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传媒的异化与批判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18:24
文档

传媒的异化与批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JournalofQiqiharUniversity(Ph&iSocSci)January.2006[收稿日期]2005-10-06[作者简介]史许福(1970-),男,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副教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传媒评述传媒的异化与批判史许福(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黑龙江阿城150301)[关键词]传媒;异化;批判[摘要]在传媒活动中,会出现异化现象,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的阐释,我们
推荐度:
导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JournalofQiqiharUniversity(Ph&iSocSci)January.2006[收稿日期]2005-10-06[作者简介]史许福(1970-),男,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副教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传媒评述传媒的异化与批判史许福(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黑龙江阿城150301)[关键词]传媒;异化;批判[摘要]在传媒活动中,会出现异化现象,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的阐释,我们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

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

January .2006

[收稿日期]2005-10-06

[作者简介]史许福(1970-),男,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副教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

!传媒评述

传媒的异化与批判

史许福

(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黑龙江阿城150301)

[关键词]传媒;异化;批判

[摘 要]在传媒活动中,会出现异化现象,根据马克思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的阐释,我们可以得出传媒批判的主要内容:异化的传媒产品、异化的传媒活动本身、异化的传媒组织与传媒从业者、异化的传媒与其他参照背景。[中图分类号]G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6)01-0102-02

The A lienation and Criti q ue of the M edia

S H I Xu-Fu

(A cheng U niversity ,H arb i n N o r m al U niversit y,A cheng 150301China)

K ey word s :t he med i a ;ali enati on ;cr iti que

A bstrac t

:T here w ill be a lienati ona l appearance i n t he m ed i a acti v ity .A cco rding to the four regu l a t o ry states o f the ali enati on of labour in O ri g ina l ∀M anuscript o f Econo m ics and Phil osphy #w r itten by K ar lM arx i n 1844,w e can get t he m a i n contents :the a lienation a l products o f t he m edia ,the a lienati ona l acticity of the med i a ,t he ali ena ti ona l o rganization of the m ed i a and the peop l e e m ployed in comm erce and the serv ice trades ,t he a lienationa lm edia and o t her re f e rence background .

马尔库塞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首先是以

一种外部的外在形式与人直接相对立的,并且只有通过对对象有意识地加以历史的和社会的占有,对象才能成为属人的对象,成为人的对象化。所以,人的表现首先总倾向于外化,而他的对象化则倾向于物化,从而他只有通过∃否定之否定%,即通过废除他的外化和从他的异化中复归,他才能达到一种普遍的和自由的现实。#

由此可见,只要有传媒活动存在,就有因此而生的传媒异化现象;而对于这些异化现象的∀扬弃#与∀批判#又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随着传媒不断地发展,新的传媒现象、传媒活动产生,传媒异化因此会有新的内容及新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传媒批判,我们可以说,传媒批判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渐近的、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进程。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的 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对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与∀人与人的异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传媒批判的主要内容。

一、异化的传媒产品

传媒产品通常是指传媒制造出来,供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传媒产品的异化,指传媒产品在传者制造过程中或受者使用过程中,背离了初衷,偏离了方向或走向了对立面的状况与情形。

比如说,传媒产品,这里我们以新闻作品为例&&&人们对于新闻的要求是∀真实地报道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力。而现实中,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常有这样或那样的∀走样#出现,有的是在传者制造过程中,为了追求新闻的∀新奇性#而有意制造的,有的是在受者解读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受传情境及心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受者自身对新闻地准确理解。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传媒产品的异化表现。

传媒产品的这种异化情形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传媒活动存在一天,就存在着这种异化的可能。因为新闻永远只能摹写现实,对于世界的记录实质是一种∀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实&传者&传播&受者&环境#都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本身的建构与解构模式,可以说后四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新闻(信息)#本身的走向,这其间就存在着新闻(信息)走向异化的可能。

其他传媒产品也具有相同的规律,比如与传媒娱乐产品,传媒教育产品等,传媒在提供一种娱乐形式,灌输一种教育宗旨时,也意味着剥夺另一种娱乐途径,削弱另一类教育

二、异化的传媒活动本身

传媒活动,主要是指身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重使命的传媒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

传媒活动的异化,就是指传媒在从事∀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活动#过程中,由于传媒自身及外界原因,使这些活动脱离了最初的目的,成为一种否定、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负面力量。

传媒经济活动的异化,较常见的有,具有企业属性与市场要求的传媒组织进行∀经济活动#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市场屈服,向受者献媚,至使传媒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过分∀亲近#市场利益而受到削弱,从而使传媒陷入世俗化的境遇。从长远来看,传媒的世俗化过程,同时也是传媒失信于受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媒活动就走向了反面。

传媒社会活动异化较突出的有∀宣传报道的泛意识形态化#及∀宣传模式的齐一化处理#等。我们知道,在任何意识形态中,传媒都是∀工具#,它必须服从且服务于本阶级。传媒组织本身隶属于某个利益集团,传媒产品自身也带有阶级烙印,因此,传播本阶级的主张是传媒组织的天然使命,这不需回避也无可厚非。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夸大阶级倾向;一味地在意识形态上做文章;一味地阻挡多元信息输入,采取∀单面灌输#的宣传模式;往往更容易使受者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传媒的宣传∀充耳不闻#,甚至故意曲解误读。传媒的宣传效果因此大打折扣,传媒活动因此走向了异化的彼岸。

三、异化的传媒组织与传媒从业者

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作为∀社会公器#,有着多样功能,除了娱乐、教育、信息等功能外,还有∀监测环境#的作用。

但是,这一∀公共领域#在当今却面临着一次新的结构转型。对此,哈贝马斯指出:∀传媒最初的功能都局限于新闻交流与新闻监督。但是,报刊一旦从新闻报道发展成为思想传播时,当个体文人的新闻写作相互产生竞争时,一种新的因素&&&广义上的政治因素&&&就与原来的经济因素结合起来了。传媒组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已越来越多地背离传媒最初的功能。它在与政治与市场的妥协与同流过程中,不断走向异化,这种异化过程有时甚至影响了传媒真实发布消息的原生功能。传媒走向了传媒的反面。

传媒从业者的异化,表现在他们背离∀把关人#的传统职责,或为经济利益,或为政治目的,在新闻的选择取舍时背离新闻标准与新闻价值。比较典型的如∀有偿新闻#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对事实的知晓权被剥夺,新闻的价值让位于新闻的使用价值&&&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传媒从业者的信用及∀把关人#的权威感在这一过程中被质疑。

此外,传媒从业者的异化,还表现在传媒人员∀角色扮演#上的错位,最为典型的就是传媒人的∀光环效应#&&&即∀一些知名主持人因职业原因,长期生活在镁光灯下,从而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错位#,传媒从业者在这种异化状态下,逐渐迷失自我,失去了应有的批判精神与警醒意识。

四、异化的传媒与其他参照背景

文化力量、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技术力量等共同构成了传媒的参照背景。传媒与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众所周知,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够∀大众化#,大众传媒功不可没。可以说,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大众文化为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内容;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正如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他们二者的共生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走向异化。具体而言,二者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众传媒为了取悦受者,取悦市场,大量地传播媚俗文化,迎合受者喜好,从而导致大众文化品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长此以往,这种∀低品质#大众文化的大量传播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受者的品味与旨趣,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大众传媒品质的提高。

传媒与其他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传媒的∀越权#行为。最常见的莫过于∀传媒执法者#现象&&&这是传媒组织的一种深层异化,对于其它社会组织及社会的良性运行都是一种极大的隐患。

正是因为传媒这种∀越权行为#的存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告状与其找不如找媒体#的说法。传媒在实现∀执法#功能方面颇多参与,造成了人们对于传媒角色的一种∀变形#期待&&&此时,传媒在公众眼中已不单纯是身处第三方立场∀信息通报者#的角色,而是直接左右事件的权力机构了。这种现象客观上促进了公众打官司首选媒体而不是的不合理状况,越来越多的案件将会∀缠#上媒体,传媒因自己的∀越权#行为,将面临许多不必要的负荷。

传媒的这种∀越权行为#一方面打破了公众对于传媒的∀正常期待#;一方面影响了其他社会机构组织功能的正常实现。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运转正常的社会,社会组织都应该∀自行其职#,传媒∀越权#行为除了破坏社会的合理分工及整体运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越权#对于传媒长期发展而言也极为不利,∀越权#使得传媒自身角色混乱,社会含义模糊起来,传媒的社会定位及存在意义因此将受到质疑与挑战。

可见,传媒在异化着他者的同时也异化着自身。

[参考文献]

[1]郑一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2]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

[3]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4]马尔库塞.理性和[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

[5]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维)

103

第1期传媒的异化与批判

文档

传媒的异化与批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JournalofQiqiharUniversity(Ph&iSocSci)January.2006[收稿日期]2005-10-06[作者简介]史许福(1970-),男,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副教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传媒评述传媒的异化与批判史许福(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黑龙江阿城150301)[关键词]传媒;异化;批判[摘要]在传媒活动中,会出现异化现象,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的阐释,我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