务质量”:优秀10分,良好6分,一般2分,差0分。
3)“库房管理质量”:优秀20分,良好15分,一般8分,差0分。
(2)定量指标。
1)“采购成本降低率”:以计划为基数,达到计划水平给30分;每低于计划1%则在35分基础上加1分,30分为上限;每高于计划1%则扣1分,扣完为止。
2)“部门费用降低率”:以计划为基数,达到计划水平给15分;每低于计划1%则在15分基础上加1分,20分为上限;每高于计划1%则扣1分,扣完为止。
3.机电设备部考核分值表
考核对象:机电设备部 考核时间:
指标
类别 | 指标 | 分值 | 实际得分 | 备注 |
定性 指标 | (1)能源供应满意度 | 30 | ||
(2)对内服务质量 | 10 | |||
定量 指标 | (1)动能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价差 | 25 | ||
(2)设备利用率 | 10 | |||
(3)设备完好率 | 10 | |||
(4)制造费用降低率 | 15 | |||
合计 | 100 |
(1)定性指标。
1)“能源供应满意度”:优秀30分,良好25分,一般16分,差0分。
2)“对内服务质量”:优秀10分,良好6分,一般2分,差0分。
(2)定量指标。
1)“动能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价差”:以计划为基数,达到计划给20分;每低于计划1%则在20分基础上加1分,25分为上限;每高于计划1%则扣1分,扣完为止。
2)“设备利用率”: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给6分;每超过历史最佳水平1%则在5分基础上加1分,10分为上限;每低于历史最佳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3)“设备完好率”: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给6分;每超过历史最佳水平1%则在5分基础上加1分,10分为上限;每低于历史最佳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4)“制造费用降低率”:以计划为基数,达到计划给10分;每低于计划1%则在10分基础上加1分,15分为上限;每高于计划1%则扣1分,扣完为止。
4.生产计划部、分厂考核分值表(通用)
考核对象:生产计划部、分厂 考核时间:
指标
类别 | 指标 | 分值 | 实际得分 | 备注 |
定性 指标 | (1)满足销售需要情况 | 15 | ||
(2)产品质量情况 | 15 | |||
(3)生产管理情况 | 10 | |||
定量 指标 | (1)产品收率 | 5 | ||
(2)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量差 | 5 | |||
(3)设备完好率 | 5 | |||
(4)设备利用率 | 5 | |||
(5)劳动生产率 | 5 | |||
(6)销售收入工资率 | 5 | |||
(7)制造费用降低率 | 5 | |||
(8)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 | 5 | |||
(9)目标成本实现率 | 10 | |||
(10)百元销售收入质量成本(负责内部故障损失) | 5 | |||
(11)百元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负责内部故障损失) | 5 | |||
合计 | 100 |
(1)定性指标。
1)“满足销售需要情况”:优秀15分,良好10分,一般5分,差0分。
2)“产品质量情况”:优秀15分,良好10分,一般5分,差0分。
3)“生产管理情况”:优秀10分,良好6分,一般2分,差0分。
(2)定量指标。
1)“产品收率”: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给3分;每超过历史最佳水平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低于历史最佳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2)“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量差”:以计划为基数,达到计划给3分;每低于计划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高于计划1%则扣1分,扣完为止。
3)“设备完好率”: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给3分;每超过历史最佳水平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低于历史最佳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4)“设备利用率”: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给3分;每超过历史最佳水平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低于历史最佳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5)“劳动生产率”: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给3分;每超过历史最佳水平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低于历史最佳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6)“销售收入工资率”:以历史最低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给3分;每低于历史最低水平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高于历史最低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7)“制造费用降低率”:以计划为基数,达到计划给3分;每低于计划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高于计划1%则扣1分,扣完为止。
8)“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上年对比数为基数,达到上年对比数给3分;每低于上年对比数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高于上年对比数1%则扣1分,扣完为止。
9)“目标成本实现率”:以目标为基数,达到目标给6分;每低于目标1%则在6分基础上加1分,10分为上限;每高于目标1%则扣1分,扣完为止。
10)“百元销售收入质量成本(负责内部故障损失)”:以历史最低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给3分;每低于历史最低水平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超过历史最低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11)“百元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负责内部故障损失)”:以历史最低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给3分;每低于历史最低水平1%则在3分基础上加1分,5分为上限;每超过历史最低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5.品质管理部考核分值表
考核对象:品质管理部 考核时间:
指标
类别 | 指标 | 分值 | 实际得分 | 备注 |
定性 指标 | 对内、对外服务质量 | 40 | ||
定量 指标 | (1)百元销售收入质量成本 | 50 | ||
(2)部门费用降低率 | 10 | |||
合计 | 100 |
(1)定性指标。
“对内对外服务质量”:优秀40分,良好30分,一般15分,差0分。
(2)定量指标。
1)“百元销售收入质量成本”:以历史最低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给40分;每低于历史最低水平1%则在40分基础上加1分,50分为上限;每高于历史最低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2)“部门费用降低率”:以计划为基数,达到计划给6分;每低于计划1%则在6分基础上加1分,10分为上限;每高于计划1%则扣1分,扣完为止。
6.人力资源部考核分值表
考核对象:人力资源部 考核时间:
指标
类别 | 指标 | 分值 | 实际得分 | 备注 |
定性 指标 | 人事管理质量 | 40 | ||
定量 指标 | (1)销售收入工资率 | 30 | ||
(2)全员劳动生产率 | 30 | |||
合计 | 100 |
(1)定性指标。
“人事管理质量”:优秀40分,良好30分,一般15分,差0分。
(2)定量指标。
1)“销售收入工资率”:以历史最低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给25分;每低于历史最低水平1%则在25分基础上加1分,30分为上限;每高于历史最低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2)“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给25分;每超过历史最佳水平1%则在25分基础上加1分,30分为上限;每低于历史最佳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7.营销中心考核分值表
考核对象:营销中心 考核时间:
指标
类别 | 指标 | 分值 | 实际得分 | 备注 |
定性 指标 | 销售费用控制情况 | 40 | ||
定量 指标 | 百元销售收入外部故障损失 | 60 | ||
合计 | 100 |
(1)定性指标。
“销售费用控制情况”:优秀40分,良好30分,一般15分,差0分。
(2)定量指标。
“百元销售收入外部故障损失”:以历史最低水平为基数,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给50分;每低于历史最低水平1%则在50分基础上加1分,60分为上限;每超过历史最低水平1%则扣1分,扣完为止。
8.财务部考核分值表
考核对象:财务部 考核时间:
指标
类别 | 指标 | 分值 | 实际得分 | 备注 |
定性 指标 | (1)成本费用计划测算下达情况 | 10 | ||
(2)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 | 15 | |||
(3)成本分析情况 | 15 | |||
定量 指标 | (1)目标成本实现率 | 25 | ||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 | 20 | |||
(3)制造费用降低率 | 15 | |||
合计 | 100 |
(1)定性指标。
1)“成本费用计划测算下达情况”:优秀10分,良好6分,一般2分,差0分。
2)“报表的及时准确性”:优秀15分,良好10分,一般5分,差0分。
3)“成本分析情况”:优秀15分,良好10分,一般5分,差0分。
(2)定量指标。
1)“目标成本实现率”:以目标为基数,达到目标给20分;每低于目标1%则在20分基础上加1分,25分为上限;每超过目标1%则扣1分,扣完为止。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上年对比数为基数,达到上年对比数给15分;每低于上年对比数1%则在15分基础上加1分,20分为上限;每高于上年对比数1%则扣1分,扣完为止。
3)“制造费用降低率”:以计划数为基数,达到计划给10分;每低于计划1%则在10分基础上加1分,15分为上限;每高于计划1%则扣1分,扣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