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拟卷人 | 马丽 王敏 |
| 审批人 | 陈咸瑜 |
考试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B卷 形式:闭卷考试
请注意:答案统一要求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各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将其符号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2、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B、是否有高尚的理想
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
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客观性 B、辩证性 C、实践性 D、系统性
5、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8、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 ;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D、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0、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1、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3、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4、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的实践。”
这是 的观点;
A、一切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一切唯心主义
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的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18、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为尺度的;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19、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B、等价交换
C、社会分工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0、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 的反映;
A、内部联系和本质 B、外部联系
C、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 D、现象直观
21、发展的实质是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的问题;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 D、世界是否可知
2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4、“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
家灭”。这说明 ;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2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有3个或3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的全部选出,错选或漏选无分。请将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括号内。
(每题2分,共10分)
1、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里是木材,画家眼里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的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选择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E、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2、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3、价值具有 的特性;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性 E、随意性
4、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5、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三、判断对错题: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请将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括号内。(共15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3、“自在的自然”虽具有客观实在性,但不是实践的客体。
4、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基本路线。
5、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物理学、哲学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8、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就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
9、“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0、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2、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
13、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4、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15、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价格始终同价值相等实现的。
四、分析说明题:分析下列材料,阐述提出的问题。请将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纸
相应位置。(共15分)
1、“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有何意义? (7分)
2、马克思指出:“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说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请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8分)
五、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请将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5分,共15分)
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形态发展问题上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思想。
六、综合论述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共20分)
材料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 料2:二十世纪,全球地面温度增加近0.6℃,其中1975年以后增加了0.4℃。主要的全球环境变化类型包括平流层臭氧损耗、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流失、过度捕捞、元素循环的中断如氮、硫、磷、淡水资源短缺、城市化和全球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就人类健康而言,这意味着人类的健康正日益受到超出人类生活空间边界的变化的影响,而且,对人类健康不利的、代与代之间影响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全球环境变化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已经超出了地球所能够提供、消化和更新的容量。也就是说,我们、特别是工业化国家正在制造“生态赤字”,因此,对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引起的可能后果的了解是必需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5分)
2、比较材料1和2,如何理解恩格斯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这段话的涵义,并说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