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32、空气中的“流浪汉”(详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2:15:58
文档

32、空气中的“流浪汉”(详案)

32、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列举数字、对比等写作方法,初步体会科普作品表达的严谨与生动。4、了解灰尘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用一个词说说你对流浪汉的印象?(板书:流浪汉)(到处游荡、无家可归、四处漂泊……)2、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就来学学(补齐课题)32、空气中的“流浪汉”①齐读课题3、为什么加引号?这个引导有什么作
推荐度:
导读32、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列举数字、对比等写作方法,初步体会科普作品表达的严谨与生动。4、了解灰尘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用一个词说说你对流浪汉的印象?(板书:流浪汉)(到处游荡、无家可归、四处漂泊……)2、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就来学学(补齐课题)32、空气中的“流浪汉”①齐读课题3、为什么加引号?这个引导有什么作
32、空气中的“流浪汉”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列举数字、对比等写作方法,初步体

会科普作品表达的严谨与生动。

4、了解灰尘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用一个词说说你对流浪汉的印象?(板书:流浪汉)

(到处游荡、无家可归、四处漂泊……)

2、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就来学学(补齐课题)32、空气中的“流浪汉” ①

齐读课题

3、为什么加引号?这个引导有什么作用呢?

(因为文中的“流浪汉”有特殊含义,不是指真正的流浪汉,所以加上引号。)

4、①是什么意思呢?请打开书,请轻声读一读课题旁边的注释。

“科普作家”是专写哪类文章的呢?专写普及科学知识文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我们的这篇课文就是选自他

的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分节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空气中的流浪汉是谁?(正音“尘”)(课中随机正音“蒸”、“渣渧”等)(这个字还能组词“渣子”,在这儿一定要读第三声)

2、空气中的“流浪汉”是谁?(板书:灰尘)

(媒体出示第一小节) 我们来读读第一小节,看看灰尘与流浪汉有什么相同点?交流,齐读。

三、研读课文,了解灰尘。

1、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讲述了有关于灰尘的哪些知识呢?轻声读课文2——6节。

2、交流。

(1)教师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为要点板书:

灰尘大小  2

来源  2

用处  3

坏处  4

管教  5、6

● 灰尘很小

(1)指名读第2节。用“_____”划出说明灰尘小的句子。

(媒体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

(2)你能想象一颗灰尘有多大吗?作者在这儿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拿出你的尺来看看一厘米有多长,就在这短短的一厘米中有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用了数字,你现在知道了吧,一颗灰尘小得肉眼几乎看不见啊!

(3)指名读句子。

● 灰尘分布不同

1、读一读这句话,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

(媒体出示)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2、用了什么方法?这儿有个分号,男生读前半句,女少读后半句。通过这些数

字你了解到什么?用一句话说说。

3、小结:句中一个多,一个少,这是在进行——比较。这句话是写“大小”吗?

是写“来源”吗?是通过比较写了灰尘的分布。(板书:分布)第二写了三个方面。

● 灰尘的来源

(1)它们从哪儿来的呢?轻声读第二节中相关内容,在心中数一数。

(2)快速记一记,指名看谁记得多。

(3)看看图,再轻声读读这部分。

(4)我们已经知道灰尘的来源有5方面,不看书,填上正确的标点:

(媒体出示):刮风了,地面上无数的沙粒、泥粉就扬起来了(  )在工厂里,高高的烟囱吐出浓黑的烟(  )火山爆发,会带来无数的灰烬(  )车辆奔跑、人走路,又会带起多少灰尘(  )此外还有天上的流星,它和空气一摩擦,整个儿都烧掉变成灰尘了,据说每昼夜就有1430万吨这样的宇宙灰尘落到地球上。

(5)师引读,讨论:为什么第4个来源后用句号而不用分号?

师:因为前四个写的是地球上的情况,最后一个是地球外太空中的情况,于是前四个用分句形式,最后一个单独来写。科普文就是这样连标点也表达得很准确!

● 灰尘的用处、坏处

(1)(板书——)课文的3、4两节分别介绍了灰尘的“用处”和“坏处”。

齐读第3小节,说说“用处”。

(2)第4节写灰尘的坏处,自己读读看。说说坏处。它的坏处还有吗?

坏处这么多,这样看来灰尘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真是害大于利(板书)

(3)想一想:为什么用处少篇幅长,坏处这么多篇幅却短呢?

(看来作者是将读者不了解的、想知道的、不懂的作为重点具体阐述。大家知道的就惜墨如金,少写一些。)

(4)“用处”和“坏处”两节顺序能对换吗?(板书:“用处”与“坏处”颠倒)

联系上下文,轻声读读体会体会。(2、3人)

(5)这样写才符合逻辑。她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考虑问题了。指名读第5

节。

师:从这两节内容的安排上,看得出在写作顺序上逻辑性很强。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表达的严谨!(改板书)顺序不能换,应该先写用处,再写坏处。

● 管教灰尘

过渡:那么怎样来管教灰尘呢?(板书前头)

(1)(媒体出示)第6小节

(2)学生质疑

(“水土保持”:在大地上种上草木,就像给大给穿上了一件保护衣一样,能够紧紧锁住水分,灰尘就不易扬起,这样水土就不容易流失。)

(3)其实植树造林与灰尘的关系前文已经写到过,你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4)小结引读:灰尘怎么这么少呢?关键词是“草木繁茂”,这就是植树造林,

绿化大地的作用。所以这才是——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减少灰尘的方法,使大风——无法再把泥粉和细沙卷得漫天飞舞。

(5)出示这句话和第六节。其实,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已为后文的第六节进行了

铺垫,打下了伏笔。前文和后文相呼应。

四  总结全文,归纳内容。

1、同学们,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无法抗拒,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加强环保意识,减

少人为因素产生的灰尘,多植树造林,绿化大地,才能“管教”好学些空气中的“流浪汉”,让他们听话。

2、小练习:

(媒体出示):

这篇课文主要想告诉我们:

(1)灰尘是很微小的,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    )

(2)空气中到处都有很小的灰尘,它虽然也有用处,但坏处更多,人类想了很多办法“管教”灰尘。(    )

(3)灰尘的坏处很多,但也还是很有用的。(    )

3、换课题:老师的板书中出现的都是“灰尘”这个词,把课题换成《灰尘》行

吗?为什么?(指着板书)

(是啊,这样的课题才生对形象,才能吸引大家去看,这个课题用得真好!再读课题)

4、师小结:通过刚才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永烈先生用十分严密的思维、

极其精准的用词,既生动又准确地向读者介绍了一个科学常识。懂得了以后读科普类文章不仅要了解科学知识,还要关注作者的表达,体会出语言文字中的科学味道

板书:

32、空气中的“流浪汉”①

大    小

用处(3)

灰尘分    布

———害大于利——→

管教灰尘

(5)、(6)

来    源

(2)

坏处(4)

文档

32、空气中的“流浪汉”(详案)

32、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列举数字、对比等写作方法,初步体会科普作品表达的严谨与生动。4、了解灰尘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用一个词说说你对流浪汉的印象?(板书:流浪汉)(到处游荡、无家可归、四处漂泊……)2、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就来学学(补齐课题)32、空气中的“流浪汉”①齐读课题3、为什么加引号?这个引导有什么作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